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史記‧卷二‧夏本紀‧第二/禹

Updated: Apr 15


夏朝疆域圖


◎史記:


  初稱《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是西漢漢武帝時期的任職太史令(古代官職,負責記錄國史)的司馬遷編寫的紀傳體史書


  該書記載自傳說中的黃帝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共2,500年的中國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全書包括本紀12卷、世家30卷、列傳70卷、表10卷、書8卷,共130卷,52萬6500餘字


夏本紀


  紀錄中國史上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的事蹟。該朝由夏族部落發源,是部落城邦聯盟封建國家過渡期,故無明確疆域,夏族與其他部落城邦的關係如「宗主國」與「朝貢國」一樣,眾邦擁戴夏邦為天下共主,而又有些方國受夏室分封,如諸侯國一般。


  夏族部落早期主要在山西中南部河內地區活動,沿汾水河水東南方向遷途,晚期至河南中部伊、洛河流域。當時其勢力延伸到黃河南北,甚至長江流域,西起河南西部山西南部,東至河南、山東河北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北部,北及河北南部,其地理中心是約今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


  整段夏朝歷史包含「鯀禹治水」、「堯舜禹禪讓」的過程,以及商湯滅夏結局。從夏禹元年前2070受舜禪讓,至夏桀末年前1559前1600)因「鳴條之戰」被商族首領成湯推翻共主地位為止,歷時約400至500年,夏朝共主共17位天子。以下【本文】當中會用藍色括弧標注部分年代


◎史記作者:

司馬遷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 - 約前86),字子長,龍門(今山西河津)人,是漢朝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其父司馬談是太史令,所以司馬遷在十歲時已能誦讀古文《尚書》、《左傳》、《國語》等書。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等大儒,並暢遊各地,採集傳聞。後繼承父業,接任太使令一職,還潛心修史,開始了《史記》的寫作,開創紀傳體史學,稱「太史公」。


◎本文:


大禹治水圖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鯀皆不得在帝位,爲人臣。


  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注1),下民其憂。堯求能治水者,羣臣四嶽(注2)皆曰鯀可。堯曰:「鯀爲人負命毀族,不可。」四嶽曰:「等之未有賢於鯀者,願帝試之。」於是堯聽四嶽,用鯀治水(約前2109)。九年(約前2101)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於是帝堯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注3),攝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視鯀之治水無狀,乃(注4)鯀於羽山(注5)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誅爲是。於是舜舉鯀子禹,而使續鯀之業。


堯帝命禹之父鯀治水


舜帝命禹治水


  堯崩,帝舜問四嶽曰:「有能成美堯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爲司空(注6),可成美堯之功。」舜曰:「(注7)(注8)!」命禹:「(注9)平水土,維是勉之(注10)。」禹拜稽首(注11),讓於(注12)后稷(注13)皋陶(注14)。舜曰:「女其往視爾事矣。」


  禹爲人敏給(注15)克勤;其(注16)不違,其仁可親,其言可信;聲爲律,身爲度,稱以出;亹亹穆穆(注17),爲綱爲紀。


  禹乃遂與(注18)、后稷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注19),定高山大川。禹(注20)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約前2089),過家門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宮室,致費於溝淢。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注21)。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注22),通九道,陂九澤(注23),度九山。令益予衆庶稻,可種卑溼(注24)命后稷予衆庶難得之食(注25)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注26)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貢,及山川之便利(注27)


大禹治水示意圖


  禹行自冀州(注28)始。冀州:既(注29)壺口(注30),治(注31)(注32)。既脩太原(注33),至于嶽陽(注34)覃懷(注35)致功,至於衡漳(注36)。其土白壤。賦上上錯,田中中,常、衞既從,大陸既爲(注37)鳥夷皮服。夾右碣石,入于海(注38)


  濟、河維沇州(注39):九河既道,雷夏既澤(注40)雍、沮會同(注41),桑土既蠶,於是民得下丘居土。其土黑墳,草(注42)木條。田中下,賦貞(注43),作十有三年乃同。其貢漆絲,其(注44)織文。浮於(注45)(注46),通於河。


  海、岱維青州(注47)堣夷既略,濰、淄其道。(注48)其土白墳,海濱廣潟,厥田斥鹵(注49)田上下,賦中上。(注50)厥貢鹽絺,海物維錯(注51)岱畎絲、枲、鉛、松、怪石(注52)萊夷(注53)爲牧,其篚(注54)絲。浮於(注55)通於濟(注56)


  海、岱及淮維徐州(注57):淮、(注58)其治,蒙、羽其藝(注59)大野既都(注60),東原厎平。其土赤埴墳,草木漸包(注61)其田上中,賦中中。(注62)貢維土五色,羽畎夏狄,嶧陽孤桐,泗濱浮磬,淮夷蠙珠臮魚,其篚玄纖縞。(注63)浮于淮、(注64),通于河。




  荆、河惟豫州(注77)伊、雒、瀍、澗既入于河(注78)滎播(注79)既都,道荷澤,被明都。(注80)其土壤,下土墳壚。(注81)田中上,賦雜上中。(注82)貢漆、絲、絺、紵,其篚纖絮,錫貢磬錯。(注83)浮於雒,達於河。



D.r 略知12【手繪中國歷史(2)】大禹治水,為什麼說大禹治水不是關於“神”的神話,是關於”人“的歷史。它所產生的是以道德治天下的“聖人”,而不是奇跡中

  道九川:弱水至於合黎,餘波入于流沙。(注100)道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注101)道河積石,至于龍門,南至華陰,東至砥柱,又東至于盟津,東過雒汭,至于大邳,北過降水,至于大陸,北播爲九河,同爲逆河,入于海。(注102)嶓冢道瀁,東流爲漢,又東爲蒼浪之水,過三澨,入于大別,南入于江,東匯澤爲彭蠡,東爲北江,入于海。(注103)汶山道江,東別爲沱,又東至于醴,過九江,至于東陵,東迆北會于匯,東爲中江,入于海。(注104)道沇水,東爲濟,入于河,泆爲滎,東出陶丘北,又東至于荷,又東北會于汶,又東北入于海。(注105)道淮自桐柏,東會于泗、沂,東入于海。道渭自鳥鼠同穴,東會于灃,又東北至于涇,東過漆沮,入于河。(注106)道雒自熊耳,東北會于㵎、瀍,又東會于伊,東北入于河。(注107)


