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處暑(國曆八‧廿二至八‧廿四)

Updated: 5 days ago

音闕詩聽 - 處暑 (feat.王梓鈺)【動態歌詞Lyrics】

  處暑,為中國人(華人、漢人)傳統曆法的二十四節氣,排行十四。該節氣在8月23日前後22日─24日),斗指(亦指西南方),太陽到達黃經150°


  「處暑」一詞由來已久,在周朝史書《國語》中就已出現,且明確指氣溫變化。西漢《淮南子‧天文訓》中,明確將此列入二十四節氣。漢代《孝經緯》載明:「大暑後十五日,斗指坤,為立秋。秋者,揫也,物於此而揫斂也。後十五日,斗指申,為處暑,言瀆暑將退,伏而潛處也。」北宋《太平御覽‧時序部》云:「處暑之日,鷹乃祭鳥,後五日,天地始肅,後五日,禾乃登,修宮室,坯垣墻。」元吳澄編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又記載:「處暑,七月中。處,止也,暑期至此而止矣。」


  此時的三伏天氣已過接近尾聲,所以稱「暑氣至此而止矣」。我國有「處暑寒來」的諺語,說明夏天的暑氣逐漸消退。處暑節氣前,黑龍江新疆北部地區已經入秋,而華北、中原地區則陸續在處暑節氣的末尾前後入秋。


  處暑後,太陽直射點繼續南移,太陽輻射減弱,副熱帶高壓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壓開始影響中國,長江以北地區氣溫逐漸下降,東北、華北、西北的雨季率先結束,開始一年當中下雨天數和雲量都最少的一段時期。但華南緯度較低,則仍較為炎熱,但微弱冷空氣已開始能夠影響華南地區。


今日處暑:暑盡秋來,中國人的時令智慧!二十四節氣-致遠書香

  還有一個諺語「爭秋奪暑」,是指立秋和處暑之間的時間,雖然秋季在意義上已經來臨,但夏天的暑氣仍然未減,這段時期的酷熱天氣被稱作「秋老虎」。處暑過後仍有持續高溫,會感到悶熱,真正涼爽一般要到白露前後。


  處暑三候,乃「鷹乃祭鳥」「天地始肅」「禾乃登」是也:鷹,義禽也,秋令屬金,五行為義,金氣肅殺,鷹感其氣,始捕擊諸鳥,然必先祭之,猶人飲食,祭先代為之者也;不擊有胎之禽,故謂之義。秋者,陰之始,故曰天地始肅禾者,穀連藁秸之總名,又稻秫菰粱之屬,皆禾也,成熟曰登


  處暑節氣前後的民俗多與祭祖迎秋有關:節氣前後民間會有慶祝「七月半」(另稱「中元節」)的民俗活動。依據《易經》記載:「反覆其道,七日來覆,天行也。」七是陽數天數,天地之間的陽氣絕滅之後,經過七天可以覆生,這是天地運行之道陰陽消長循環之理,故民間選在七月十四二七)祭祖與「七」這覆生數有關。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此外,人們會在此節放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蠟燭,在水中放游,任其漂流悼念逝者,祈保平安。


  該節也正值農作物收成時刻,中國農家紛紛舉行各種儀式來拜謝土地爺:有的殺牲口到土地廟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還有的這一天從田裡幹活回家不洗腳,恐把到手的豐收洗掉。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


【戴老師說節氣時間】廿四節氣,處暑。也告訴你,夏天即將結束。 ~2025.8.23.~

  處暑之後,秋意漸濃,尤其是北方大部分地區,率先迎接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氣——秋高氣爽,正是郊遊賞景的好時節。處暑過,暑氣止,就連天上的雲彩也顯得疏散自如,不像大暑時濃雲成塊。民間素有「七月八月看巧雲」之說,就是「出遊迎秋」之意。


  而且此時正值秋菊初開,菊花作為花中四君子之一,一直以來都飽受文人喜愛,文人們出遊時還不忘采摘幾朵菊花回去裝點庭院,也就是插花。正所謂「菊花須插滿頭歸」,文人雅士出遊賞菊,摘幾朵菊花裝點鬢髮、裝飾庭院,別具風雅,秋天的儀式感也在這一刻體現得淋漓盡致。還有「浮盆采(採)菱」是江南水鄉最動人的景象之一。菱角顏色鮮艷,漂浮在水面上,鄉間婦女則乘著菱桶或蘭撓,邊歌邊采,享受這美好的時光


  大江南北各地於處暑也有不同的風俗:如近河北北京、近江蘇南京,均有「吃鴨子」的習慣,老鴨味甘性涼,做法多樣,有白切鴨檸檬鴨烤鴨荷葉鴨等料理,所謂「七月半鴨,八月半芋」,古人認為農曆七月中旬的鴨子最為肥美營養。處暑這天,老北京人都會去買處暑百合鴨,老字號通常選用當季的百合、陳皮、蜂蜜、菊花等食材來調製老鴨,符合這一時節潤肺健脾、清熱生津的原則。而江蘇地區,做好鴨子菜要端一碗送給鄰居,正所謂「處暑送鴨,無病各家」。杭州人習慣將鴨子分為老鴨兒嫩鴨兒呆大鴨兒,就營養來說,老鴨瘦肉多,水分含量少,相對口味和營養都會好一點,適合煲湯解暑氣,而肉鴨則多用來做烤鴨、醬鴨等。

