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立秋(國曆八‧七至八‧九)

今日立秋:今年立秋不一般,三大特點,有啥說法?-致遠書香

  立秋,為中國人(華人、漢人)傳統曆法的二十四節氣,排行十三。每年8月7日8日9日,太陽到達黃經135°時,斗指西南。據元代文人吳澄所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述:「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立春)。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


  ,即開始之意;,意為禾穀成熟。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季即將來臨。秋後下一次雨涼快一次,因而有「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要穿棉」的說法。早在周代(約前11世紀─前256),逢立秋那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儀式。至漢代(前202─220)仍沿此俗。 再至宋時(960─1279),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裏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報奏。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立秋三候,據《禮記‧月令》記載有「涼風至」「白露生」「寒蟬鳴」等現象:「孟秋之月」(秋季的第一個月,即立秋與處暑),西方淒清之風涼風,溫變而涼氣始肅也。《周語》曰:火見而清風戒寒是也。刮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秋風送爽。大雨之後,清涼風來,而天氣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白色也。所謂寒蟬,《爾雅》曰:寒螿,蟬小而青紫者。馬氏曰:「物生於暑者,其聲變之矣。


  立秋時,中國民間有「祭祀土地神」來慶祝豐收的習俗。 在古代,立秋收成之後,會挑選一個吉日,一方面祭拜以感謝上蒼、祖先之庇佑,另一方面則嘗試新收成的米穀,以慶祝辛勤換來的收獲


  南北亦各有不同風俗:南方有「啃秋瓜」,入秋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習俗,《首都志》記載:「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謂之啃秋。」亦生迎接秋天到來之意。北方則有「貼秋膘」,起源於近河北北京,立秋燉大肉,由於人們於夏季因缺覺、出汗、食慾不高等原因,使得身體消瘦、體質下降,因此立秋後要把身體虧欠的通過食療(飲食以滋陰潤肺為原則,可多食蓮子、木耳、山藥、芝麻、蜂蜜、水梨等,辛辣、油膩食物少碰)補起來,再秤量體重,故民間流行在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


  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則在這節氣有「曬秋」的習俗:由於地勢複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自家窗台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大陸地區的廣大農村,也會在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預卜天氣涼熱之俗,另有以西瓜、四季豆嘗新、奠祖的風俗;有的在前一日,會陳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飲等風俗。


  立秋以後,整個自然界產生循序漸進之協調變化,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為陰盛轉折,萬物也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成熟,如東周春秋時的《管子》所說:「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

音闕詩聽 - 立秋 (feat.昆玉)【動態歌詞Lyrics】

◎參考資料

Wikipedia contributors. "立秋."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6 Dec. 2024. Web. 6 Dec. 2024.‹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B%8B%E7%A7%8B&oldid=85213639 ›.

致遠書香(民114年8月7日)。今日立秋:今年立秋不一般,三大特點,有啥說法?-致遠書香。YouTube。民114年8月7日,取自:https://www.youtube.com/@shuxiang

● 親親2o音樂LîvË【中文音樂】(民108年8月8日)。音闕詩聽 - 立秋 (feat.昆玉)【動態歌詞Lyrics】。YouTube。民114年8月7日,取自:https://www.youtube.com/@%E8%A6%AA%E8%A6%AA2o%E9%9F%B3%E6%A8%82L%C3%AEv%C3%8B%E4%B8%AD%E6%96%87%E9%9F%B3%E6%A8%82


Comments


©2019 by 中華民國志 R.O.C. HISTORY.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