  於是九州攸同,四奧既居,九山栞旅,九川滌原,九澤既陂,四海會同。(注108)六府甚脩(注109)衆土交正(注110)致慎財賦(注111)咸則三壤(注112)成賦中國(注113),賜土、姓:「祗台德先(注114),不(注115)朕行。」


五服示意圖 (清·《欽定書經圖說》)


  令天子之國以外五百里甸服(注116)百里賦納緫(注117)二百里納銍(注118)三百里納秸服(注119)四百里粟(注120)五百里米(注121)甸服外五百里侯服(注122)百里采(注123)二百里任國(注124)三百里諸侯(注125)侯服外五百里綏服(注126)三百里揆文教(注127)二百里奮武衞(注128)綏服外五百里要服(注129)三百里夷(注130)二百里蔡(注131)要服外五百里荒服(注132)三百里蠻(注133)二百里流(注134)


  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注135):聲教訖于四海。於是帝錫禹玄圭(注136),以告成功于天下。天下於是大平治。


中國司法鼻祖:皋陶


  皋陶作士以理民。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與語帝前。皋陶述其謀曰:「信其道德,謀明輔和。」禹曰:「然,如何?」皋陶曰:「於!慎其身脩,思長,敦序九族,衆明高翼(注137),近可遠在已。」禹拜美言,曰:「然。」皋陶曰:「於!在知人,在安民。」禹曰:「吁!皆若是,惟帝其難之。知人則智,能官人;能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能知能惠,何憂乎驩兜,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注138)皋陶曰:「然,(注139)!亦行有九德,亦言其有德。」乃言曰:「始事事,寬而栗,柔而立,愿而共,治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實,彊而義,章其有常,吉哉。日宣三德,蚤夜翊明有家。日嚴振敬六德,亮采有國。翕受普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百吏肅謹。毋教邪淫奇謀。非其人居其官,是謂亂天事。天討有辠,五刑五用哉。吾言厎可行乎?(注140)禹曰:「女言致可績行。」皋陶曰:「余未有知,思贊道哉。(注141)


  帝舜謂禹曰:「女亦昌言。」禹拜曰:「於,予何言!予思日孳孳(注142)。」皋陶難禹曰:「何謂孳孳?」禹曰:「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皆服於水。予陸行乘車,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檋,行山栞木。與益予衆庶稻鮮食。以決九川致四海,浚畎澮致之川(注143)與稷予衆庶難得之食。(注144)食少,調有餘補不足,徙居。衆民乃定,萬國爲治。」皋陶曰:「然,此而美也。」




  皋陶於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則禹。不如言,刑從之。(注156)舜德大明。


  於是夔行樂,祖考至,羣后相讓,鳥獸翔舞,簫韶九成,鳳皇來儀,百獸率舞,百官信諧。(注157)帝用此作歌曰:「陟天之命,維時維幾。(注158)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皋陶拜手稽首揚言曰:「念哉,率爲興事,慎乃憲,敬哉!(注159)乃更爲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又歌曰:「元首叢脞哉(注160),股肱惰哉,萬事墮哉!」帝拜曰:「然,往欽哉!」於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數聲樂(注161),爲山川神主。


  帝舜薦禹於天,爲嗣。十七年而帝舜崩。(約前2072)三年喪畢,禹辭辟舜之子商均於陽城(注162)。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后,姓姒氏。(約前2070)


  帝禹立而舉皋陶薦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後於英、六(注163)或在許(注164)。而后舉益,任之政。


  十年(注165)(約前2061或前2064),帝禹東巡狩,至于會稽(注166)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啓(約前2059或前2062),而辟居箕山之陽(注167)。禹子啓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啓,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啓遂即天子之位,是爲夏后帝啓。


※注釋:


(1)襄陵水勢浩大,漫過山陵。【回本文】


(2)四嶽:一說是神話中的帝王「共工」的從孫,《國語·周語下》:「共之從孫四嶽佐之。」因助禹治水有功,賜姓姜,封於呂(今河南南陽宛城一代)。不過《史記》認為四嶽是指四人,指堯當時身邊的四名大臣。【回本文】


(3)登用:提拔重用。登,進用、提拔。【回本文】


(4)殛:殺死。另義懲罰。本文應是照後義:懲罰鯀放逐到羽山讓其終老至死。【回本文】


(5)羽山:位於山東省臨沂市臨沭縣與交江蘇省連雲港市東海縣的省界處,東臨黃海(古時稱「東海」)。山峰最高處在江蘇東海縣一邊,海拔269.5公尺,是東海縣的最高峰。山地東西長約3公里,南北寬約1.5公里。【回本文】


(6)司空:官職名,掌管水利、營建之事。【回本文】


(7)嗟:音ㄐㄧㄝ,招呼聲。【回本文】


(8)然:唯,表應答。【回本文】


(9)女:你。同「汝」。【回本文】


(10)維是勉之:要好好辦事啊。維,置於句首或句中的語氣詞,無義。通「惟」、「唯」。【回本文】


(11)拜稽首:拜,拜手,指跪下後雙手合抱在胸前,頭低到手上。稽首,指雙手合抱按地,頭伏在手前邊的地方停留一會兒。拜稽首為拜禮中最重的禮。【回本文】


(12)契:音ㄒㄧㄝˋ,子契,商朝祖先,傳說是舜的臣子。【回本文】


(13)后稷:姬棄,出生於稷山(今山西省運城市稷山縣)。周的始祖。堯使居稷官,因教民稼穡有功,封於邰,號曰后稷。【回本文】


(14)皋陶:音ㄍㄠ ㄧㄠˊ,堯、舜、禹三世的士,掌管刑法。【回本文】


(15)敏給:思想行動敏捷,諸事皆能應付裕如。【回本文】


(16)惪:德的異體字,品行、作風。【回本文】


(17)亹亹穆穆:隨時保持恭敬。亹亹,音ㄨㄟˇ ㄨㄟˇ,連續而不倦怠。穆穆,平和恭敬的樣子。【回本文】


(18)益:伯益,因助禹治水有功,故受帝舜賜姓嬴,是古代嬴姓的始祖。伯益是蜚廉的祖先,亦是春秋戰國時代秦國、趙國、徐國王室的祖先。【回本文】


(19)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展開平治水土的工作。徒,步行。傅,輔助。【回本文】