今日處暑:告別酷熱,秋意漸濃!二十四節氣之處暑—致遠書香

  兩廣地區廣東廣西煎藥茶是處暑期間盛行的習俗,起源於唐代。每到這個時節,家家戶戶到藥店調配藥方,在家中煎煮涼茶,清熱、去火、除肺熱,比如以性乾寒麥冬石斛泡茶,有助消暑熱,還能養陰;或以雪梨加入蜂蜜川貝泡水飲用,更是有化痰止咳、生津養肺的作用,也適合氣虛的人士。 部分地區也會在這天喝苦茶,意為入秋了要吃點「苦」


  福建福州人則習慣於該節吃龍眼,有的還會將龍眼剝殼後泡稀飯吃。中醫上有「補秋」的說法,所以少喝涼茶、多吃龍眼是有道理的,講究「補氣」、「補血」,要避免寒涼的食物。此外,福州人還會食用白丸子,其實就是糯米丸,糯米,其味甘性溫入脾腎肺經,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具有益氣健脾、生津止汗的作用,吃了後會周身發熱,起到禦寒滋補的作用。


  浙江溫州有「處暑酸梅湯,火氣全退光」的說法,酸梅湯喝起來酸中帶甜甜中微鹹,口感甚佳,且烏梅中的有機酸含量非常豐富,能有效地抑制乳酸,降低疲勞感,除掉使血管老化的有害物質,所以處暑節氣喝酸梅湯可以消暑提神、生津止渴使肌肉和血管組織恢復活力雲南西雙版納等地有潑水習俗,是從大暑到處暑一個月內的一種民間活動,主要用於降溫,通過潑水狂歡來降低氣溫,為人們帶來一絲清涼


處暑出暑,夏天暑氣終止,要正式進入秋天!|#節氣X六感實驗室2 EP8 ▸▸處暑|#小公視

  處暑以後亦是漁業收獲的時期,沿海地區常會在此節氣舉行多種形式的活動,歡送漁民出海,期盼漁業豐收。這時海域水溫依然偏高,魚群還是會停留在海域周圍,魚蝦貝類發育成熟,人們往往可以在此刻享受到種類繁多的海鮮,故有「開漁節」的誕生:像在浙江沿海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開漁節(自民國87年象山起舉辦),決定在東海休漁結束的那一天,舉行盛大的開漁儀式,歡送漁民開船出海。 開漁節不僅有莊嚴肅穆祭海儀式,還開展各種文化、旅遊、經貿活動,吸引了無數海內外客商、遊客前往,使他們不僅領略到當地熱烈的漁文化,也品嘗了鮮美的海產品


  臺灣周圍海域水溫也是偏高,故暖水魚類仍會滯留在周邊海域,立翅旗魚在此節氣中,東部海域29℃)可以捕獲;在高雄外海海域,會出現熱帶性魚族,諸如署魚、鰹、小串、烏賊等;在澎湖附近有鰆、蝦;在西北部則有馬頭;在東北角則有紅目鰱、赤宗等;而東部,則有黑沙白皮旗魚等。


  暑氣將盡、秋意將近,農家豐收、漁家滿載,均於處暑感恩蒼天,出遊賞菊、消暑生津度過秋老虎迎來清爽好氣象


◎參考資料

Wikipedia contributors. "處暑."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3 Aug. 2024. Web. 3 Aug. 2024.‹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4%84%E6%9A%91&oldid=83666106 ›.

● 處暑.(2025).在[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8%99%95%E6%9A%91/488721 )中檢索到 .

● 致遠書香(民114年8月23日)。今日處暑:暑盡秋來,中國人的時令智慧!二十四節氣-致遠書香。YouTube。民114年8月31日,取自:https://www.youtube.com/@shuxiang

● 致遠書香(民113年8月22日)。今日處暑:告別酷熱,秋意漸濃!二十四節氣之處暑—致遠書香。YouTube。民114年8月31日,取自:https://www.youtube.com/@shuxiang

● 親親2o音樂LîvË【中文音樂】(民108年8月23日)。音闕詩聽 - 處暑 (feat.王梓鈺)【動態歌詞Lyrics】。YouTube。民114年8月31日,取自:https://www.youtube.com/@%E8%A6%AA%E8%A6%AA2o%E9%9F%B3%E6%A8%82L%C3%AEv%C3%8B%E4%B8%AD%E6%96%87%E9%9F%B3%E6%A8%82

戴老師說天氣時間-我是戴立綱(民114年8月23日)。【戴老師說節氣時間】廿四節氣,處暑。也告訴你,夏天即將結束。 ~2025.8.23.~。YouTube。民114年8月31日,取自:https://www.youtube.com/@TLK

Comments


©2019 by 中華民國志 R.O.C. HISTORY.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