【戰爭史】董卓討伐戰(190─191)
- 小魚兒
- 2 days ago
- 18 min read
Updated: 3 hours ago
董卓討伐戰全國形勢圖
※影響省分/地區:河南(戰場大都集中於董卓軍所在的洛陽、滎陽一帶)、河北(渤海太守袁紹、冀州牧韓馥)、安徽(豫州刺史孔伷、揚州刺史陳溫)、山東(徐州刺史陶謙、北海相孔融、下密丞劉備、山陽太守袁遺)、山西(於上黨駐軍的張楊、西河太守崔鈞,後依附袁紹)、湖北(南陽太守袁術)、湖南(長沙太守孫堅)、江蘇(廣陵太守張超)、浙江(丹陽太守周昕)、陝西(董卓遷都長安)
「董卓討伐戰」發生於東漢獻帝初平元年至2年(190─191),主要是關東各地太守、刺史,不滿藉天子獨霸朝綱的權臣董卓,於是聯合起來組成聯軍,進行討伐董卓的軍事行動。當時「十常侍之亂」剛結束不滿1年,也是董卓剛廢少帝、另立新帝的混亂局面。
董卓取代十常侍掌控漢室朝政
一、起因
漢少帝昭寧元年(189.09.25起),十常侍死後,董卓以「護駕」為名入京(今河南洛陽),當時其兵力只有3,000人,卻為求營造大軍壓境的場面好震懾鄰近諸侯,每晚令士兵出城,翌日再大張旗鼓入城,令到洛陽全城有「大軍源源不絕進軍」之假象。不久,令其弟董旻聯合何進舊部吳匡殺掉上司何苗(吳匡本身素怨何苗與前主人何進不同心又懷疑何苗同宦官勾結,故從董卓殺何苗),又招攬猛將呂布殺掉并州刺史丁原,迅速吞併附近兩大軍閥兵力,壯大本身的勢力。
不出3天,董卓在崇德前殿召集百官,逼何太后下詔書廢黜少帝,詔書寫道:「孝靈皇帝不究高宗眉壽之祚,早棄臣子。皇帝承紹,海內側望,而帝天姿輕佻,威儀不恪,在喪慢惰,衰如故焉;凶德既彰,淫穢發聞,損辱神器,忝污宗廟。皇太后教無母儀,統政荒亂。永樂太后暴崩,眾論惑焉。三綱之道,天地之紀,而乃有闕,罪之大者。陳留王協,聖德偉茂,規矩邈然,豐下兌上,有堯圖之表;居喪哀戚,言不及邪,岐嶷之性,有周成之懿。休聲美稱,天下所聞,宜承洪業,為萬世統,可以承宗廟。廢皇帝為弘農王。皇太后還政。」
就這樣,登基僅4個多月的漢少帝劉辯下臺,廢為弘農王。而年方9歲的陳留王劉協繼任皇位,改元永漢,是為漢獻帝。董卓藉著年幼的獻帝,遷太尉,領前將軍事,更封郿侯。到了9月30日(獻帝登基第3天),董卓鴆殺了何太后,成為漢室實際最高領導者,擔任相國。他更在洛陽實行恐怖統治:縱容士兵姦淫擄掠,連皇室、公主、宮女也不能倖免,百姓對他恨之入骨,也因此激起各地群雄的痛恨,很快醞釀出反董力量。
漢獻帝劉協被董卓拱起
二、過程
(一)反董聯盟
袁術、曹操二人在京中雖受董卓提拔,袁受封後將軍、曹受封驍騎校尉,但二人均對董心生不滿,故都先後逃出洛陽:袁術逃回荊州南陽郡(今河南南陽市地域;魯山、葉縣、舞陽、欒川的一部分;湖北的隨州、棗陽一帶),遂有南陽之眾。曹操逃到兗州陳留郡(今河南開封),散盡家財,又得孝廉衛茲援助,組織約5,000義軍準備討伐董卓。
此時的董卓藉獻帝又發聖旨「詔除光熹、昭寧、永漢三號」,復稱中平6年。曹操便於中平6年12月在己吾(今河南省商丘市寧陵縣)起兵。另一方面,徐州廣陵郡(今江蘇省揚州市)功曹臧洪勸說廣陵太守張超起兵反董卓,隨後臧洪聯絡陳留太守張邈、兗州(州治在昌邑縣,今山東省金鄉縣以北)刺史劉岱、豫州(州治在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刺史孔伷、東郡(今河南省濮陽市、山東省聊城市一帶)太守橋瑁,一同在酸棗(今河南省延津縣)會盟反董。
驍騎校尉曹操起兵反董
南陽太守袁術起兵反董