(20)傷:傷痛、悲傷。【回本文】


(21)檋:音ㄐㄩ,上山穿的釘鞋;一說上山坐的滑竿一類的乘具。【回本文】


(22)九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豫州、荊州、雍州、梁州。【回本文】


(23)陂九澤:修築九州湖澤堤障。陂,音ㄅㄟ,【風俗通義】陂者,繁也。言因下鍾水,以繁利萬物也。今陂皆以漑灌。【回本文】


(24)令益予衆庶稻,可種卑溼:叫伯益發放稻種,教民眾在卑濕地方種植。【回本文】


(25)命后稷予衆庶難得之食:叫后稷當民眾在難於覓食時發給食物。【回本文】


(26)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缺糧少食的地方,便調有餘地方糧食來補其不足,務使各諸侯境內豐歉均一。【回本文】


(27)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貢,及山川之便利:禹又巡視各地所特有的物產以定其貢賦,還視察了各地山川的便利狀況。【回本文】


(28)冀州:古代的州,九州之首,以北京為中心。後亦稱監察區冀州刺史部。早期轄境主要包括北京及今河北省南部一帶。【回本文】


(29)載:事也。成也。【回本文】


(30)壺口:應指壺口瀑布,位於山西省吉縣西部南村坡上的瀑布。黃河至此兩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狹如壺口,故稱為「壺口瀑布」。瀑布落差約九公尺,蘊藏豐富的水力資源。【回本文】


(31)梁:指呂梁山,位於今山西省西部,黃河與汾河之間。主峰在離石縣東北。昔日大禹治水,鑿呂梁以通黃河,便是指此。也稱為「梁山」。【回本文】


(32)岐:位於山西省呂梁市轄孝義市西。【回本文】


(33)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位於山西省中部、晉中盆地北部地區。【回本文】


(34)嶽陽:地名。今山西安澤、趙城二縣及其以南之地。【回本文】


(35)覃懷:覃懷,夏代地名,在今河南沁陽市、溫縣所轄地域。又被稱做河內,是指古代中國(黃)河之陽、(太行)山之陽間那片狹長卻富饒鮮活的土地,是指當代中國以河南沁陽(今屬河南焦作)為核心,涵及焦作市所轄區縣的那一大方水土。【回本文】


(36)衡漳:古水名。今河南沁陽市、溫縣一帶的黃河水流。【回本文】


(37)賦上上錯,田中中,常、衞既從,大陸既爲:田地列在第五等,賦稅第一等,不過隨年的豐歉雜出第二等,常水、衛水一帶的陸地均是如此。錯,相互交錯。常,水名,應源出今山東省微山縣東南的常地。衛,水名,源出河北省靈壽縣東北,南流至縣東南,合滹沱河。【回本文】


(38)鳥夷皮服。夾右碣石,入于海東北的鳥夷族貢納供貴族服用的珍奇異獸皮毛。他們遵海路入貢,在沿海岸(遼東灣西岸)向南航行的航道上,看到右拐角處的碣石便據以轉而向西航駛,直駛入黃河航道。【回本文】


(39)濟、河維沇州:濟水和黃河之間是兗州。濟,河川名。源出河南省濟源縣王屋山,南流注入黃河,也稱為「沇水」。維,連結。沇州,即兗州,沇通兗,早期轄境主要包括今山東省西南部與河南省東北部。【回本文】


(40)雷夏既澤:雷夏窪地已匯聚成湖澤了。雷夏,故址在山東省菏澤市鄄城境內閻什鎮。【回本文】


(41)雍、沮會同:雍水、沮水也都會同流到了雷夏澤中。雍,水名,即灉水,在今山東荷澤市東北,注入雷夏澤。沮,音ㄐㄩ,源出河南省範縣,本灘水支流,今已湮。【回本文】


(42)繇:音ㄧㄠˊ,草木茂盛貌。【回本文】


(43)田中下,賦貞:田地列在第六等,賦稅則為第九等。【回本文】


(44)篚:音ㄈㄟˇ,古代盛物用的方形竹器。【回本文】


(45)濟:即濟水。【回本文】


(46)漯:音ㄊㄚˋ,古時黃河的支流。其故道自河南省涉縣分出,行今黃河之北,經河北省而入山東省,於今黃河之南,東流入海。因河道屢次變遷,文獻上記載時有不同,舊跡今已不存。【回本文】


(47)海、岱維青州:地跨東邊的海,直至西邊的泰山,此一地域是青州。岱,即泰山,位在山東省泰安縣北。青州,轄山東省大部,上古為東夷部落之地。【回本文】


(48)堣夷既略,濰、淄其道:青州已給居住在東北的堣夷族劃定疆界,使獲安居;又疏通濰水、淄水。濰,河川名,在山東省東部,源出日照市莒縣境,北流經濰坊市,注入渤海萊州灣。淄,河川名,源出山東省萊蕪縣,東北流,匯為清水泊,由淄河口入海。【回本文】


(49)海濱廣潟,厥田斥鹵:海濱則是鹹鹵鹽場。厥,他的、那個。潟鹹而薄瘠的土地。斥,遍布。鹵,具有鹼性,不適宜耕種的土地。【回本文】


(50)田上下,賦中上:田地列在第三等,賦稅則為第四等。【回本文】


(51)厥貢鹽絺,海物維錯:該州的貢物是鹽、精細的葛布、海產品以及磨玉的礪石。絺,音ㄔ,夏季服裝用的細布。錯,磨刀石。【回本文】


(52)岱畎絲、枲、鉛、松、怪石:泰山山谷裡出的絲、麻、鉛、松、似玉之石。畎,音ㄑㄩㄢˇ,山谷通水的地方。枲,音ㄒㄧˇ,不結子實的大麻。其莖皮纖維可織夏布。【回本文】


(53)萊夷:為東夷之一,居住在今山東半島一帶。【回本文】


(54)酓:音ㄧㄢˇ,通「檿」,山桑。【回本文】


(55)汶:音ㄨㄣˋ,大汶河,山東省河流,北源發鋼城區辛莊街道,南源發沂源縣大張莊鎮。【回本文】


(56)通於濟:萊夷族的進貢道路是由汶水船運直達濟水。【回本文】


(57)海、岱及淮維徐州:東邊沿海,北邊至泰山,南邊至淮水之間的地域是徐州。淮,即淮水,為黃河和長江間的大川,發源於河南省南部的桐柏山,主流全長約九百公里,流經河南、安徽、江蘇三省,也稱為「淮水」。徐州,包括今江蘇省長江以北、山東省西南部和安徽省小部。【回本文】


(58)沂:沂河,古稱沂水。屬淮河流域沂沭泗河水系中的較大河流,發源於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魯山,注入江蘇省宿遷市駱馬湖,全長333公里。【回本文】


