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
初稱《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是西漢漢武帝時期的任職太史令(古代官職,負責記錄國史)的司馬遷編寫的紀傳體史書。
該書記載自傳說中的黃帝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共2,500年的中國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全書包括本紀12卷、世家30卷、列傳70卷、表10卷、書8卷,共130卷,52萬6500餘字。
◎南越列傳:
所謂「南越」,指的是秦將趙佗受秦始皇妥託,所管理的嶺南百越之地。
◎史記作者:
司馬遷(前145 - 約前86),字子長,龍門(今山西河津)人,是漢朝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其父司馬談是太史令,所以司馬遷在十歲時已能誦讀古文《尚書》、《左傳》、《國語》等書。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等大儒,並暢遊各地,採集傳聞。後繼承父業,接任太使令一職,還潛心修史,開始了《史記》的寫作,開創紀傳體史學,稱「太史公」。
◎南越活動年代:
根據《史記》的推估,南越建立於漢王3年(前204),至漢武帝元鼎6年(前111)滅亡,歷時93年,共傳5位國君,其中末代君主趙建德為前代君主趙興之兄。
不過趙佗自秦二世2年(前208)從病故的本地長官任囂繼承南海郡尉一職起,已實質經營嶺南,在當地已建立威信。
《南越列傳》確切年代以及南越國君在位期間,均標註於以下【本文】當中「秦漢紀年」後的藍色括弧內。
趙佗石像
◎本文: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趙氏。秦時已并天下,略定楊越,置桂林、南海、象郡(秦始皇33年,前214),以謫徙民(注1),與越雜處十三歲。佗,秦時用為南海龍川令。至二世時,南海尉任囂病且死(秦二世2年,前208),召龍川令趙佗語曰:「聞陳勝等作亂,秦為無道,天下苦之,項羽、劉季、陳勝、吳廣等州郡各共興軍聚眾,虎爭天下,中國擾亂,未知所安,豪傑畔(注2)秦相立。南海僻遠,吾恐盜兵侵地至此,吾欲興兵絕新道,自備,待諸侯變,會病甚。且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里,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郡中長吏無足與言者(注3),故召公告之。」即被佗書,行南海尉事。囂死,佗即移檄告橫浦、陽山、湟谿關曰:「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誅秦所置長吏,以其黨為假守(注4)。秦已破滅,佗即擊并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漢王劉邦3年,前204)高帝已定天下,為中國勞苦,故釋佗弗誅。漢十一年(前196),遣陸賈(注5)因立佗為南越王,與剖符(注6)通使,和集百越,毋為南邊患害,與長沙接境。
高后時,有司(注7)請禁南越關市(注8)鐵器。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聽讒臣,別異蠻夷,隔絕器物,此必長沙王計也,欲倚中國,擊滅南越而并王之,自為功也。」於是佗乃自尊號為南越武帝(呂后7年,前181),發兵攻長沙邊邑,敗數縣而去焉。高后遣將軍隆慮侯灶(注9)往擊之。會暑溼,士卒大疫,兵不能踰嶺。歲餘,高后崩,即罷兵。佗因此以兵威邊,財物賂遺(注10)閩越(注11)、西甌(注12)、駱(注13),役屬焉,東西萬餘里。乃乘黃屋左纛,稱制,與中國侔(注14)。
