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小魚兒

中秋節(農曆八‧一五)

Updated: Dec 31, 2023


北鼻故事屋Baby Story【嫦娥奔月】| 小米姊姊說故事


  中秋節,中國人(華人、漢人)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其他三節為春節清明端午)。日期為每年的農曆8月15日,約在公曆(西曆)的9月至10月初。


  按照中國人的農曆,8月為秋季(7、8、9月)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民間稱為「中秋」,這一天月亮滿月,象徵「團圓」。


  【中秋】一詞,最早出現於《周禮》,《禮記·月令》記載:「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中秋節有「拜月」的活動,同時也是農作物收穫的時節,有民俗學家認為:中秋祭月,正是源於慶祝秋季豐收

中秋節的滿月


  傳說唐玄宗李隆基夢遊月宮,得到《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中秋節的習俗。唐僖宗李儇曾在中秋節當日命令御膳房製作「紅綾將餅」賞賜給新科進士


  一般認為,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開始盛行於宋朝


  北宋時,月餅被稱為「宮餅」,從宮廷流行到民間,俗稱「小餅」和「月團」。


  人稱「蘇東坡」的大文豪蘇軾作詩《月餅》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默品其滋味,相思淚沾巾。」


  明清時代,中秋節已成為華夏的一大傳統節日。《正德江寧縣誌》記載:中秋夜時,南京人必會去賞月,合家賞月稱為「慶團圓」,團坐聚飲稱為「圓月」,出遊待市稱為「走月」。

中秋吃月餅習俗


  中秋另有「八月十五起義」的傳說:


  元朝末年,中原人不堪元帝國的殘暴統治,朱元璋起兵反元,適逢中秋將至,其策士劉伯溫獻計,在中秋節互贈糕餅裡面夾紙條,上面寫著「八月十五起義」的字條,藏在月餅裡分發給其他人,紛紛約定在當天起義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將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但此事無任何史料記載,僅止於傳說故事。


  另有一說中秋節起源,應在隋末唐初


  隋煬帝大業13年(617),唐軍因要一舉殲滅隋軍,而決定於晚上偷襲,但因當年連夜下著大雨,唐軍久久未能出擊


  唐營謀士裴寂因研究曆法而發現農曆8月15日夜晚並不會下雨,並決定選擇該時點出擊,為避免被敵軍發現,裴寂把出擊的字條藏於月餅之中,以提示其軍隊出擊隋軍,但皆是無稽可考。

賞月、賞桂、食餅桂


  中秋節的習俗不外乎就是有「賞月」、「賞桂花」、「吃月餅」等:


  賞月是中秋節的傳統活動之一,《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每年逢時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


  至唐宋時期,賞月之風更盛,關於中秋的詩詞也層出不窮,如辛棄疾的《木蘭花慢 中秋》、蘇軾的《水調歌頭》等。


  北宋《東京夢華錄》更有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賞月之餘,華人亦會賞桂花,食用桂花製造的各種食物,以糕點、糖果最為常見,偶有桂花酒陪襯。


  至於「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同時,月餅也是朋友間於中秋時用來聯絡感情的禮物


  民國43年(1954)1月27日,遷臺後的中華民國政府於自由地區(臺灣地區/臺澎金馬/臺閩地區)發布《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


  該法第4條第4款便明文規定:「下列民俗節日,除春節放假三日外,其餘均放假一日……四、中秋節。


  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中秋節由古至今,一輪皎潔滿月的夜晚經歷千載,隨著時代的演變,月節慶祝的方式愈加繽紛多彩、浪漫詩意


YOYOTV:【中秋節】認識台灣_阿嬤的魔鏡 第31集


118 views0 comments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