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匾額.jpg

中華民國第八代總統

自由地區第一位總統

​蔣中正

蔣中正總統玉照.png
蔣公年輕時-2.jpg
蔣介石禍害臺灣.jpg
蔣公銅像.jpg

◎ 任次:中華民國(行憲後)第1、2、3、4、5任總統


◎ 政黨:中國國民黨 (1919.10.10 - 至今)

◎ 省籍:浙江/臺灣(自由地區戶籍)

◎ 軍系:國民革命軍(1924.06.16 - 1947.12.24)→中華民國國軍(1947.12.24 - 至今)

 

◎ 任期:

 

●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5月20日-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1月21日【第1任】
 

● 1950年(民國三十九年)3月1日-1954年(民國四十三年)5月20日【復行視事】
 

● 1954年5月20日-1960年(民國四十九年)5月20日【第2任,連任】
 

● 1960年5月20日-1966年(民國五十五年)5月20日【第3任,連任】
   

● 1966年5月20日-1972年(民國六十一年)5月20日【第4任,連任】
   

● 1972年5月20日-1975年(民國六十四年)4月5日【第5任,連任,任內逝世】
 

◎ 選舉紀錄:

1948年4月20日,第一任總統選舉3,045名國大代表投票,大陸時期:以2,430勝過同黨的居正269票,當選總統。

1954年3月22日,第二任總統選舉1,573名國大代表投票,臺閩時期1,507票勝過中國民主社會黨的徐傅霖48票,當選總統。

1960年3月21日,第三任總統選舉1,576名國大代表投票,臺閩時期1,481唯一提名當選總統。

1966年3月21日,第四任總統選舉1,488名國大代表投票,臺閩時期1,405唯一提名當選總統。

1972年3月21日,第五總統選舉1,374名國大代表投票,臺閩時期1,308唯一提名當選總統。

◎ 政績:

 

1. 1927年(民國十六年)4月18日,國民政府定都南京。1928年(民國十七年)10月10日,蔣中正就任國民主席,1931年(民國二十年)12月15日就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在他的領導下開啟「黃金十年」的短暫盛世。國民政府使用度量衡制和國際標準接軌積極發展工商業整頓財政整理金融改革海關行政關稅自主「二五減租」的土地改革擴大農業生產改善公共衛生立法禁毒掃除文盲之教育,以及鐵路公路地方等建設,使當時的中華民國有大幅進步之建制。從1929年到1941年(民國十八至三十年)期間GDP年平均增長率為3.9%,人均GDP年增長率為1.8%。然而,「黃金十年」的重大成就,也隨著後來的日本侵華開始崩毀,努力付諸流水

2.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2月,大陸時期的蔣中正未就任總統之前,發起「新生活運動」,謀求重整道德、改變社會風氣,號召恢復「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實踐「禮義廉恥」,來革新個人、改造社會、復興民族。此活動橫跨「八年抗戰」,蔣中正自任「新生活運動促進會」會長以來,在全國各地建立分會推動,但收效甚微。即便如此,隨著抗戰需要,節約獻金空襲救濟搶救難童成立傷兵之友社,以及在重慶成立陪都新生活運動模範區等,都成了新生活運動工作範圍,雖然成效於戰前一直不如理想,但新生活運動組織網絡和動員能力,卻為戰時服務提供方便,對抗戰作用正面。抗戰勝利後,政府無力兼顧新生活運動,新生活運動總會因此面臨經濟困難。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2月,新生活運動總會遷回南京。1949年,蔣中正下令:暫時把新生活運動一切活動,停止辦理


3. 1948年5月10日,國民大會制定《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7月4日,蔣中正在國民政府第六次國務會議提交「厲行全國總動員,以戡共匪叛亂」的動員令,並於次日公布,從此全國(包括臺灣、澎湖)進入「動員戡亂時期」,也就是「戒嚴時期」。