及孝文帝元年(前180),初鎮撫天下,使告諸侯四夷從代(注15)來即位意,喻盛德焉。乃為佗親冢在真定,置守邑(注16),歲時奉祀。召其從昆弟(注17),尊官厚賜寵之。詔丞相陳平(注18)等舉可使南越者,平言好畤陸賈,先帝時習使南越。乃召賈以為太中大夫,往使。因讓佗自立為帝,曾無一介之使報者。陸賈至南越,王甚恐,為書謝,稱曰:「蠻夷大長老夫臣佗,前日高后隔異南越,竊疑長沙王讒臣,又遙聞高后盡誅佗宗族,掘燒先人冢,以故自棄,犯長沙邊境。且南方卑溼,蠻夷中閒,其東閩越千人眾號稱王,其西甌駱裸國亦稱王。老臣妄竊帝號,聊以自娛,豈敢以聞天王哉!」乃頓首謝,願長為藩臣,奉貢職。於是乃下令國中曰:「吾聞兩雄不俱立,兩賢不并世。皇帝,賢天子也。自今以後,去帝制黃屋左纛。」陸賈還報,孝文帝大說。遂至孝景時,稱臣,使人朝請。然南越其居國竊如故號名,其使天子,稱王朝命如諸侯。至建元四年(漢武帝時代,前137)卒。(第一代南越王趙佗在位66年)
佗孫胡為南越王。此時閩越王郢(注19)興兵擊南越邊邑,胡使人上書曰:「兩越俱為藩臣,毋得擅興兵相攻擊。今閩越興兵侵臣,臣不敢興兵,唯天子詔之。」於是天子多(注20)南越義,守職約,為興師,遣兩將軍往討閩越。兵未踰嶺,閩越王弟餘善(注21)殺郢以降,於是罷兵。
天子使莊助往諭意南越王,胡頓首曰:「天子乃為臣興兵討閩越,死無以報德!」遣太子嬰齊入宿衛(注22)。謂助曰:「國新被寇,使者行矣。胡方日夜裝入見天子。」助去後,其大臣諫胡曰:「漢興兵誅郢,亦行以驚動南越。且先王昔言,事天子期無失禮,要之不可以說好語入見。入見則不得復歸,亡國之勢也。」於是胡稱病,竟不入見。後十餘歲(元朔4年,前125),胡實病甚,太子嬰齊請歸。胡薨,謚為文王。(第二代南越王趙胡在位12年)
嬰齊代立,即藏其先武帝璽。嬰齊其入宿衛在長安時,取邯鄲樛氏女(注23),生子興。及即位,上書請立樛氏女為后,興為嗣。漢數使使者風(注24)諭嬰齊,嬰齊尚樂擅殺生自恣(注25),懼入見要用漢法,比內諸侯,固稱病,遂不入見。遣子次公入宿衛。嬰齊薨,謚為明王。(第三代南越王趙嬰齊在位12年)
太子興代立,其母為太后。太后自未為嬰齊姬時,嘗與霸陵人安國少季(注26)通。及嬰齊薨後,元鼎四年(前113),漢使安國少季往諭王、王太后以入朝,比內諸侯;令辯士諫大夫終軍(注27)等宣其辭,勇士魏臣等輔其缺,衛尉路博德(注28)將兵屯桂陽,待使者。王年少,太后中國人也,嘗與安國少季通,其使復私焉。國人頗知之,多不附太后。太后恐亂起,亦欲倚漢威,數勸王及群臣求內屬。即因使者上書,請比內諸侯,三歲一朝,除邊關。於是天子許之,賜其丞相呂嘉銀印,及內史、中尉、太傅印,餘得自置。除其故黥劓刑,用漢法,比內諸侯。使者皆留填撫(注29)之。王、王太后飭(注30)治行(注31)裝重齎(注32),為入朝具(注33)。
其相呂嘉年長矣,相三王,宗族官仕為長吏者七十餘人,男盡尚王女,女盡嫁王子兄弟宗室,及蒼梧秦王有連。其居國中甚重,越人信之,多為耳目者,得眾心愈於王。王之上書,數諫止王,王弗聽。有畔心,數稱病不見漢使者。使者皆注意嘉,勢未能誅。王、王太后亦恐嘉等先事發,乃置酒,介漢使者權,謀誅嘉等。使者皆東鄉(注34),太后南鄉,王北鄉,相嘉、大臣皆西鄉,侍坐飲。嘉弟為將,將卒居宮外。酒行,太后謂嘉曰:「南越內屬,國之利也,而相君苦不便者,何也?」以激怒使者。使者狐疑相杖,遂莫敢發。嘉見耳目(注35)非是,即起而出。太后怒,欲鏦(注36)嘉以矛,王止太后。嘉遂出,分其弟兵就舍,稱病,不肯見王及使者。乃陰與大臣作亂。王素無意誅嘉,嘉知之,以故數月不發。太后有淫行,國人不附,欲獨誅嘉等,力又不能。