(59)蒙、羽其藝:蒙山、羽山地方都可耕種。蒙,蒙山,古稱「東蒙」、「東山」,是中國山東省中部一條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是沂蒙山的一部分,位於蒙陰縣與平邑縣和費縣交界地帶,為沂河左岸支流東汶河和祊河的分水嶺,長百餘公里。羽,即羽山。藝,種植。【回本文】


(60)大野既都:大野澤也已匯積成湖。大野,大野澤,亦名巨野澤、鉅野澤、廣野澤,上古九澤之一,故址在今山東菏澤市巨野縣北。都,聚集。【回本文】


(61)草木漸包:草木繁茂叢生。包,用紙、布等裹東西。【回本文】


(62)其田上中,賦中中:田地列在第二等,賦稅則為第五等。【回本文】


(63)貢維土五色,羽畎夏狄,嶧陽孤桐,泗濱浮磬,淮夷蠙珠臮魚,其篚玄纖縞:該州的貢物是五色土,羽山谷中所出的五色雉羽,嶧山之陽特產的製琴良材名桐,泗水濱的浮磐石,和淮夷族所獻的珍珠貝及魚產,還有裝在筐子裡進貢的赤黑色細繒和白色綢帛。嶧陽,嶧山之南,在江蘇省邳縣西南,所產梧桐,適於製琴。蠙,音ㄆㄧㄣˊ,蚌的別名,亦指蚌珠、珍珠。臮,音ㄐㄧˋ,「暨」之異體字,與、及。【回本文】


(64)泗:河川名,源出山東省泗水縣陪尾山,分四源流因而得名,也稱為「泗河」。【回本文】


(65)揚州:位於江蘇省中部,長江北岸。【回本文】


(66)彭蠡:湖泊名。在江西省北境,長江以南。即今鄱陽湖。【回本文】


(67)陽鳥:古稱鴻雁之類,會隨季節變換而南北遷移的鳥。【回本文】


(68)三江既入,震澤致定。竹箭既布。其草惟夭,其木惟喬,其土塗泥:彭蠡以東諸江水已入于海,太湖水域也就安定了。於是遍地長滿叢生的竹林,到處盡見美盛的芳草、蔥翠的喬木。該州土壤是塗泥。箭,箭竹,植物名,禾本科箭竹屬,高不過一丈,節間三尺,質地堅勁可製箭,故稱為「箭竹」。【回本文】


(69)田下下,賦下上上雜:田地列在第九等,賦稅則為第七等,有時雜出為第六等。【回本文】


(70)貢金三品,瑤、琨、竹箭,齒、革、羽、旄,島夷卉服,其篚織貝,其包橘、柚錫貢:該州的貢物是三種成色的銅,以及瑤琨美玉、竹材、象牙、異獸之革、珍禽之羽、旌牛之尾,和島夷族所獻的一種稱為「卉服」的細葛布,還有裝在筐子裡進貢的絢麗的貝錦,和妥加包裝進貢的橘子、柚子。瑤,美玉。琨,似玉的美石。錫貢,謂待天子有令而後進貢,有別於「常貢」。【回本文】


(71)荆及衡陽維荆州:荊山到衡山的南面是荊州。荆,荊山,位於湖北省西部,長約150公里,海拔在1200~1800公尺之間。衡陽,衡山之南,位於湖南省東南部。荊州,轄地約今湖北湖南兩省及河南省西南部。【回本文】


(72)江、漢朝宗于海:此地有長江、漢水注入大海。朝宗,比喻川水流歸大海。漢,漢水,河川名,發源於陝西省寧羌縣北嶓冢山,至湖北省漢口與漢陽之間流入長江,此乃長江最長的支流,亦是漢中盆地的命脈,也稱「漢江」。【回本文】


(73)九江甚中,沱、涔已道,雲土、夢爲治。其土塗泥:長江的眾多支流大都有了固定的河道,沱水、涔水業已疏導,雲澤、夢澤也治理好了。這裡的土質濕潤。沱,沱江,位於湖南省,源自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在吉首市河溪鎮以下稱武水,經瀘溪縣,注入沅江。涔,涔陽渚,在郢中,相當於今安徽壽春ㄧ帶。【回本文】


(74)田下中,賦上下:田地屬下中,即第八等,賦稅居上下,即第三等。【回本文】


(75)貢羽、旄、齒、革,金三品,杶、榦、栝、柏,礪、砥、砮、丹,維箘簬、楛,三國致貢其名,包匭菁茅,其篚玄纁璣組,九江入賜大龜:荊州進貢的物品是羽毛、旄牛尾、象牙、皮革、三色銅,以及椿木、柘木、檜木、柏木,還有粗細磨石,可做箭頭的砮石、丹砂,特別是可做箭桿的竹子箘簬和楛木,這些是漢水附近三個諸侯國進貢的最有名的特產,還有包裹著和裝在匣子裡的供祭祀時濾酒用的青茅,用竹筐盛著的彩色布帛,以及穿珠子用的絲帶;有時遵照命令進貢九江出產的大龜。杶,音ㄔㄨㄣ,植物名,楝科香椿屬,「香椿」之古稱。榦,音ㄍㄢˋ,柘(ㄓㄜˋ)木。栝,音ㄍㄨㄚ,即檜木。維箘簬,可做箭桿的竹子箘簬。楛,音ㄏㄨˋ,一種似荊而色紅的植物,莖可作箭桿。匭,音ㄍㄨㄟˇ,小匣子、小箱子。菁茅,古時一種茅。玄纁ㄒㄩㄣ,赤黑色的幣帛,本為荊州貢物,後用以泛稱幣帛。璣,不圓的珠子。【回本文】


(76)浮于江、沱、涔、漢,踰于雒,至于南河:進貢時,經由長江、沱水、涔水、漢水,轉行一段陸路再進入洛水,然後轉入南河。雒,河川名,即洛河,源出陝西省雒南縣冢嶺山,流經河南省鞏縣注入黃河。南河,湖北省的ㄧ河,地處漢川市南部。【回本文】


(77)豫州:位於九州之中,故別稱中州,於黃河至漢水上游之間的地區,領有中原的主要地域,相當今黃河以南的河南省地區。【回本文】


(78)伊、雒、瀍、澗既入于河:伊水、洛水、瀍水、澗水都已疏通注入黃河。伊,河川名,源出於河南省盧氏縣東南,至偃師縣入洛水。瀍,河川名,發源於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西北部,東南流經洛陽市瀍河回族區注入洛河。澗,河川名,源出河南澠池縣東北,東南流會澠水,東流經新安縣南,到洛陽市西折,東南入洛河。【回本文】