長沙太守孫堅依從袁術反董
另一方面,荊州刺史王叡欲參與討董會盟,卻被長沙(今湖南長沙)太守孫堅所殺,而換由漢室宗親劉表治理荊州。緊接著,孫堅又殺南陽太守張咨,引兵從袁術。剛上任荊州刺史的劉表順勢薦袁術為南陽太守。孫、袁、劉均表態反董,但劉表自響應後便僅駐軍於襄陽(今湖北襄陽),並無實際行動。
當時,渤海(今天津市、河北省廊坊市以南;文安縣、泊頭市、阜城縣以東;山東省樂陵市;河北景縣、安平縣、吳橋縣以北地區)太守袁紹與河內太守王匡也因董卓廢帝有逆當代的人臣之倫,表態反董,屯兵河內(今河南黃河以北),駐軍并州上黨郡(今山西省長治市全境;晉城市大部;晉中市東部的榆社縣、和順縣、昔陽縣、左權縣/遼縣等地)的假司馬張楊亦率數千人投靠。
渤海太守袁紹起兵反董,被諸侯們擁立為盟主
而除了張邈、劉岱、橋瑁,還有山陽(今山東境內)太守袁遺、濟北(今山東、河北境內)相鮑信響應,他們一同屯兵酸棗,這時候率5,000義軍的曹操則隸屬於張邈軍下;南陽袁術屯兵魯陽(今河南省魯山縣),孫堅從長沙趕往與袁術會合;豫州孔伷屯兵潁川(今河南省中部),陳國(今河南淮陽)相許瑒與其合兵;冀州(今河北省西南部)牧韓馥亦隨之反董,其部隊則留在鄴城(我方河南省臨漳縣,今被中共改隸屬於河北省邯鄲市),供給聯軍軍糧。
其他地區願意出力的武將、諸侯來看:河南尹朱儁表面上為董卓麾下,但與反董聯軍通謀為內應。潁川太守李旻亦起兵反董。西河(今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太守崔鈞依附袁紹。中牟(今河南省中牟縣)令楊原起兵,後歸附曹操。徐州(州治東海郡郯縣,今山東省郯城)刺史陶謙雖表面上挺董,但過程中資助朱儁兵馬。
青州(州治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刺史焦和雖曾有心起兵,無奈其領地黃巾賊復起,故無會盟,不久病死。北海(治所在營陵縣,今山東昌樂縣東南50里)相孔融則疲於打擊黃巾餘黨,無力參與,但過程中有資助朱儁兵馬。參與過平定黃巾之亂的劉備,時任下密(今山東昌邑市圍子街道古城村)丞,為孔融下屬,可能以寡兵從附群雄麾下參與反董。揚州(州治歷陽縣,今安徽省和縣)刺史陳溫、丹陽(今江蘇省長江以南;安徽省水陽江流域以東;江蘇省茅山;浙江省天目山以西;安徽、浙江兩省的新安江流域)太守周昕雖未表態,但過程中資助曹操兵馬。
至此,時值初平元年(190)2月末、3月初,華北、華中已有近20名地方官員聯合反董(直接起兵也好,間接幫助也好,不只《三國演義》小說描述的「18路諸侯」),各群雄都支持遙推袁紹為盟主,唯獨鮑信認為張邈帳下的曹操才是最有能力推翻董卓的人。此時袁紹自號「車騎將軍」,而其他人都有被假授官號,如曹操就被授行「奮武將軍」。
當時兵少的下密丞劉備也參與反董行動
(二)遷都長安
關東聯軍聲勢之浩大,令董卓大為震驚,其女婿牛輔又因去年(永漢元年,189)10月以兵3萬征討伐河東白波軍大敗,董擔心白波軍與關東聯軍連絡,便先在3月6日派郎中令李儒鴆殺了弘農王劉辯,又與眾臣議論要發大軍對抗關東聯軍,但被心懷反董意識的前尚書侍郎鄭泰巧言勸阻,延緩發兵時機。
董卓後來又提議遷都到關中的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以避聯軍兵鋒,司徒楊彪、太尉黃琬一再勸阻,被董卓在3月28日以因災異免去楊彪、黃琬等的職務,接著有尚書周毖、城門校尉伍瓊反對遷都,董卓便在4月2日以通敵罪名殺死了周毖、伍瓊。但董卓又後悔殺死了二人,便重新任用楊彪、黃琬,表二人為光祿大夫。