天子聞嘉不聽王,王、王太后弱孤不能制,使者怯無決。又以為王、王太后已附漢,獨呂嘉為亂,不足以興兵,欲使莊參以二千人往使。參曰:「以好往,數人足矣;以武往,二千人無足以為也。」辭不可,天子罷參也。郟壯士故濟北相韓千秋奮曰:「以區區之越,又有王、太后應,獨相呂嘉為害,願得勇士二百人,必斬嘉以報。」於是天子遣千秋與王太后弟樛樂將二千人往,入越境。呂嘉等乃遂反,下令國中曰:「王年少。太后,中國人也,又與使者亂,專欲內屬,盡持先王寶器入獻天子以自媚,多從人,行至長安,虜賣以為僮仆。取自脫一時之利,無顧趙氏社稷,為萬世慮計之意。」乃與其弟將卒攻殺王、太后及漢使者。(第四代南越王趙興在位1年)遣人告蒼梧秦王及其諸郡縣,立明王長男越妻子術陽侯建德為王。而韓千秋兵入,破數小邑。其後越直開道給食,未至番禺四十里,越以兵擊千秋等,遂滅之。使人函封漢使者節置塞上,好為謾(注37)辭謝罪,發兵守要害處。於是天子曰:「韓千秋雖無成功,亦軍鋒之冠。」封其子延年(注38)為成安侯。樛樂,其姊為王太后,首願屬漢,封其子廣德為龍亢侯。乃下赦曰:「天子微,諸侯力政,譏臣不討賊。今呂嘉、建德等反,自立晏如,令罪人及江淮以南樓船十萬師往討之。」
元鼎五年(前112)秋,衛尉路博德為伏波將軍,出桂陽,下匯水;主爵都尉楊仆為樓船將軍,出豫章,下橫浦;故歸義越侯二人為戈船、下厲將軍,出零陵(注39),或下離水(注40),或柢蒼梧;使馳義侯因(注41)巴蜀罪人,發夜郎兵,下牂柯江(注42):咸(注43)會番禺。
元鼎六年(前111)冬,樓船將軍將精卒先陷尋陜(注44),破石門(注45),得越船粟,因推而前,挫越鋒,以數萬人待伏波。伏波將軍將罪人,道遠,會期後,與樓船會乃有千餘人,遂俱進。樓船居前,至番禺。建德、嘉皆城守。樓船自擇便處,居東南面;伏波居西北面。會暮(注46),樓船攻敗越人,縱火燒城。越素聞伏波名,日暮,不知其兵多少。伏波乃為營,遣使者招降者,賜印,復縱令相招。樓船力攻燒敵,反驅而入伏波營中。犁旦(注47),城中皆降伏波。呂嘉、建德已夜與其屬數百人亡入海,以船西去。伏波又因問所得降者貴人,以知呂嘉所之,遣人追之。以其故校尉司馬蘇弘得建德(第五代南越王趙建德在位1年),封為海常侯;越郎都稽得嘉,封為臨蔡侯。
蒼梧王趙光者,越王同姓,聞漢兵至,及越揭陽令定自定屬漢;越桂林監居翁諭甌駱屬漢:皆得為侯。戈船、下厲將軍兵及馳義侯所發夜郎兵未下,南越已平矣。遂為九郡。伏波將軍益封。樓船將軍兵以陷堅為將梁侯。自尉佗初王後,五世九十三歲而國亡焉。
太史公曰:尉佗之王,本由任囂。遭漢初定,列為諸侯。隆慮離溼疫,佗得以益驕。甌駱相攻,南越動搖。漢兵臨境,嬰齊入朝。其後亡國,徵自樛女;呂嘉小忠,令佗無後。樓船從欲,怠傲失惑(注48);伏波困窮,智慮愈殖,因禍為福(注49)。成敗之轉,譬若糾墨(注50)。
廣東河源市的趙佗像
※注釋:
(1)以謫徙民:把犯罪而被遷徙的百姓安置到桂林、南海、象郡。謫,罪過。徙,遷移、移轉。【回本文】
(2)畔:違背、背叛。同「叛」。【回本文】
(3)郡中長吏無足與言者:南海郡的官員裡沒有誰值得我同他討論這些事。【回本文】
(4)假守:代理官員。假,代理的。守,官職、職責。【回本文】
(5)陸賈:陸賈(前240-前170),楚人。西漢初期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對早期道家的發展有重要作用。【回本文】
(6)剖符:剖分信符。漢朝封功臣時,將作為信物的符節,剖分為二,一分交給受封者保存。【回本文】
(7)有司:官員。職有專司,故稱為「有司」。【回本文】
(8)關市:位於邊關的市場、市集。關,國境或邊險要塞的出入口。【回本文】
(9)隆慮侯灶:周灶(?-前162),漢高祖劉邦於西元前208年作安徽沛縣泗水亭長時,受縣里委派押送壯丁到陜西咸陽驪山服勞役,劉邦念這些壯丁苦於秦朝苛政,有意放之,壯士們大半乘夜裡逃亡,只剩下的十餘人願跟隨劉邦,周灶便是其中之一。西元前201年,劉邦封其為隆慮侯。【回本文】
