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小魚兒

臺語漢字學/序

Updated: Dec 31, 2023


《臺語漢字學》封面

陳世明 111.07.30《一個影片秒懂閩南語漢字的奧秘》


◎作者:


  陳世明,1965生(民國54年),臺灣省彰化縣福興鄉大崙村人。福建省泉州府永春縣移民,為來臺第九世孫。九代表最大,常笑稱自己是九代(袋)長老


  家裡世代務農,退伍之後,進入倚天資訊、華豐橡膠服務,新銀行籌備期間進入亞太銀行服務,在銀行服務期間,一路半工半讀從插大念到碩士。念博士似乎是天命,只為了小孩子學到母語,持「明仔載」三字詢問怎麼唸,直覺認為這三個字並非本字,進而跳下去研究臺語


陳世明老師

  陳文彥,1993年(民國82年)10月7日出生,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學系畢業。從會拿筆就很喜歡畫圖,且一直持續到現在。個人有一個FB專頁「沙發半張 SofatheHalf」。本書《臺語漢字學》源自個人的一句話「同義複詞」,而讓父親頓悟臺語漢字而著手撰寫。本書內頁及封面插圖,皆由陳文彥繪製


陳世明老師的公子:陳文彥

◎本文:


  所謂:「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在中原大地之上,漢語系的方言頗多,誰當了皇帝,所採用的語言就成為官話,若決定沿用前朝的官話,那官話就不會改變。而沿用前朝的官話有幾種可能,一是自己沒有語言文字,所以沿用前人的語言文字;另外,因為前朝的語言文字已行之有年,放之四海而皆準,所以就放棄自己的語言,採用他人的語言文字。


  在臺灣,講臺語的族群常自稱其語言為河洛話。河洛話係指發源於黃河、洛水一代的語言,即河南洛陽附近的語言。自夏、商、周以降,已在中原流行千年以上,西漢揚雄《方言》乙書稱通語,即四方流通的語言。而普通話(如今的國語)、客語、粵語等方言,其實早在西漢之前,這些方言業已存在於中原,只是當時係某地的小方言,時至近代才被稱為普通話、客語、粵語。很多人質疑河洛話的發音不對,其實hô-ló-uē 是近代按普通話切音而成。,音ㄏㄜ ˊ盧各切,音ㄌㄜ ˋ。看完本書最後面有關揚雄方言的介紹,就可知臺語源自河洛(但在臺灣,一定得稱臺語,故本書命名《臺語漢字理論》)。若非中原長期征戰所致,我們的先祖輩又何須腳底抹油「衣冠南渡、八姓入閩」,跑到閩南來呢?上古漢語又怎麼龍困淺灘遭蝦戲,變成今天的閩南方言呢?而維基百科顯示,閩南語分佈在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這更是北方語言因戰亂而四散的證明。近年來,大陸來臺的交換學生與遊客頗多,筆者實事求是,採訪山東、洛陽等北方來的人,詢問太陽等詞的土話。對方均回應臺語日頭等用法,只是發音為普通話而已。這代表教育影響語言,讓母語往官話靠攏。近數百年來,上古漢語受普通話的影響,已逐漸遭蠶食鯨吞,成為逐漸凋零的方言

深波古經文化基金會 111.07.16《北方漢人南遷及語言的演變》


  河洛話在魏晉南北朝五胡亂華期間,透過衣冠南渡的古漢人南遷,將語言散佈在江南一帶,其中最大的族群在閩南,為保存最為完整的上古漢語,今稱之為閩南語。為何閩南語近兩千年而不變,主要原因係地理環境所致,境內丘陵林立的閩南易守難攻,異族鐵騎統治之下,形成一個天然的屏障。北方的語言因胡人進入中原,將《方言》記載的陝西、山西方言帶入中原,逐漸壯大成北方的官話,而上古漢語變成閩南方言。後來閩南語隨著來臺開墾的先民,將閩南語的種子散佈至臺灣,稱臺灣閩南語,簡稱臺語。嚴格來講,臺語就是閩南語,閩南語讀音系統是上古漢語,即本書所稱之河洛話。而河洛話的白讀系統,比文讀系統更早出現,更可以說是盤古漢語


  講河洛話的族群,晚上在家聽說用母語(白讀),白天在學校讀寫採文讀。母語長期與文讀混用,形成文白融合的現象,透過語言優選原則,形成一套更棒的語言,就是早期黃俊雄布袋戲的口白音。河洛話也有語言學,作者熟讀明清話本小說,整理出一套河洛話語言學。後經學者建議,閱讀西漢揚雄《方言》乙書,以本書歸納之理論,竟意外能解讀該書的記載。原來西漢之前的官話,即今之臺語(河洛話)


陳世明 2016(民105).10.15 筆

陳世明 111.03.08《上古漢語/中古漢語 - 臺灣閩南語(徹底解析)》


◎推薦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