不過董卓執意遷都,於4月9日先以車駕送獻帝劉協西遷,又以步兵、騎兵逼徙洛陽數百萬人到長安。搬離洛陽過程中,百姓被人踩死、被馬踏死、飢餓而死、遭搶劫而被殺的堆滿道路。董卓則留在洛陽畢圭苑,下令捉拿富翁,以罪名將他們殺害,沒收財產,死者不計其數。他又派呂布掘開先帝帝陵及公卿以下的塚墓,沒收內裡的珍寶。更過分的是:當時正值百姓出門參與祭祀活動的季節,董卓軍隊直接將他們全部砍頭,並駕著百姓的牛車,裝載婦女財物,把人頭繫在車轅上,號稱「斬獲賊寇」。
4月27日,漢獻帝到達長安,因董卓未到,便以王允輔政。董卓等到5月1日,判斷城內人民、財物、寶物都遷的差不多後,便放火燒了洛陽宮廟、官府、居家,洛陽二百里內,建築物全毀,雞犬不留,而他繼續留守在洛陽塢附近。5月10日,因袁紹公然起兵,董卓就殺了其在洛陽的叔父袁隗、袁基及家人,涉及50多人,包括嬰兒、婦女。
而原為聯軍內應的朱儁留守洛陽,當時正與關東諸將交通,但及後因懼被董卓襲擊,於是棄官逃奔荊州。董卓於是以楊懿為河南尹守洛陽,朱儁知道後進兵洛陽,逼走楊懿,但隨後就因當時河南郡地已殘破,資源不足支持他,於是屯駐中牟,也受陶謙、孔融等人的兵馬援助。
(三)滎陽之戰(含「汴水之戰」、「梁東之戰」)
「滎陽之戰」是董卓討伐戰最重要的一場戰役,這場戰役的成敗曝露了關東的反董聯盟軍之結構鬆動,還令西邊的董卓軍連戰連勝。
關東諸侯雖已結盟,仍畏懼董卓軍強,所以不願先行,只有駐軍酸棗的曹操見董卓遷都的動靜(約初平元年4月9日─5月10日間的其中二日),視此為進攻的機會,對暫歇中的聯軍宣稱:「舉義兵以誅暴亂,大眾已合,諸君何疑?向使董卓聞山東兵起,倚王室之重,據二周之險,東向以臨天下;雖以無道行之,猶足為患。今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不知所歸,此天亡之時也。一戰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曹操爭取到了袁紹和張邈帳下衛茲和騎都尉(聯軍假授「破虜將軍」)鮑信及兗州、豫州軍隊的合作,從酸棗西進,意圖占領成皋(在滎陽)。
曹操、衛茲的軍隊進軍到經洛陽途中的重要補給站滎陽(今河南滎陽,虎牢關在其附近)治下的汴河(汴水之戰),在那裡遭遇董卓大將徐榮率領的敵軍。經過一日激戰,由家臣和掠奪者等下等人組成的聯軍根本不是董卓部下職業邊軍的對手。聯軍慘敗,死傷甚多,衛茲、鮑韜陣亡,鮑信負傷。此外,曹操也被流矢所中,他的馬也受了傷。從弟曹洪把馬給曹操,但曹操起初並不接受,接著聽曹洪說:「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君。」曹洪步行跟隨曹操,他們趁夜撤回酸棗。徐榮有感於曹操軍的難纏,雖得勝但不敢妄攻酸棗,於是也撤軍。
「滎陽之戰」進軍圖
曹操回到酸棗,見眾軍閥終日飲宴,無意攻董卓,責罵了他們。曹操吸取自己試圖在滎陽正面攻成皋遭敗的教訓,提出了另一種策略,告訴聯軍:「第一,袁紹從河內發兵,進逼孟津。第二,酸棗諸將,據守成皋,控制敖倉,封鎖轘轅關、太谷關,掌握險要。第三,袁術攻擊丹水、析,直入武關(今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東),威脅三輔(長安一帶)。第四,聯軍可高壘深壁,避免真刀真槍作戰,立於不敗之地。」