(79)滎播:即滎、波,二水名。滎,音ㄒㄧㄥˊ,古代的沼澤名稱,至漢朝時已堙塞為平地,約在今河南省滎澤縣治南。【回本文】


(80)道荷澤,被明都:疏浚了荷澤,修築了明都澤的堤防。菏澤,原系山東省的天然古澤,為濟水所匯,年久湮塞,遺址在菏澤市東南15公里處。被,音ㄆㄧ,覆蓋。明都,古澤名,在今河南商丘縣東北、虞城縣西北,又稱作「孟渚澤」,是我國九大古澤之首。【回本文】


(81)其土壤,下土墳壚:這裡的土質鬆軟肥沃,低地則是肥沃堅實的黑土。壤,鬆軟的泥土。墳,音ㄈㄣˋ,土質肥沃。壚,黑色而質地堅實的土壤。【回本文】


(82)田中上,賦雜上中:田地屬中上,即第四等,賦稅居上中,即第二等,有時居第一等。【回本文】


(83)貢漆、絲、絺、紵,其篚纖絮,錫貢磬錯:進貢漆、絲、細葛布、麻,以及用竹筐盛著的細絲絮,有時按命令進貢治玉磬用的石頭。【回本文】


(84)華陽、黑水惟梁州:華山南麓到黑水之間是梁州。華陽,地名,因為在華山之南而得名,相當於今天陝西省秦嶺以南、四川省、重慶市、和雲南省、貴州省一帶。黑水,長江流域的一條河流,約位於四川的岷江支流,匯入岷江上游右岸,屬於岷江水系。梁州,州名,古九州之一,約在今陝西、四川省一帶。【回本文】


(85)汶、嶓既蓺,沱、涔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績:汶(岷)山、嶓冢山都可以耕種了,沱水、涔水也已疏通,蔡山、蒙山的道路已修平,在和夷地區治水也取得了成效。汶,岷山,自甘肅省南部延伸至四川省西北部的一褶皺山脈,大致呈南北走向,全長約500公里,主峰雪寶頂位於四川省松潘縣境內,海拔5588公尺。嶓,指嶓冢山,在陝西省寧羌縣北,東漢水的發源地。也稱為「嶓山」。蔡,指周公山,古稱蔡山,位於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東南風景秀麗的周公河畔蒙,指蒙頂山又稱蒙山,是四川盆地西南邊緣雅安市名山縣境內的山脈,是邛崍山南延部分,由上清、玉女、井泉、甘露、菱角五座山峰組成,其中上清峰海拔1456公尺,共有38個山峰。和夷,指今四川天全南天全河(古名和川水)一帶之民族;一說指今四川大渡河以南民族。厎,音ㄓˇ,定也。【回本文】


(86)其土青驪。田下上,賦下中三錯:這裡的土質是青黑色的,田地屬下上,即第七等,賦稅居下中,即第八等,有時也居第七等或第九等。【回本文】


(87)貢璆、鐵、銀、鏤、砮、磬,熊、羆、狐、貍、織皮:貢品有美玉、鐵、銀、可以刻鏤的硬鐵、可以做箭頭的砮石、可以製磬的磬石,以及熊、羆、狐狸,為織皮族所獻。璆,音ㄑㄧㄡˊ,美玉,可製磬。鏤,音ㄌㄡˋ,可供刻鏤的剛鐵。羆,音ㄆㄧˊ,一種大熊,毛皮呈黃白雜文,能爬樹、游泳,具強大力氣。織皮,西戎之國。【回本文】


(88)西傾因桓是來,浮于潛,踰于沔,入于渭,亂于河:織皮族的貢品由西戎西傾山經桓水運出,再從潛水船運,進入沔水,然後走一段山路進入渭水,最後橫渡黃河到達京城。西傾,山名,屬於崑崙山系東端的支脈,因其地勢從東南向西北略有傾斜,故稱西傾山,又名嵹台山,為洮河發源地;山脈主體部分在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縣南部,向東和東南方向延伸至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縣和瑪曲縣。桓,即今四川、甘肅境內之白龍江。潛,漢水的支流,在湖北省潛江縣。踰,越過、超過,同「逾」。沔,音ㄇㄧㄢˇ,河川名,在陝西省沔縣境,為漢水的上流。渭,河川名,源出甘肅省渭源縣西的鳥鼠山,東南流經陝西省,至高陵縣會涇水,又東流至朝邑縣會洛水,注入黃河。也稱為「渭水」。【回本文】


(89)黑水、西河惟雍州:黑水與黃河西岸之間是雍州。雍州,古九州之一,包括今陝西、甘肅的大部分及青海額濟納等地。【回本文】


(90)弱水既西,涇屬渭汭:弱水經治理已向西流去,涇水匯入了渭水。弱水,指額濟納河,位於甘肅北部,發源於祁連山,西北流入寧夏的居延海,是條內陸河。涇,音ㄐㄧㄥ,河川名,關中八川之一,源自甘肅省平涼西南的六盤山東麓;流入陝西省注入渭河,是渭河水系中的最大支流。屬,音ㄓㄨˇ,會聚、聚集。汭,音ㄖㄨㄟˋ,河水彎曲的地方或兩條河會合之處。【回本文】


(91)漆、沮既從,灃水所同:漆水、沮水跟著也匯入渭水,還有灃水同樣匯入渭水。漆,河川名,源出陝西省同官縣東北大神山,注入渭水。沮,音ㄐㄩ,指沮水,出自秦嶺南麓位於陝西省略陽縣(古地名武都郡沮縣)的東狼谷,是長江流域漢水水系的一條河流,為漢水正源。灃水,河川名,源出陝西省寧陝縣東北的秦嶺,西北流經長安,納潏水,注入渭河。【回本文】


(92)荆、岐已旅,終南、敦物至于鳥鼠:荊山、岐山的道路業已開通,終南山、敦物山一直到鳥鼠山的道路也已竣工。終南,指終南山,又稱中南山、南山、太乙山,一般指秦嶺山脈中段陝西省境內,西起武功縣,東到藍田縣的部分。敦物,山名,在今陜西省武功縣東南。鳥鼠,指鳥鼠山,又名鳥鼠同穴山、青雀山,位於甘肅省渭源縣城西南18公里,海拔3495公尺,東西長3公里,南北寬2公里,是黃河水系渭河上游北源和洮河支流東峪溝的分水嶺。【回本文】


