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國曆十一‧六至十一‧八)
- 小魚兒
- Nov 7
- 8 min read
立冬,為中國人(華人、漢人)傳統曆法的二十四節氣,排行十九。該節氣落於每年11月6─8日之間,斗指乾,即太陽位於黃經225°。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意味著生氣開始閉蓄,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態。其氣候也由秋季少雨乾燥向陰雨寒凍的冬季氣候過渡,表示冬季自此開始,是一年結束時最冷的時節,也是一年生植物生命周期終結的時候。
商朝(前17世紀—前11世紀)甲骨文裡的「冬」是「終結」的含義,周朝(前1046—前221)的金文字形表示終結的「終」,也表示冬天的「冬」,有研究認為,商朝一年只有春秋兩季,周朝才分成春夏秋冬四季。春秋以後,「冬」「終」分化,「冬」有了自己的兩種字形:一種在中間加「日」字,表示太陽被包裹起來,不暖和了;一種在底下加「欠」,就是冰,也叫兩點水,表示寒冷,這兩種字形都專門用來表示冬天的「冬」。立冬於閩中俗稱「交冬」,意為秋冬之交。
立冬後,日照時間將繼續縮短,正午太陽高度繼續降低,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量越來越少。在華南地區,仍是夏秋的景象。尤其是海南、廣東地區,夏季剛剛離去,初秋景象才慢慢鋪開,冬季離這裡還是有些遠的(待12月寒冷才慢慢來襲)。江南西南地區,此時霜霧出現,早晨出門會有濃濃霧氣,植物上也結了薄薄的霜,此外還迎來雨季,降雨非常多。華南南部、臺灣以及海南島北部等地區,11月的氣溫也不會很高,日間最高氣溫一般都在29℃以下;晚間一般會降至20°C左右或更低。
北方大部地區將出現雨雪降溫天氣。華北部分地區的初雪常在此時降臨。東北、西北一帶,已經是大雪紛飛的景象,尤其是東北黑龍江地區,已經異常寒冷,早在立冬到來前就已呈現冬天景象。冷空氣不斷發力,也讓北方地區陸續迎來供暖季。南北溫差更加拉大。青藏高原大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區,平均溫度已達-10℃左右。最北部的漠河(或外蒙古的唐努烏梁海)與最南部海南的海口,兩者的冬季溫差可達約50℃之多。
立冬也是冬學開學的時間:冬學是古時農村在冬閒時開辦的季節性學校,由私人或宗族設立,為村裡的孩童授課。南宋陸遊有詩云:「俚儒朱墨開冬學,廟史牲牢祝歲穰。」「兒童冬學鬧比鄰,據案愚儒卻自珍。」陸遊自己注道:「農家十月乃遣子入學,謂之『冬學』。所讀《雜字X百家姓》之類,謂之『村書』。」
在古代,立冬,天子要迎冬於北郊。《禮記·月令》記載:「先立冬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齊,立冬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還反,賞死事(賞賜為國捐軀的死難烈士),恤孤寡。(撫恤其妻兒)」《後漢書·祭祀志》也記載:「立冬之日,迎冬於北郊,祭黑帝玄冥。車旗服飾皆黑。歌《玄冥》,八佾舞《育命》之舞。
立冬在古代社會是「四時八節」之一,在部分地區有祭祖、飲宴、卜歲等習俗,以時令佳品向祖靈祭祀,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祈求上天賜給來歲的豐年。 《禮記·月令》另記載:「是月也,大飲烝,天子乃祈來年於天宗,大割祠於公社及門閭,臘先祖五祀,勞農以休息之。」意即在立冬時節舉行大飲烝祭祀(「烝」是周朝時的冬祭),天子要向上天祭祀,祈求來年豐收,在宗廟殺牲獻祭,臘祭祖先和住宅內外的五種神靈,慰勞農民,讓農人休養生息。
立冬時節正是南方秋收冬種的大好時段,各地要充分利用晴好天氣,做好晚稻的收、曬、晾,保證入庫質量。立冬後,北方農林作物全面進入越冬期,江淮地區的「三秋」(秋收、秋管、秋種)也接近尾聲。
該季有季節性凍土的華北、黃淮地區要留意土壤上凍情況,日平均氣溫在8℃到4℃之間時,土壤會夜凍晝消,這時要給小麥、油菜、果園澆冬水,如農諺所言:「夜凍晝消,澆灌正好。」此時澆灌冬水能補充土壤水分,穩定地溫,保墑防旱,避免凍害。若澆灌過早,小麥會在冬前提早拔節,冬季容易凍死;澆灌過晚,土地上凍,水分不易下滲,形成積水,幼苗也易受凍害。
在地上凍之前,黃河流域的農人必須完成冬耕。冬耕指耕耘冬季閒田,以恢復土壤肥力,來年厚德載物,農諺說:「冬季早耕田,功夫在來年。」「翻土過冬,來年長瘋。」「土地耕得深,瘦土出黃金。」冬耕把土壤翻鬆後能多蓄雨雪保墑。農人還要積肥,把有機肥堆積在一起,覆蓋上泥土,促進肥料腐熟,以備來年春天使用。
有些地區甚至要及時做好大棚搭建工作,同時做好大棚蔬菜管理,白天氣溫高時可在背風口揭膜通氣,晚上要注意做好大棚密封工作。而江南、華南地區,及時開好田間「豐產溝」,搞好清溝排水,是防止冬季澇漬、冰凍危害的重要措施。這些正是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故農人從冬天就要開始為第二年的春天做足準備。
立冬三候為「水始冰」「地始凍」「雉入大水為蜃」:水面初凝,未至於堅也。土氣凝寒,未至於坼。三候「雉入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後,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迷信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