曹操稱這般部署可在向董卓的朝廷施壓的同時將聯軍正在調兵的形勢昭示天下。曹操以此希望董卓政府最終壓力過大、失信、垮臺。曹操如是總結他的計劃:「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之!」可惜酸棗諸將並不同意他的計劃,曹操撇下他們,和司馬夏侯惇去揚州募千多兵(陳溫、周昕資助曹操4,000餘人),然後去河內和聯軍盟主袁紹一同紮營。不過,曹操行軍過程中有士卒叛變,至龍亢(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龍亢鎮)處理過後僅剩500餘人,所幸曹洪從陳溫亦得2,000廬江精兵,與其在此會合一起同行;曹操自己到銍(今安徽濉溪縣境內)、建平(今安徽郎溪縣)一帶集結殘兵1,000餘人,才到達河內。
另一方面,附屬袁術的孫堅,被表為「破虜將軍」,準備北攻。冬天,孫堅派長史公仇稱回州督促軍糧,於城門東外設帳幔,邀請官屬為仇稱設宴送行。剛好董卓軍數萬步、騎突然出現,但孫堅仍在行酒令、談笑自若,整頓部曲,命他們不可妄動。後來董軍騎兵漸到,孫堅才起來,徐徐率軍入城,對他們說:「向堅所以不即起走,恐兵相蹈藉,諸君不得入耳。」董卓軍見孫軍整齊,不敢攻勢而歸還。
「滎陽之戰」進軍圖(大圖版,可四方滑移觀閱)
後孫堅暫離袁術,與潁川太守李旻改屯梁東(梁東之戰),而董卓派徐榮、李蒙四出虜掠,與孫堅在梁縣(今河南臨汝縣東)發生遭遇戰,孫軍大敗,孫堅與數十騎突圍而走。由於孫堅愛用紅色頭巾,被董軍認出,他便脫下來給了近將祖茂戴上,引開徐榮軍騎兵,孫堅則由小路逃出。
祖茂被敵軍追得困迫,便下馬將頭巾放在一條燒過的柱上,自己則隱藏在草堆中。騎兵看見頭巾,以為是孫堅,便將頭巾重重圍繞,到近看才發現是柱,便離去。孫軍大多兵將被俘,更以殘酷手段所殺,如李旻就被烹死,其他士卒則以布纏裹,吊起倒立到地,用熱油灌殺。
另外,其他軍隊也傳來不好的消息:屯兵河內的王匡,亦派泰山兵屯河陽津(今河南孟津),準備進攻,董卓便派出疑兵擺出要由平陰渡河,暗地裡派遣精兵從小平北面渡河,繞過王匡軍,在後方攻擊,在津北大破王匡軍團,死者甚多,王匡軍幾乎全滅。還有,屯兵穎川的孔伷,也在初平元年底病死或戰死,其兵馬順勢被袁術所推的豫州刺史孫堅接管。
(四)聯軍內訌
隨著聯盟軍戰事不利的發展,屯駐鄴城的韓馥猜忌袁紹危及自己,便逐步減少對河內、酸棗聯軍的糧食輸送,軍糧耗盡後,聯軍各自回到守地,但各軍仍保持盟友關係。同時,劉岱、橋瑁二人交惡,劉岱竟殺了橋瑁,以王肱領東郡太守。
而董卓見盟軍撤退,便派大鴻臚韓融、少府陰修、執金吾胡母班、將作大匠吳循、越騎校尉王瑰等官員去招撫關東諸將,想與袁紹等人議和。眾人到河內後,王匡告知袁紹,袁紹不答應,要王匡殺死胡母班、王瑰、吳循等。袁術亦殺了陰修,只有因韓融有德名以倖免。
初平2年(191),袁紹、韓馥見伐董無望,又因獻帝年幼而被董卓控制,相隔關塞而不可得,因此想就近立身為漢室宗親的幽州牧劉虞為帝,曹操拒絕參與,而袁術亦反對。袁紹又得一塊玉印,在座位中舉向曹操手肘,暗示已準備就緒,隨時可立劉虞為帝,但曹操只是大笑,暗地裡卻對袁紹十分厭惡。袁紹仍與韓馥等仍於3月決定推舉劉虞為帝,於是派原樂浪太守張岐等邀請劉虞討論事宜。
而劉虞為人大公無私,怒叱張岐:「今天下崩亂,主上蒙塵。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國恥。諸君各據州郡,宜共戮力,盡心王室,而反造逆謀,以相垢誤邪!」便堅辭不受。韓馥等又想請劉虞領尚書事,但劉虞仍拒絕,更斬殺使者,並且聲言逃往塞外匈奴、鮮卑之地以自絕,袁紹等唯有罷手。不久之後,袁紹奪取了韓馥冀州牧的職位。
