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鞭炮
卷軸

除夕

燈籠
燈籠
鞭炮

83.02.09 李登輝總統除夕電視賀詞

謝沅瑾老師──除夕六大習俗

南一國小生活:動畫《除夕團圓夜》

  除夕,又稱「大年夜」、「年夜」、「年三十」、「過年前夕」、「除夜」、「歲除」、「大晦日」,是中國人(華人、漢人過年前夕的最後一天。

 

  傳統漢人以農曆作為曆法,由於農曆12月多為大月,有30天,所以又稱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年三十夜」、「三十暝」(閩南語);而小月時為29日,閩南人稱「二九暝」(閩南語)。

  除夕源於先秦時代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說:「命有司大儺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氣。

 

  《呂氏春秋》該段經漢朝學者高誘注釋:「今人臘歲前一日,擊鼓驅疫,謂之逐除是也。」即古人在新年前一天擊鼓驅逐邪鬼

  「除夕」一詞最早見於西晉的《風土記》:「蜀之風俗,晚歲相與饋問,謂之饋歲。酒食相邀為別歲。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除夜祭其先,竣事長幼聚飲,祝頌而散,謂之分歲。」

  《風土記》該段正是記述大年夜的民間習俗經唐宋相襲,並沿襲至今。《風土記》同時還有除夕之夜燃放爆竹以「辟邪驅鬼」(即「年獸」)的記載。

  除夕與清明盂蘭重陽三節,並為中華傳統節日「祭祖」的四大節慶。除拜祭祖先外,吃年夜飯放鞭炮等為一般常見的習俗。傳統上,在大年夜當天的中下午要在門邊貼上新的春聯,有些還會貼窗花掛燈籠,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

  年夜飯,又作「團年飯」,南北方用飯習俗各有差異:

 

  因除夕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在飯桌中間設置火鍋,稱之「圍爐」,北方年夜飯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餃年糕長年菜等。

 

  對北方人來說,因水餃狀似金元寶,有「富貴」之意;魚這道菜不能吃完,因「魚」和「」同音,有「年年有餘」的吉祥徵兆;年糕則有「年年高昇」之意;吃長年菜則有「長壽」的意涵。

 

  華南則多有燒肉髮菜蠔豉等,因「髮菜蠔豉」與「發財好市」諧音。江南的典型為「年夜飯必有魚,豐盛湯鍋」。

 

  傳統的年夜飯向來是自家準備,而近幾年來因社會型態轉變,有的家庭不再自己準備,而是訂購外賣年菜,或舉家改到飯店、餐館吃年夜飯

  年夜飯過後,家族長輩會發壓歲錢給晚輩,以紅色的信封袋包裝,故又稱「紅包」。古時也有用紅線一百個銅錢串成一串,外形類似麥穗,表示「長命百歲」,其一說法是歲與「」同音。

  發過壓歲錢後,人們會一家團聚,歡談達旦,並有守歲的習俗。

  民國43年(1954)1月27日,遷臺後的中華民國政府於自由地區(臺灣地區/臺澎金馬/臺閩地區)發布《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

  該法第4條第5款便明文規定:「下列民俗節日,除春節放假三日外,其餘均放假一日……五、農曆除夕。

  中國人的除夕夜,象徵著舊的一年結束,也是新的一年開始,忘卻過去不好的回憶,重新創造美好的時光,全球華人在各自家族中喜樂守歲,並展望新的未來

※注:本站網址取用英文堅持用Chinese New Year Eve而非Lunar New Year Eve,主因是Lunar乃基於伊斯蘭曆去運算,伊斯蘭地區與大中華地區地理氣候本身就有顯著的差異,且華夏農曆實為陰陽合曆,故直接用Lunar未免不妥,故以Chinese方為精準。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