(93)原隰厎績,至于都野:高原和低谷的治理工程都取得了成績,一直治理到都野澤一帶。隰,音ㄒㄧˊ,低溼的地方。【回本文】


(94)三危既度,三苗大序:三危山地區可以居住了,三苗族也大為順服。三危,山名,位於今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因有三座山峯,山體陡峭,而得名,又有名卑羽山。度,過、經歷。序,歸服。【回本文】


(95)其土黃壤。田上上,賦中下:這裡的土質色黃而且鬆軟肥沃,田地屬上上,即第一等,賦稅居中下,即第六等。【回本文】


(96)貢璆、琳、琅玕:貢品是美玉和美石。琳,美玉。琅玕,音ㄌㄤˊ ㄍㄢ,圓潤如珠的美玉。【回本文】


(97)浮于積石,至于龍門西河,會于渭汭:進貢時從積石山下走水路,順流到達龍門山間的西河,會集到渭水灣里。積石,應指小積石山,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境內的山,被視為祁連山東延部分。龍門,古地名,韓原地域的代稱,韓原位於同州韓城縣西南(今陜西省韓城市境內)。【回本文】


(98)織皮昆侖、析支、渠搜,西戎即序:居住在崑崙山的織皮族,還有析支、渠搜等族,那時西戎各國也歸服了。昆侖,指崑崙山,西起帕米爾高原,綿延於新疆和西藏之間,北為塔里木盆地,南為藏北高原,是西部地方的大山之一。析支,指古代西戎族名之一,又稱鮮支、賜支、河曲羌,分布在今青海石山至貴德縣河曲一帶。渠搜,古族名,分布於今甘肅酒泉迤西至鄯善一帶。【回本文】


(99)道九山:汧及岐至于荆山,踰于河;壺口、雷首至于太嶽;砥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常山至于碣石,入于海;西傾、朱圉、鳥鼠至于太華;熊耳、外方、桐柏至于負尾;道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別;汶山之陽至衡山,過九江,至于敷淺原:禹開通了九條山脈的道路:一條從汧山(位於今陜西隴縣西南)和岐山開始一直開到荊山,越過黃河;一條從壺口山、雷首山(位於今山西省中條山脈西南端)一直開到太岳山(位於今山西省霍州市境內);一條從砥柱山(位於河南陜州區東北的三門峽黃河中間)、析城山(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西南部30公里處)一直開到王屋山(位於河南省濟源市西北40公里處);一條從太行山(跨越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常山一直開到碣石山(可能是河北的燕山餘脈,也可能是山東的一火山),進入海中與水路接通;一條從西傾山、朱圉山(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鳥鼠山一直開到太華山;一條從熊耳山(位於河南洛陽西南)、外方山(熊耳山東南面)、桐柏山(位於河南省、湖北省邊境)一直開到負尾山(位於湖北省安陸、雲夢);一條從嶓冢山一直開到荊山;一條從內方山(今湖北鐘祥西南的章山,一說即今武昌小洪山)一直開到大別山(位於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處);一條從汶山的南面開到衡山,越過九江,最後到達敷淺原山(今陜西臨潼東北)。【回本文】


(100)道九川:弱水至於合黎,餘波入于流沙:禹疏導了九條大河:把弱水疏導至合黎,使弱水的下游注入流沙(沙漠)。合黎,山名,位於甘肅省張掖市北部。【回本文】


(101)道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疏導了黑水,經過三危山,流入南海(青海)。【回本文】


(102)道河積石,至于龍門,南至華陰,東至砥柱,又東至于盟津,東過雒汭,至于大邳,北過降水,至于大陸,北播爲九河,同爲逆河,入于海:疏導黃河,從積石山開始,到龍門山,向南到華陰,然後東折經過砥柱山,繼續向東到孟津,再向東經過洛水入河口,直到大邳;轉而向北經過降水,到大陸澤,再向北分為九條河,這九條河到下游又匯合為一條,叫做逆河,最後流入大海。華陰,華山之北。孟津,位於河南省西北,臨黃河南岸,隔水與孟縣相望。大邳,山名,在今河南浚縣東南。播,分開、分散。【回本文】


(103)嶓冢道瀁,東流爲漢,又東爲蒼浪之水,過三澨,入于大別,南入于江,東匯澤爲彭蠡,東爲北江,入于海:從嶓冢山開始疏導漾水,向東流就是漢水,再向東流就是蒼浪水,經過三澨水,到大別山,南折注入長江,再向東與彭蠡澤之水會合,繼續向東就是北江,流入大海。瀁,音ㄧㄤˋ,指漾家河,長江支流漢江的上遊支流,發源於陜西省南鄭區魏家橋鄉崖柏樹。蒼浪,水名,亦屬漢水水系。三澨(ㄕˋ),水名,在今湖北天門市南,流經漢川入漢水。北江,古稱溱水,珠江水系幹流之一,發源於江西省贛州市信豐縣小茅山山凹出水點。【回本文】


(104)汶山道江,東別爲沱,又東至于醴,過九江,至于東陵,東迆北會于匯,東爲中江,入于海:從汶山開始疏導長江,向東分出支流就是沱水,再往東到達醴水,經過九江,到達東陵,向東斜行北流,與彭蠡澤之水會合,繼續向東就是中江,最後流入大海。醴,即灃水。迆,音ㄧˇ,斜行。【回本文】


(105)道沇水,東爲濟,入于河,泆爲滎,東出陶丘北,又東至于荷,又東北會于汶,又東北入于海:疏導沇水,向東流就是濟水,注入黃河,兩水相遇,溢為滎澤,向東經過陶丘北面,繼續向東到達荷澤,向東北與汶水會合,再向北流入大海。泆,音ㄧˋ,水流奔騰泛濫,通「溢」。【回本文】


(106)道淮自桐柏,東會于泗、沂,東入于海。道渭自鳥鼠同穴,東會于灃,又東北至于涇,東過漆沮,入于河:從桐柏山開始疏導淮水,向東與泗水、沂水會合,再向東流入大海。疏導渭水,從鳥鼠同穴山開始,往東與灃水會合,又向東與涇水會合,再往東經過漆水、沮水,流入黃河。【回本文】