如此,反董聯盟已呈現各懷異心、四分五裂之狀態,「除賊扶國」的初衷不在。盟軍中僅剩袁術手下的孫堅軍仍積極舉兵反董,以及孤軍駐於中牟的朱儁號召反董。(但朱儁於初平3年/192年被董卓部將李傕、郭汜所敗,李郭軍大掠陳留、潁川諸郡,無能為力的朱儁只能留守中牟不前,是為後話)
幽州牧劉虞拒絕稱帝
(五)陽人之戰
袁紹企圖另立劉虞為新帝的同時,孫堅收復散兵,屯兵陽人(今河南汝州),董卓便派東郡太守胡軫(橋瑁已死,劉岱所任命的王肱,董卓不承認)為大都護、呂布為騎督及華雄等多位都督,率5,000步騎攻擊孫堅。胡軫便揚言要斬殺一銀印青綬(高官),做為整肅軍紀手段,呂布聽後十分厭惡他,軍中已現自亂之兆。
當胡軫軍到達離陽人城數十里的廣成,已是黃昏,兵馬疲乏,又受董卓節度,便下紮餵馬、休息,準備在夜裡出發,次日早上攻城。各將領討厭胡軫,想要破壞他的計劃,呂布等便揚言陽人的士兵已走,應立即追擊,胡軫被迫立即出兵。
但孫堅軍已整頓守備,董軍無奈,加上吏士飢渴,人馬疲乏,唯有就地休息。呂布又大喊敵人偷襲,導致全軍混亂,棄甲逃走,騎失馬鞍。逃出十多里外,才發現沒有敵人,剛好天亮,便撿回兵器,想再攻城。可是軍隊已被孫堅軍發現,加強了城池防守,胡軫等唯有撤退。孫堅出城追擊,大敗敵軍,斬殺華雄等人。
「陽人之戰」進軍圖
孫堅大敗董卓軍(胡軫軍)的消息,固然是喜訊,卻也讓袁術軍內部出現一些「孫堅可能居功自立」的謠言。有人因此便向袁術進言:「堅若得雒,不可複制,此為除狼而得虎也。」袁術遂心疑,便不運軍糧給孫堅。孫堅得知後,便連夜趕回魯陽,嚴辭切責袁術:「所以出身不顧,上為國家討賊,下慰將軍家門之私仇。堅與卓非有骨肉之怨也,而將軍受譖潤之言,還相嫌疑。」袁術慚愧,立即調發軍糧,孫堅亦速返陽人督戰。
董卓亦聞孫堅厲害,便派李傕為使游說孫堅和親,更稱可以令其子弟們擔任刺史、郡守,但孫堅大罵董卓,嚴詞拒絕,更聲言要滅其三族,斥退李傕後立即進軍大谷。董卓親自率兵與孫堅在先帝陵墓間發生戰鬥,最終敗走,移屯澠池(今河南西部),另在陝西集兵。
孫堅軍便進入洛陽宣陽城門,擊退呂布。孫堅「熱血斬華雄」、「一英戰呂布」後成功打下了洛陽,掃除宗廟,祭祀天地(其「得傳國玉璽」之事有疑義,暫略不述),然後分兵出函谷關(位於今河南靈寶),到新安(今洛陽下轄的一縣)、澠池防禦董卓軍。董卓對長史劉艾說關東諸侯軍就只有孫堅才值得注意,便要麾下各路人馬留意:留董越屯兵澠池、段煨屯兵華陰(今陝西東部)、牛輔屯兵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其餘部將留守各縣,制衡關東諸侯,自己則出發向長安。而孫堅修塞各陵後,便率軍還魯陽。
董卓部將呂布於洛陽敗給孫堅
「陽人之戰」進軍圖(大圖版,可左右滑移觀閱)
(六)陽城之戰
雖然先鋒隊孫堅軍攻進洛陽,但聯軍中的群雄卻各懷鬼胎,仍故意按兵不動且飲酒作樂,孫堅除了其長官袁術外始終得不到聯軍大營的支援。反董聯盟幾乎呈解散狀態,而袁術顯然不滿意哥哥袁紹被推為盟主,享盡名譽,侮辱他為「家奴」、「非袁氏子」,使袁紹大怒,二袁不合,兄弟倆撕破了臉。