4. 1949年10月16日,蔣中正正式成立「革命實踐研究院」(現今的「國家發展研究院」),加強黨政軍幹部訓練,培育國家人才

​5. 1950年起,中央政府已遷臺,蔣中正實施《臺灣省縣市長選舉罷免規程》,落實臺灣的「地方自治」,開放全省各縣市首長的地方選舉。


6. 1951年5月25日,立法院正式通過《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據《台灣大百科全書》所錄統計當時受益農有296,043戶,占農戶44.5%。訂約面積256,557公頃,占耕地總面積31.4%。地租率由50%~70%減為37.5%,佃農的負擔大為減輕,生產意願提高,1948-1951年農業生產量增加47%以上,佃農生活獲得改善


7. 1951年6月,政府開始實施公地放領,放領耕地由政府委託台灣土地銀行徵收,使無地之農民取得所有權。自1951年至1976年間分九期實施公地放領,共計放領138,957公頃,承領農戶286,287戶。政府收得放領公地地價稻穀367,366,416公斤甘藷1,254,768,525公斤,全數由台灣土地銀行經收後,撥作扶植自耕農基金

 

8. 1952年(民國四十一年),蔣中正正式成立「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現今的「中國青年救國團」),以防中共間諜滲透。現今已脫離國防部,轉型為教育性服務性公益性之社團法人,服務對象主體是大專院校高中職的學生。


9. 1953年(民國四十二年)1月26日,蔣明令公布「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土地改革造成臺灣佃農的收入提高。從1949年到1960年,臺灣每畝稻田的產量提高了約50%,農民的淨利提高三倍。土地改革使臺灣80%以上的農民成為自耕農

 

10. 1954年12月3日,中華民國與美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阻止大陸地區的中共進攻自由地區(臺灣、澎湖、金門、馬祖)。現今已廢止,美國國會通過《台灣關係法》取代之。


11. 1955年(民國四十四年)2月8日,蔣中正對海內外同胞廣播,申言為配合新戰略,重新部署國軍陣線,撤退浙江的大陳,轉移兵力,增強福建的金門、馬祖防務


12. 1954年8月,政府公布「實施都市平均地權條例」,指定臺灣為實行區域。由人民自動申報地價,政府照價徵稅,漲價歸公,皆用作興辦擴大社會福利事業九年國民義務教育之用。1964年(民國五十三年)1月,立法院通過「都市平均地權條例」。7月台灣省實施都市平均地權,公告地價;並決定以增收之地價稅,作為推行民生主義社會福利政府之財源

13. 1959年(民國四十八年)8月7日,臺灣中南部發生「八七水災」。中華民國政府根據《國民義務勞動法》動員民眾前往救災,臺灣省政府以《臺灣省人民因災死傷及住屋倒塌救濟辦法》撥發救濟金給災民。蔣中正總統發布緊急命令,開徵水災復興建設捐以募集重建資金

14. 1962年(民國五十一年)4月20日,我國與非洲11個國家展開農業技術合作

15. 1965年(民國五十四年)8月,越南(南越)總理阮高祺來臺訪華,會談「中越合作問題」。

16. 1966年(民國五十五年)11月,民間向行政院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1967年(民國五十六年)7月28日,臺灣各界舉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現名為「中華文化總會」)發起大會,總統蔣中正任會長。為大陸時期「新生活運動」的延伸,以中華文化的精神教育,改善生活品質,促進道德與知識的養成


17. 自1968年(民國五十七年)臺灣開始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為學制之重大改革。高等教育以研究高深學術,培養專門人材為宗旨,提倡建教合作及技藝訓練。此教育措施的實施,普遍認為在中華民國1970年代經濟起飛之時,奠定了人力資源的基礎

※ 1928年(民國十七年)國民政府主政,開始進入「訓政時期」,多由蔣中正主導。1947年12月25日,《中華民國憲法》生效,翌年當選總統。後因為面對軍事與經濟上的失利,蔣中正宣布引退,副總統李宗仁自1949年1月21日起出任代總統。1949年12月7日,中華民國政府播遷臺灣。1950年3月1日,因李宗仁一直滯留海外,遲遲未歸,蔣中正復行視事,1954年時李宗仁遭罷免,之後每六年國民大會的間接選舉,皆由蔣中正連任,一直到他1975年4月5日病逝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