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小魚兒

山西簡介

Updated: Apr 8, 2023


  山西,位於華北地區,簡稱「」,省會為太原。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


  山西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稱。該地「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等遺址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了人類在此繁衍生息


  「女媧補天」的傳說發生在山西,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為活動的主要地區。


  史前三大偉人堯、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內建都立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

西侯度遺址


襄汾森林公園之丁村文化彩繪


中華始祖:「黃帝」姬軒轅


傳說時代的「五帝」之一:堯


傳說時代的「五帝」之一:舜


夏朝的開國君主:禹


  「山西」之名,得名於太行山以西。商朝,山西是商族的主要統治區。周朝,一諸侯國由山西境內崛興,正是春秋時期的晉國之地,晉文公曾為「春秋五霸」之一,故山西便簡稱「」。


  清朝,轄境為今中共山西省全境、內蒙古中部,民國2年(1913)11月,歸化(含綏遠),薩拉齊、清水河、托克托、和林格爾、五原、武川、東勝、豐鎮、寧遠、興和、陶林等12縣劃屬綏遠特別區,省轄區縮小

商朝的山西


周朝的山西(晉)


「春秋五霸」之晉國


清德宗光緒34年(1908)之「山西」


民國11年,北洋時期之「山西」


  山西東接河北,西界陝西,南接河南,北鄰綏遠(今被中共裁撤,併入內蒙古)。其地處中緯度地帶的內陸,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民國36年(1947)全省土地面積約15萬6,419平方公里,現遭中共政權佔據,占大陸面積的1.60%


  而原屬山西的河曲縣黃河以北地區今劃屬內蒙古、陽高縣東南部今劃屬河北,山西面積微縮為15萬6,000平方公里


  基於太陽輻射、季風環流、下墊面因素影響,氣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熱同步、光照充足、南北氣候差異顯著、冬夏氣溫懸殊、晝夜溫差大等特點。

山西氣候圖


山西地形圖


  山西各地年平均氣溫介於4.2至14.2℃之間,總體分布趨勢為由北向南升高,由盆地向高山降低


  全省各地年降水量介於358至621毫米之間,季節分布不均,夏季6至8月降水相對集中,約占全年降水量的60%,且省內降水分布受地形影響較大


  山西疆域輪廓呈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是典型的為黃土廣泛覆蓋的山地高原,地勢東北高西南低


  本地高原內部起伏不平,河谷縱橫,地貌類型複雜多樣: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山多川少,山地、丘陵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80.1%,平川、河谷面積占總面積的19.9%


  全省大部分地區海拔在1,500公尺以上,最高點為五臺山主峰葉斗峰,海拔3,061.1公尺,為華北最高峰

華北第一山「五臺山」風光


「五嶽」北嶽恆山之懸空寺風光


  山西渾源有著名「五嶽」之北嶽恆山:清世祖順治以前,恆山係指河北大茂山,後移至此地。恆山又名「元岳」、「常山」,素有「塞北第一名山」之美譽。


  西漢初年,恆山巳建有寺廟;到明清時已經寺廟群居,有「三寺四祠九亭閣,七宮八洞十二廟」之稱。


  恆山風景以地險、山雄、寺奇、泉絕稱著。其美景,在明朝錄入《徐霞客遊記》中。


  古有恆山十八勝景,今尚存朝殿、會仙府、九天宮和位於金龍口懸西崖峭壁上的懸空寺等十多處。恆山海拔2,016公尺,在五嶽中排行第二


  山西土地豐足、礦產資源豐富,位處汾河(當地人又稱「母親河」)沿岸一帶的晉中盆地(又稱「太原盆地」)一直被稱為華北的「漁米之鄉」。


  此外,該地大同市西郊有「雲崗石窟」,建於北魏文成帝興安2年(453)到孝文帝太和19年(495)間,乃中國第一處由皇室顯貴主持開鑿的大型石窟


  雲崗石窟整個窟群共有大小佛蹲1,100多個,大小佛像51,000多尊,鬼斧神工、氣勢縱橫,於民國90年(2001)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山西人所稱「母親河」之汾河


晉中市風景


北魏王朝所建「雲崗石窟


中共政權下之山西


  山西於民國38年(1949)5月1日淪陷之際(北部最後的大同縣失守),該省部份人民跟隨中央政府遷臺。當時一同撤退來臺的行政院長閻錫山將軍便是山西五臺縣人(已於民國49年逝世)。


  其他還有臺灣著名企業家郭台銘先生,其籍貫為山西晉城;推動我國金馬獎國際化的「臺灣電影教母」焦雄屏老師,亦為山西後人


  民國79年(1990),據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對臺閩地區(自由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籍貫為山西省的人數為13,666人,佔「非臺灣省籍」269萬5,080人口中的0.5%

閻錫山院長,為山西五臺人


臺灣富豪郭台銘,籍貫山西晉城


「臺灣電影教母」焦雄屏,為山西在臺後裔

126 views0 comments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