袁紹任原為曹操軍師的周喁為豫州刺史、任周喁之兄周昂為九江(今安徽省中部淮河以南、瓦埠湖流域以東、巢湖以北地區)太守(原太守劉邈到長安未歸九江),又趁孫堅不在時遣周喁攻打其在豫州的領地,周喁選擇攻打潁川郡的陽城(今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陽城區鎮)。孫堅因對名義上的盟友進攻始料未及,陽城被襲占,他聞訊後嘆道:「同舉義兵,將救社稷。逆賊垂破而各若此,吾當誰與戮力乎!」孫堅陽城之失,也等同於袁紹公然挑戰其主袁術,於是袁術願助孫堅收復陽城,恰好袁術又與北方軍閥公孫瓚結盟,公孫瓚派堂弟公孫越率1,000騎兵相助袁術,和孫堅一起參與收復陽城的戰鬥。
「陽城之戰」進軍圖
陽城之戰過程中,公孫越先被射殺,孫堅雖遭挫敗,不久重振旗鼓,此後數戰擊敗周喁。另一邊,袁術往揚州進軍,在東南攻周昂於九江,迫使周喁棄陽城去救哥哥。周喁再敗,放棄戰事,回到家鄉會稽。於是這場二袁之間最初的戰鬥以袁術占上風告終:他在潁川和九江遭遇並擊敗袁紹軍,在孫堅治下的潁川重新樹立了地位,雖然當時尚未攻占九江,但永遠消除了周喁的威脅。
這場陽城之戰是反董聯盟軍內鬥的一場戰役,也諷刺地成為「董卓討伐戰」的最後一場戰事。
「陽城之戰」進軍圖(大圖版,可四方滑移觀閱)
三、結果
將近2年的「董卓討伐戰」名義上是關東諸侯聯合討伐,但與董卓軍實際交戰的只有曹操和與其親善的鮑信(受傷)、衛茲(戰死),以及孫堅(其主袁術多少有戰)、袁紹、劉岱、孔伷(戰到途中猝逝)、王匡的軍隊,還有勉強稍戰的朱儁。
聯盟過程中,各群雄互相估量盟軍、保存自身實力,甚至視盟友為對手,為此結下不少仇怨,致使反董聯盟並不團結,猶如一片散沙。盟軍中最有人望的豪傑袁紹、袁術,反而是最先挑起內鬥的人,袁家兩兄弟決裂,盟軍伐董不成解散後,形成中原混戰,各諸侯互相攻伐、搶地。
漢廷則都已被董卓控制,各地諸侯間公開的殺伐也就無人能管束(董卓更樂見此發展,如此無人能聯合起來攻打他),甚至再也毋需假借任何名義,軍閥割據戰亂的弱肉強食從此全面展開。
董卓遷都長安後,並沒有減少恐怖的統治,反而變本加厲,進位太師,更欺壓大臣、殘殺百姓、奢侈揮霍、獨裁兇殘,漢朝天下持續混亂。
◎ 參考資料
● Wikipedia contributors. "討伐董卓之戰."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2 Aug. 2025. Web. 2 Aug. 2025.‹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A8%8E%E4%BC%90%E8%91%A3%E5%8D%93%E4%B9%8B%E6%88%B0&oldid=88549202 ›.
● Wikipedia contributors. "東漢行政區劃."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31 Dec. 2023. Web. 31 Dec. 2023.‹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9C%E6%B1%89%E8%A1%8C%E6%94%BF%E5%8C%BA%E5%88%92&oldid=80308075›.
● Wikipedia contributors. "董卓."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11 Nov. 2024. Web. 11 Nov. 2024.‹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91%A3%E5%8D%93&oldid=84930855›.