(107)道雒自熊耳,東北會于㵎、瀍,又東會于伊,東北入于河:疏導洛水,從熊耳山開始,向東北與澗水、瀍水會合,又向東與伊水會合,再向東北流入黃河。【回本文】


(108)於是九州攸同,四奧既居,九山栞旅,九川滌原,九澤既陂,四海會同:所有山川河流都治理好了,從此九州統一,四境之內都可以居住了,九條山脈開出了道路,九條大河疏通了水源,九個大湖築起了堤防,四海之內的諸侯都可以來京城會盟和朝覲了。攸,水流安定的樣子。奧,幽深的地方。栞,刊的異體字,削去、砍除。滌,音ㄉㄧˊ,洗濯。 原,在此指水源。【回本文】


(109)六府甚脩:金、木、水、火、土、谷六庫的物資治理得很好。【回本文】


(110)衆土交正:各方土地美惡高下都評定出等級。正,分析、明辨。【回本文】


(111)致慎財賦:能按照規定認真進貢納稅。【回本文】


(112)咸則三壤:賦稅的等級都是根據三種不同的土壤等級來確定。咸,皆。則,依照等級劃分物體。【回本文】


(113)成賦中國:還在華夏境內九州之中分封諸侯。賦,給與、授與。【回本文】


(114)祗台德先:要恭敬地把德行放在第一位。祗,音ㄓ,恭敬的。【回本文】


(115)距:抗、違。通「拒」。【回本文】


(116)令天子之國以外五百里甸服:禹下令規定天子國都以外五百里的地區為「甸服」,即為天子服田役納谷稅的地區。【回本文】


(117)百里賦納緫:緊靠王城百里以內要交納整個收成的整棵莊稼。緫,總的異體字。【回本文】


(118)二百里納銍:一百里以外到二百里以內要交納稻穀。銍,音ㄓˋ,割稻穀的鐮刀,在此借代為收割的稻穀。【回本文】


(119)三百里納秸服:二百里以外到三百里以內要交納穀粒。秸,音ㄐㄧㄝ,禾粒打脫以後的禾莖。【回本文】


(120)四百里粟:三百里以外到四百里以內要交納粗米。粟,小米之古稱。【回本文】


(121)五百里米:四百里以外到五百里以內要交納精米。【回本文】


(122)甸服外五百里侯服:甸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區為「侯服」,即為天子偵察順逆和服侍王命的地區。【回本文】


(123)百里采:靠近甸服一百里以內是卿大夫的采邑。采,指采地,古代封建制度下,天子賜給諸侯或諸侯賜給卿大夫的封地,也稱為「采邑」。【回本文】


(124)二百里任國:采邑往外二百里以內為小的封國。【回本文】


(125)三百里諸侯:小封國再往處二(原文誤作「三」)百里以內為諸侯的封地。【回本文】


(126)侯服外五百里綏服:侯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區為「綏服」,即受天子安撫,推行教化的地區。【回本文】


(127)三百里揆文教:靠近侯服三百里以內視情況來推行禮樂法度、文章教化。揆,掌管。【回本文】


(128)二百里奮武衞:文教區域往外二百里以內要振興武威,保衛天子。【回本文】


(129)綏服外五百里要服:綏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區為「要(ㄧㄠ)服」,即受天子約束服從天子的地區。【回本文】


(130)三百里夷:靠近綏服三百里以內要遵守教化,和平相處。夷,平定。【回本文】


(131)二百里蔡:教化之區往外二百里以內要遵守王法。蔡,法也。【回本文】


(132)要服外五百里荒服:要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區為「荒服」,即為天子守衛遠邊的荒遠地區。【回本文】


(133)三百里蠻:靠近要服三百里以內荒涼落後,那裡的人來去不受限制。蠻,文明發展程度上,處於較原始狀態的。【回本文】


(134)二百里流:蠻區再往外二百里以內可以隨意居處,不受約束。流,往來不定的。【回本文】


(135)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如此,東臨大海,西至沙漠,從北方到南方。朔,北方。暨,音ㄐㄧˋ,至、及。【回本文】


(136)於是帝錫禹玄圭:於是舜帝為表彰禹治水有功而賜給他一塊代表水色的黑色圭玉。錫,賜與、賜給。玄,黑色的。圭,古代諸侯在大典時所持的一種玉器。【回本文】


(137)衆明高翼:眾多有見識的人就都會努力輔佐您。翼,輔助。【回本文】


(138)吁!皆若是,惟帝其難之。知人則智,能官人;能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能知能惠,何憂乎驩兜,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呵!都像這樣的話,即使是堯帝恐怕也會感到困難的。能了解人就是明智,就能恰當地給人安排官職;能安撫民眾就是仁惠,黎民百姓都會愛戴你。如果既能了解人,又能仁惠,還憂慮什麼驩兜,何必流放有苗,何必害怕花言巧語偽善諂媚的小人呢?官,任命、授職。驩(ㄏㄨㄢ)兜,四凶之一,鯀的孫子,傳說中三苗族首領。三苗,傳說中黃帝至堯舜禹時代的一古國名。佞,音ㄋㄧㄥˋ,善於花言巧語巴結的人。【回本文】


(139)於:對。【回本文】


(140)始事事,寬而栗,柔而立,愿而共,治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實,彊而義,章其有常,吉哉。日宣三德,蚤夜翊明有家。日嚴振敬六德,亮采有國。翕受普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百吏肅謹。毋教邪淫奇謀。非其人居其官,是謂亂天事。天討有辠,五刑五用哉。吾言厎可行乎:開始先從辦事來檢驗,寬厚而又威嚴,溫和而又堅定,誠實而又恭敬,有才能而又小心謹慎,善良而又剛毅,正直而又和氣,平易而又有稜角,果斷而又講求實效,強有力而又講道理,要重用那些具有九德的善士呀!能每日宣明三種品德,早晚謹行努力,卿大夫就能保有他的采邑。每日嚴肅地恭敬實行六種品德,認真輔佐王事,諸候就可以保有他的封國。能全部具備這九種品德並普遍施行,就可以使有才德的人都居官任職,使所有的官吏都嚴肅認真辦理自己的政務。不要叫人們胡作非為,胡思亂想。如果讓不適當的人居於官位,就叫做擾亂上天所命的大事。上天懲罰有罪的人,用五種刑罰處治犯有五種罪行的罪人。我講的大抵可以行得通吧?”禹說:“如果按你的話行事,一定會做出成績的。栗,威嚴。愿,音ㄩㄢˋ,忠厚、謹慎。共,音ㄍㄨㄥ,恭敬,通「恭」。擾,柔順。蚤,早晨,通「早」。俊乂,傑出賢能的人才。辠,罪的異體字。厎,底的異體字。【回本文】


