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位於華南地區,省會為廣州,簡稱「桂」,省會為桂林市。
其名源於宋代所設的「廣南西路」,元代置「湖廣行中書省廣西兩江道」,至明代設「廣西承宣布政使司」,「廣西」始為省級行政名稱。
廣西最早的人類,在史書中稱「百越」或「百粵」的原住民。「壯族」就是古代百越部族西甌和雒越支系後裔,乃廣西最早居住的族群,亦是該地僅次於漢人的第二大宗。
民國47年(1958),中共政權改制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增為23萬7,600平方公里(原屬廣東的欽州市、良慶區、邕寧區被劃入廣西;而原屬廣西的懷集縣歸入廣東),省會亦遷至南寧市,占大陸面積的2.47%。
先秦時代的百越
宋朝之廣南西路(請對此圖往下滾動、再往右滾動至中間,或直接按右鍵開啟全圖)
元朝湖廣行中書省廣西兩江道
明朝之廣西承宣布政使司(請往右滾動至中間,或直接按右鍵開啟全圖)
壯族服飾
原省會「桂林」之風光
中共所改省會「南寧」(景為邕江)
廣西地處低緯,北回歸線橫貫全區中部,屬副熱帶季風氣候區,冬季盛行偏北風,夏季盛行偏南風。
全區各地極端最高氣溫為33.7至42.5℃,極端最低氣溫為-8.4至2.9℃,年平均氣溫在16.5至23.1℃之間。
廣西在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地理環境的共同作用下,氣候溫暖,熱量豐富,雨水豐沛,乾濕分明,季節變化不明顯,日照適中,冬短夏長。
當地由氣候引起的自然災害有乾旱、洪澇、冷害、霜凍、大風、冰雹、雷暴、颱風,其中以乾旱、洪澇最為突出。
廣西氣候圖
越城嶺風光
海洋山風光
大瑤山風光
廣西境內主要為盆地邊緣山脈、盆地內部山脈兩類,屬於山陵地區,東北部有處於南嶺地帶的越城嶺、海洋山,中部則有大瑤山、大明山,北部有都陽山、鳳凰山,東南部有雲開大山、十萬大山。
廣西區內最高山峰為越城嶺的主峰貓兒山,海拔2,141.5公尺。此外,喀斯特地貌是廣西常見的地形之一,集中分布於廣西西南、西北、中部、東北部,占全區總面積的37.8%
大明山風光
都陽山風光
鳳凰山風光
十萬大山
廣西喀斯特地形
廣西地形圖
廣西境內河流眾多,總長約3.4萬公里。集水面積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地表河有69條,水域面積約8,026平方公里,占陸地總面積的3.4%,喀斯特地下河有433條, 長度超過10公里的有248條。
境內地表河分別屬於珠江的西江水系、長江洞庭湖水系(湘江、資江)、沿海諸河流、百都河紅河水系、地下河水系。
廣西主要有南盤江、西江、紅水河、左江、右江,柳江、黔江、鬱江、潯江、桂江、南流江、欽江、北崙河、灕江等;地下河有坡心河、地蘇河等。
其中,西江流域從西向東貫穿廣西,然後進入廣東,抵達珠江三角洲。南部諸河流注入北部灣,西南有屬於紅河水系的河流流入越南。
紅水河風光
柳城之柳江
潯江風光
桂江風光
南流江風光
儘管廣西河流眾多,但由於河流主要以雨量補給類型為主,各地降水分布不均。
另外,出入境、入海水量比例不協調,加上西南暖濕氣流和北方變性冷氣團的交替影響,乾旱、暴雨洪澇氣象等災害較為常見,因此廣西境內的水資源總量並不穩定。
該地境內河川有規律的汛期,並集中了河川徑流量的70%至80%,其中資水、湘江、賀江等桂東北河川汛期在3至8月,潯江等桂西南河川汛期在5至10月,紅水河、柳江、左江、鬱江、黔江、西江等桂中諸河汛期多在4至9月。
欽江風光
北崙河風光
灕江山水
坡心河風光
地蘇河風光
我國法制之廣西(出處:亞新地學社1936年《袖珍中華全圖》)
中共政權下的廣西
廣西菜系屬於桂菜。因為飲食文化交流,非常多的廣東著名廚師為廣西人,兩廣語言、飲食口味接近促進了兩地的飲食交流。
據明朝《徐霞客遊記》記載,廣西早期飲食已有種食稻穀、蔬菜、醃菜、飲茶、行酒禮等習慣。於種食稻穀方面,如容縣如今也發展出著名的「稻鴨米」。
廣西料理眾多:南寧老友粉、柳州螺螄粉、桂林米粉、玉林牛腩粉、梧州龜苓膏、巴馬香豬、玉林牛巴、玉林餛飩、貴港酸料以及各地的米粉、切粉、濾粉、豬腳粉等為代表。
特產方面,廣西南北有異,例如南部北海、欽州、防城等海邊城市的海鮮特產,以及靈山荔枝、香蕉、容縣沙田柚等水果特產,也有西北部的蘋果鋁等有色金屬特產。
廣西容縣稻鴨香米
桂菜略覽
梧州龜苓膏
靈山荔枝
容縣沙田柚
廣西於民國42年(1953)淪陷之際(新桂系的「反共救國軍」於邕寧縣最後成立的省政府被共軍攻破),該省部份人民跟隨中央政府遷臺,亦有後裔。
例如清朝名將曾國藩家族後代張孝威先生、撰寫小說《一把青》的回族作家白先勇先生籍貫均為廣西桂林,「周星馳御用國語配音演員」石班瑜先生亦為廣西後人。
民國79年(1990),據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對臺閩地區(自由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籍貫為廣西省的人數為4萬1,055人,佔「非臺灣省籍」269萬5,08人口中的1.52%。
臺灣資本家張孝威,籍貫為廣西桂林
名作家白先勇,為廣西桂林人
資深配音員石班瑜,籍貫廣西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