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匾額.jpg

中華民國第一代總統

「國父」孫中山

孫文.jpg
國父-4.jpg
100元國父.jpg

慶祝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新臺幣壹佰圓券(正面國父像)

國父紀念歌

◎ 任次:中華民國第1任臨時大總統、護法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中華民國正式軍政府(廣州)非常大總統、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廣州)大元帥

◎ 政黨:興中會(1894.11.20 - 1905.07.30)→中國同盟會(1905.07.30 - 1912.08.07)→國民黨 (1912.8.25 - 1913.11)→中華革命黨 (1914.7.8 - 1919.10.10)→中國國民黨(1919.10.10 -至今)

◎ 省籍:廣東

◎ 任期:

● 1912年(民國元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臨時】

● 1917年(民國六年)9月1日-1918年(民國七年)5月20日【護法軍政府大元帥,後因「非常國會」改組軍政會而辭職】

● 1920年(民國九年)11月28日-1921年(民國十年)4月2日【護法軍政府大元帥復職,後組織正式軍政府而卸任】

● 1921年5月5日-1923年(民國十二年)2月21日【非常大總統】
 

● 1923年2月21日-1925年(民國十四年)3月12日【陸海軍大元帥】

◎ 選舉紀錄:

● 1911年(清宣統三年)12月29日,臨時大總統選舉會(17省代表投票一省一票:以17票當選總統。

● 1917年9月1日,護法軍政府非常國會91名議員投票:以84票當選護國軍政府大元帥。

● 1921年4月7日,軍政府非常國會222名議員投票:以218票勝過陳炯明3票(還有1票無效),當選非常大總統。

1923年10月25日,第三任大總統選舉593名議員投票:代表中國國民黨參選以33票落敗

◎ 政績:

 

1. 1912年3月,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中華民國國家制度、政府組織及人民權利:參議院為最高立法機關;臨時大總統和內閣(國務院、相當於今行政院)執行最高行政權力,內閣由國務總理及各部總長組成;法院為司法機關。

2. 就任臨時大總統期間,組建農林部,下設山林司,掌管全國林業行政事務,規劃植樹造林。辭去總統職務後,仍然關注林業發展,並提出了「治水之本,在於興林」的口號。

 

3. 1912年9月10日,孫中山早已卸任「臨時大總統」一職,新任總統袁世凱任命孫為「鐵路督辦」,每月可支領經費3萬元,以籌劃全國鐵路全權,與各國商人商議借款招股事宜。孫中山出任中國鐵路總公司總理,總部設於上海,希望透過開放外資,盡快完成建設中國鐵路。孫曾經視察京張鐵路,10月委託王寵惠與英商簽定廣州至重慶及蘭州的鐵路線,但袁世凱橫加阻撓,不予批准。

4. 1923年(民國十二年)1月17日至1月26日,蘇聯政府全權代表越飛到上海與孫中山會談,到月底發表《孫文越飛聯合宣言》,標誌確立孫中山「聯俄容共」政策。孫引入蘇聯金援改造中國國民黨、建立黨軍的政策中蘇雙方發表聯合宣言,聲明共產組織及蘇維埃制度不能引用於中國,但蘇聯願意援助中國完成統一及取得完全之獨立


5. 1917年至1920年期間,孫中山完成《建國方略》合訂本,對日後國家發展有所影響,分為3書:

(1)民權初步:實現民權主義,特別重視議事程序。中華民國遷臺後,自1953年(民國四十二年)發展至今的《議事規則範例》,正是以此為藍本

(2)孫文學說:又名「知難行易學說」,強調「行之非艱,知之惟艱」的心理建設

(3)實業計畫:原以英文《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國際共同開發中國實業計劃書)發表,為物質建設的計畫。此書自序提到其目標:希望藉助外國資本與技術,與中國政府簽約一同開發中國,使得中國基礎建設與輕重工業進行發展中外共創雙贏

6. 1924年(民國十三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決議開辦軍官學校,創立黨軍。1月28日,孫中山決定將陸軍軍官學校建立於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上(世人別稱「黃埔軍校」,目前校區已遷至臺灣高雄市鳳山區),6月開學。旨在培養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強化國家軍隊。軍校參照蘇聯紅軍制度實行「軍事與政治並重」之方針,學生除學習軍事外,還要學習革命理論以提高政治覺悟

※ 孫中山第1任臨時大總統下位後,並未停止政治活動,於南方活躍,與北洋政府分庭抗禮1913年(民國二年)2月11日,他赴日本考察,藉以籌措外資興建鐵路。後來他在在長崎獲悉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在上海被刺消息,懷疑並認定是時任總統袁世凱所為,從此展開「討袁護法」的革命活動,在廣州興起南方軍隊發動北伐。1913年4月-9月的「二次革命」、1917年7月6日-1918年5月21日的「第一次護法運動」(三次革命)、1921年(民國十年)4月7日-6月的「第二次護法運動」(四次革命)均以失敗收場,隨後孫中山決定「聯俄容共」,引入蘇聯政治訓練、軍事及財務的外援,支持國民革命軍的北伐戰爭,直到1925年3月12日病逝,他的北伐遺志之後由「黃埔軍校」校長蔣中正繼承。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4月,國民政府接手後,明令尊稱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國父」。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