(141)余未有知,思贊道哉:我才智淺薄,只是希望有助於推行治天下之道。知,智慧,同「智」。贊,佐助、輔導。【回本文】


(142)孳孳:勤勉不怠。【回本文】


(143)浚畎澮致之川:疏浚田間溝渠引入河道。浚,疏通或挖深水道,通「濬」。畎,田間的小溝。澮,音ㄎㄨㄞˋ,細小的水流。【回本文】


(144)與稷予衆庶難得之食:和稷一起賑濟吃糧困難的民眾。【回本文】


(145)於,帝!慎乃在位,安爾止。輔德,天下大應。清意以昭待上帝命,天其重命用休:啊,帝!謹慎對待您的在位之臣,這般穩穩當當處理您的政務。輔佐的大臣有德行,天下人都會回響擁護您。您用清靜之心奉行上帝的命令,上天會經常把美好的符瑞降臨給您。於,表示感嘆、讚美的語氣。休,福祿、吉慶。【回本文】


(146)股肱:比喻左右輔助的人。【回本文】


(147)予欲左右有民,女輔之:我想幫助天下民眾,你們要輔助我。左右,幫助、輔助。【回本文】


(148)余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作文繡服色,女明之。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來始滑,以出入五言,女聽:我想要效法古人衣服上的圖象,按照日月星辰的天象製作錦繡服裝,你們要明確各種服裝的等級。我想通過各地音樂的雅正與淫邪等來考察那裡考察那裡政教的情況,以便取捨各方的意見,你們要仔細地辨聽。滑,音ㄍㄨˇ,治。出入,取捨、斟酌。【回本文】


(149)予即辟,女匡拂予:我的言行如有不正當之處,你們要糾正我。辟,乖僻、偏邪,通「僻」。匡,改正、扶正。【回本文】


(150)女無面諛,退而謗予:你們不要當面奉承,回去之後卻又指責我。【回本文】


(151)敬四輔臣。諸衆讒嬖臣,君德誠施皆清矣:我敬重前後左右輔佐大臣。至於那些搬弄是非的佞臣,只要君主的德政真正施行,他們就會被清除了。讒,顛倒是非、中傷別人的人。嬖(ㄅㄧˋ)臣,受到寵幸的近臣。【回本文】


(152)然。帝即不時,布同善惡則毋功:對。您如果不這樣,好人壞人混而不分,那就不會成就大事。【回本文】


(153)毋若丹朱傲,維慢游是好,毋水行舟,朋淫于家,用絕其世。予不能順是:你們不要學丹朱那樣桀傲驕橫,只喜歡怠惰放蕩,在無水的陸地上行船,聚眾在家裡行淫亂之事,以致不能繼承帝位。對這種人我決不聽之任之。丹朱本姓祁,名朱,丹朱最初的封地在丹淵(丹水),故稱之為丹朱,是帝堯十子中的長子,傳說堯創下圍棋以教丹朱。慢游,浪蕩遨遊。朋,群聚荒淫遊樂。世,在此指天子之位。【回本文】


(154)予娶塗山,辛壬癸甲;生啓,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輔成五服,至于五千里,州十二師,外薄四海,咸建五長,各道有功。苗頑不即功,帝其念哉:我娶塗山氏的女兒時,新婚四天就離家赴職,生下啟我也未曾撫育過,因引才能使平治水土的工作取得成功。我幫助帝王設定了五服,範圍達到五千里,每州用了三萬勞力,一直開闢到四方荒遠的邊境,在每五個諸侯國中設立一個首領,他們各盡職守,都有功績,只有三苗凶頑,沒有功績,希望帝王您記著這件事。塗山氏,傳說中禹妻的氏族。辛壬癸甲,後引申指一心爲公,置個人利益於不顧的精神。子,照顧、撫愛。十二師,古代兵制以二千五百人為一師,十二師便為三萬人。薄,迫近、接近。【回本文】


(155)道吾德,乃女功序之也:用我的德教來開導,那麼憑你的工作就會使他們歸順的【回本文】


(156)不如言,刑從之:對於不聽從命令的,就施以刑法。如,順從、依照。從,採取。【回本文】


(157)於是夔行樂,祖考至,羣后相讓,鳥獸翔舞,簫韶九成,鳳皇來儀,百獸率舞,百官信諧:這時,夔擔任樂師,譜定樂曲,祖先亡靈降臨欣賞,各諸侯國君相互禮讓,鳥獸在宮殿周圍飛翔、起舞,《簫韶》奏完九通,鳳凰被召來了。群獸都舞起來,百官忠誠合諧。夔,音ㄎㄨㄟˊ,為堯、舜時代的國家樂官。后,君王、諸侯。簫韶,相傳舜所制的大型樂舞曲。簫韶九成,泛指優美典雅的樂章。【回本文】


(158)陟天之命,維時維幾:奉行天命,施行德政,順應天時,謹微慎行。陟,音ㄓˋ,登高、爬上【回本文】


(159)念哉,率爲興事,慎乃憲,敬哉:您可記住啊,要帶頭努力盡職,謹慎對待您的法度,認真辦好各種事務!【回本文】


(160)元首叢脞哉:天子胸中無大略啊!叢脞,音ㄘㄨㄥˊ ㄘㄨㄛˇ,煩瑣細碎。【回本文】


(161)於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數聲樂:這時候天下都推崇禹精於尺度和音樂。宗,尊崇、效法。度數,標準、規則。【回本文】


(162)三年喪畢,禹辭辟舜之子商均於陽城:禹為帝舜服喪三年完畢後,為了把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躲避到陽城。辭,推卻、不接受。辟,躲開、迴避。【回本文】


(163)封皋陶之後於英、六:禹把皋陶的後代封在英、六兩地。英,古國名,在今安徽省金寨縣東南。六,古國名,故城在今安徽省六安市北。【回本文】


(164)或在許:或把皋陶的後代封在許地。許,地名,即今河南省許昌縣。【回本文】


(165)十年:疑當作「七年」。《孟子‧萬章上》:禹薦益於天,七年,禹崩。【回本文】


(166)會稽山名,位於浙江省紹興市南。【回本文】


(167)而辟居箕山之陽:而啟自己到箕山之南去躲避。箕山,山名,位於河南省鄭州市轄登封市東南。【回本文】


Comments


©2019 by 中華民國志 R.O.C. HISTORY.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