中國人於立冬衍生圍爐、煮茶、飲酒、補冬等習慣:早在唐宋之時(618─1279),古人就會在立冬開一爐炭火,宴飲聚樂、吟詩唱曲。而立冬後,就意味著冬季正式來臨。草木凋零,蟄蟲休眠,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
俗話說:「立冬補冬,補嘴空。」古時農民勞動了一年,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順便犒賞一家人的辛苦,便在立冬這天殺雞宰羊或以其他營養品進補。如閩中甚至有家家戶戶要熬制草根湯,將山白芷根、鹽膚木根、山蒼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鍋熬煮出濃濃的草根湯後,撈去根塊,再加入雞、鴨、兔肉或豬蹄、豬肚等熬製,達到補腎、健胃、強腰膝的功能。還有鴨子在南方經常現身的滋補佳品,富有醇厚香濃的滋味,可溫暖身心、開胃健脾,故南方人也會吃鴨子補冬。另河南、江蘇、浙江一帶民間還有用各種香草、菊花、金銀花煎湯沐浴的活動,稱為「掃疥」,以求治愈疾病,保證身體健康過冬。
掃疥示意圖
立冬飲食文化南北有迥異之趣:南方方面,如閩南漳州的鄉村人家要舂「交冬糍」(糯米糍)慶祝好收成。福州是吃甘蔗,因其民間素來有「立冬食蔗齒不痛」的說法。浙江紹興有「釀黃酒」的傳統風俗,由於冬季水體清冽、氣溫低,可有效抑制雜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溫長時間發酵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風味,是釀酒發酵最適合的季節,因此紹興人把從立冬開始到第二年立春這段最適合做黃酒的時期稱為「冬釀」,祈求福祉。
漳州人愛食交冬糍
紹興人於立冬釀黃酒
南京有句諺語:「一日半根蔥,入冬腿帶風。」一立冬,老南京人就學起北方人特別注重吃生蔥,以抵抗南京冬季濕寒,減少疾病的發生 ,南京人還常把「立冬嗖嗖疾病盤,大蔥再辣嘴中盤」這句老話掛在嘴邊。老蘇州人則是要來一碗鹹肉菜飯,霜降後被霜打過的大青菜、肥瘦兼有的鹹肉、米醋為原料,用土柴竈來做一碗鹹肉菜飯又香又糯,鹹肉菜飯也是最家常的飯菜雖沒有列入蘇州名食,雖普通卻不尋常。
蘇州家常菜:鹹肉菜飯
北方冬令菜:酸白菜
北方方面,家家戶戶都會開始囤菜腌菜,立冬前後,囤積上百斤乃至幾百斤的大白菜,用大水缸腌製,酸白菜到現在都是北方人百吃不厭的冬令菜。由於北方冬天在露天種不了蔬菜,大白菜、蘿蔔、馬鈴薯等少數秋末冬初收獲的蔬菜要吃上一整個冬天加半個春天,腌製蔬菜既能延長保存時間,也能變換口味,調劑胃口。雖然北方冬天的菜市場也有品種繁多的南方蔬菜供應,但農村依然保留立冬囤菜腌菜的習俗。
北方人立冬吃餃子
老北京立冬涮羊肉
北方人亦有立冬節氣吃餃子的習俗,因為水餃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此外,餃子諧音「交子」,寓意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還有河北地區的老北京至清代宮廷時在立冬時就會涮羊肉,具有溫補之效的羊肉可以抵禦寒冷,後來民間也熱衷此道:涮羊肉時還可以配一點菠菜、白菜、金針菇、蘑菇、蓮藕等蔬菜用來平衡羊肉的濕熱特性。
立冬時分,萬物陸續均息,人們補冬、動物冬眠,從日理萬機的生活中得到喘息的片刻,同時為明年春天有個好的開始,做好養精蓄銳的行動。
立冬示意圖
◎參考資料
● Wikipedia contributors. "立冬."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13 Jan. 2023. Web. 13 Jan. 2023.‹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B%8B%E5%86%AC&oldid=75499984 ›.
● 立冬.(2025).在[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B%8B%E5%86%AC/489331 )中檢索到 .
● 親親2o音樂LîvË【中文音樂】(民108年11月10日)。音闕詩聽 - 立冬 (feat.趙方婧)【動態歌詞Lyrics】。YouTube。民114年11月7日,取自:https://www.youtube.com/@%E8%A6%AA%E8%A6%AA2o%E9%9F%B3%E6%A8%82L%C3%AEv%C3%8B%E4%B8%AD%E6%96%87%E9%9F%B3%E6%A8%82
● 致遠書香(民114年11月7日)。今日立冬:人間秋色盡、立冬詩意濃!二十四節氣-致遠書香。YouTube。民114年11月7日,取自:https://www.youtube.com/@shuxiang
● 致遠書香(民111年11月7日)。今日立冬:今年冬天冷還是暖?看立冬這天的天氣有預示!二十四節氣—致遠書香。YouTube。民114年11月7日,取自:https://www.youtube.com/@shuxiang
● 小公視(民114年6月18日)。秋收已畢,迎來霜雪,冬季節氣任務正式啟動!|#節氣X六感實驗室2 EP13 ▸▸ 立冬|小公視。YouTube。民114年11月7日,取自:https://www.youtube.com/@PTSKIDS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