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萬里長城:明朝的長城

Updated: Dec 31, 2023


非常歷史館:明朝為什麼要修長城?

河北慕田峪的長城雪景


蒙古騎兵是明朝北方的大患


  秦漢以後,各個朝代仍然陸續修築長城。


  到了明朝,是大規模修築長城的最後時代。明太祖朱元璋,雖然推翻了蒙古人所建立的元朝,但是蒙古人仍然是明朝的最大外患,為了防患蒙古人的進攻,明朝不得不好好修築長城


  明朝的長城,在270多年中,共有18次的大規模修築工程,尤其是在名將戚繼光的精密設計下,做了更多的改進,使長城的防禦功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明朝長城鴨綠江(位於我方遷臺前的安東一帶,如今屬中共吉林西南),西祁連山下的嘉峪關(位於甘肅嘉峪關市向西5公里處),全長共有6,300多公里


  今天展現在我們眼前的萬里長城,就是明朝人修築完成的長城。

推翻蒙古帝國的朱元璋


守衛長城的官兵所用令牌


※《民國志》補充:


  簡老師於文中提到:「共有18次的大規模修築工程。」「全長共有6,300多公里。」論述上或有爭議及誤差。這段畢竟是民國78年時候(1989)的資料,至民國97年(2008)大陸學者10月至12月的研究報告顯示:「全長8851.8公里。」此外,現今對修築次數的說法也有些變動:從太祖至神宗的200餘年,經過20次大規模的修建。


  記載較為具體的修築過程如下:


1. 明太祖洪武14年(1381),修建老龍頭長城、小河口長城


2. 明英宗正統7年(1442)起,陸續修建遼東鎮的遼河西、遼河套一帶的長城。


3. 明憲宗成化3年(1467),遼陽副總兵韓斌負責修建長城。成化10年(1474)徐廷璋、範瑾督造寧夏河東長城,《邊政考》卷三記載:「自黃沙咀起、至花馬池止,長三百八十七里。」夯土長城是長城的主要部份,夯土牆是以木板作模,內填粘土或灰石,層層用杵夯實修築成的,每一公尺造價約為一兩銀子。成化15年(1479),築甘肅寧縣沿河邊牆


4.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朝廷又築三十里長城


5. 明世宗嘉靖10年(1531),陝西三邊總制尚書王瓊於內復築邊牆一道。李成梁修建遼鎮長城(遼寧河北交界的九門口長城)。嘉靖20年(1541)又修「嘉峪關牆一道,南至討來河十五里,北至石關兒十五里,共三十里。」嘉靖23年(1544),巡撫曾銑在二邊以南建造長城。嘉靖30年(1551)於北平北部、東部大修長城,約4年內(至嘉靖34年,1555)完工


6. 明穆宗隆慶2年(1568),戚繼光首創在薊鎮建立包磚長城,加厚城牆,又建空心敵臺,能存放兵器火藥,16年內(至明神宗萬曆12年,1584)一共建空心敵臺1,017座

用堅固的花崗岩建成的八達嶺長城


◎參考書目● 簡松村(1989)。《華一兒童知識寶庫:歷史篇》。臺北:華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