(10)賂遺:賄賂、贈送。遺,音ㄨㄟˋ ,贈送、給予。【回本文】
(11)閩越:由一支越國遺族約於周顯王35年(前334)在福建建立的政權。【回本文】
(12)西甌:嶺南西部的百越部落中的一支族群。【回本文】
(13)駱:駱越,又名「雒越」。最早源自於於越,屬百越的一支,分布在中國廣東西南部、廣西南部,越南北部一帶,中心曾經為交趾一帶。【回本文】
(14)侔:音ㄇㄡˊ ,相等。【回本文】
(15)代國:西漢時封國,約今日山西。漢文帝劉恆登基前受封屬地。【回本文】
(16)守邑:為守衛、照料而設的居住點。【回本文】
(17)從昆弟:堂兄弟。【回本文】
(18)陳平:陽武戶牖鄉(今河南省蘭考縣)人,以謀略見長。在楚漢相爭時,初為項羽謀士,早期被項羽重用,因得罪亞父范增,逃歸漢王劉邦帳下。曾多次出計策助劉邦。西漢建立後,任右丞相,後遷左丞相,曾先後受封戶牖侯,曲逆侯(今河北順平東),西元前178年死後諡獻侯。「反間計」、「離間計」,均出自其手。【回本文】
(19)閩越王郢:閩越政權第12代國君。第7代君主無諸之子。【回本文】
(20)多:稱美、稱讚。【回本文】
(21)餘善:閩越政權第13代國君,亦為末代君主。第12代君主郢之弟。【回本文】
(22)宿衛:值宿守衛。【回本文】
(23)取邯鄲樛(ㄐㄧㄡ)氏女:娶了邯鄲的樛氏女子。取,通「娶」,迎娶。邯鄲,縣名,在河北西南,與河南接界處。【回本文】
(24)風:音ㄈㄥˋ ,婉言勸諫。通「諷」。【回本文】
(25)自恣:隨意。【回本文】
(26)安國少季:灞陵人 (今陝西西安)。著名西漢初時期大臣。與南越樛太后私通。
(27)終軍:字子雲(前133-前112),西漢濟南歷城(今屬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仲宮鎮)人,漢朝政治家。【回本文】
(28)路博德:西漢時期的武將,西河平州(今山西呂梁市離石區)人。【回本文】
(29)填撫:補充安撫當地。填,補塞。【回本文】
(30)飭:整頓、治理。【回本文】
(31)治行:整理行裝。【回本文】
(32)齎:音ㄐㄧ ,拿、持。【回本文】
(33)具:準備、設置、備有。【回本文】
(34)鄉:音ㄒㄧㄤˋ ,朝向、面向。【回本文】
(35)耳目:自己人。【回本文】
(36)鏦:音ㄘㄨㄥ ,用矛戟衝刺。【回本文】
(37)謾:音ㄇㄢˊ ,欺騙;慧黠的、靈巧的。【回本文】
(38)延年:河南潁川人,韓千秋之子。漢初名將。漢書記載,韓延年隨同李陵共同進入塞北與匈奴作戰。西元前99年,因寡不敵眾,單于部隊斷了漢軍後路,把漢軍逼近角落,後兵敗韓延年戰死,李陵因此投降於匈奴。【回本文】
(39)零陵:古郡名。大致相當於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湖南省永州市及邵陽市、衡陽市的一部分。治所在零陵縣(今廣西興安縣北)。【回本文】
(40)離水:約今浙江麗水。【回本文】
(41)因:憑藉、依據、利用。【回本文】
(42)牂柯江:今北盤江,位於雲南東部和貴州西南部的江水。【回本文】
(43)咸:都、皆、全。【回本文】
(44)尋陜:古地名,約在今廣東始興西三百里。【回本文】
(45)石門:古地名,約位於今廣東廣州。【回本文】
(46)暮:傍晚、太陽將落的時候。【回本文】
(47)犁旦:黎明。【回本文】
(48)樓船從欲,怠傲失惑:樓船將軍楊仆放縱慾望,變得怠惰傲慢,放蕩惑亂。
(49)伏波困窮,智慮愈殖,因禍為福:伏波將軍路博德面臨險境,智謀思慮越來越豐富,因禍得福。困窮,困難艱危。智慮,智慧謀慮。殖,生長,孳息。【回本文】
(50)糾墨:繩索。常用來比喻「禍兮福所倚」。【回本文】
民國99年陸劇《大風歌》的「南越王」趙佗形象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