Wikipedia contributors. "漢獻帝."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20 Jun. 2025. Web. 20 Jun. 2025.‹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1%89%E7%8C%AE%E5%B8%9D&oldid=87838643 ›.
● Wikipedia contributors. "劉辯."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25 Mar. 2025. Web. 25 Mar. 2025.‹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A%89%E8%BE%AF&oldid=86563473 ›.
● Wikipedia contributors. "靈思皇后."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19 Sep. 2024. Web. 19 Sep. 2024.‹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81%B5%E6%80%9D%E7%9A%87%E5%90%8E&oldid=84263130 ›.
● Wikipedia contributors. "劉備."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13 Dec. 2024. Web. 13 Dec. 2024.‹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8%98%E5%A4%87&oldid=85295714›.
● Wikipedia contributors. "孫堅."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7 Oct. 2024. Web. 7 Oct. 2024.‹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D%99%E5%9D%9A&oldid=84497955›.
● Wikipedia contributors. "曹操."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14 Dec. 2024. Web. 14 Dec. 2024.‹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B%B9%E6%93%8D&oldid=85302672›.
● Wikipedia contributors. "袁紹."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2 Aug. 2025. Web. 2 Aug. 2025.‹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A2%81%E7%BB%8D&oldid=88549159 ›.
● Wikipedia contributors. "袁術."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6 Aug. 2025. Web. 6 Aug. 2025.‹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A2%81%E6%9C%AF&oldid=88619447 ›.
● Wikipedia contributors. "滎陽之戰 (190年)."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6 Dec. 2024. Web. 6 Dec. 2024.‹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D%A5%E9%98%B3%E4%B9%8B%E6%88%98_(190%E5%B9%B4)&oldid=85220427 ›.
● Wikipedia contributors. "王匡 (東漢)."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2 Aug. 2025. Web. 2 Aug. 2025.‹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8E%8B%E5%8C%A1_(%E4%B8%9C%E6%B1%89)&oldid=88548695 ›.
● Wikipedia contributors. "孔伷."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17 May 2025. Web. 17 May 2025.‹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D%94%E4%BC%B7&oldid=87323011 ›.
● Wikipedia contributors. "朱儁."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31 Jul. 2025. Web. 31 Jul. 2025.‹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C%B1%E5%84%81&oldid=88524985 ›.
● Wikipedia contributors. "劉虞."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8 Jan. 2025. Web. 8 Jan. 2025.‹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A%89%E8%99%9E&oldid=85602939 ›.
● Wikipedia contributors. "呂布."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30 Jul. 2025. Web. 30 Jul. 2025.‹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0%95%E5%B8%83&oldid=88508420 ›.
● Wikipedia contributors. "胡毋班."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22 Dec. 2022. Web. 22 Dec. 2022.‹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3%A1%E6%AF%8B%E7%8F%AD&oldid=75170334 ›.
● Wikipedia contributors. "郭汜."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31 Jul. 2025. Web. 31 Jul. 2025.‹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83%AD%E6%B1%9C&oldid=88520460 ›.
● Wikipedia contributors. "陽城之戰."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7 Jun. 2022. Web. 7 Jun. 2022.‹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8%B3%E5%9F%8E%E4%B9%8B%E6%88%98&oldid=72037567 ›.
● Wikipedia contributors. "周昂 (東漢)."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2 Aug. 2025. Web. 2 Aug. 2025.‹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1%A8%E6%98%82_(%E4%B8%9C%E6%B1%89)&oldid=88549148 ›.
● 情報員Jam是胖(民111年3月20日)。橫山光輝 三國志 第7集 [國語/中字]。YouTube。民114年8月18日,取自:https://www.youtube.com/@jam8061
● 情報員Jam是胖(民111年3月20日)。橫山光輝 三國志 第9集 [國語/中字]。YouTube。民114年8月18日,取自:https://www.youtube.com/@jam8061
● 情報員Jam是胖(民111年3月20日)。橫山光輝 三國志 第10集 [國語/中字]。YouTube。民114年8月18日,取自:https://www.youtube.com/@jam8061
● 邱小魚(民106年4月25日)。【飛魚者】惡搞剪輯:《三國演義》董卓遷都,鄭弘儀有意見。YouTube。民114年8月18日,取自:https://www.youtube.com/@user-Exoect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