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萬里長城:「雁門關」名字的由來

Updated: Dec 31, 2023


鏡週刊:【山西尋奇】雁門關


宋朝楊家名將守禦遼兵的雁門關,形勢雄奇壯盛


  長城在山西西北有一個很重要的關口,叫做「雁門關」。


  傳說每年春天和秋天的時候,都會有大雁成群結隊的從關上飛過,其中有一對大雁經過城關時,都會對著雁門關不停的啼叫,當地的人都知道:那是齊鴻和他的妻子林雁回來了


  原來當時齊鴻為了修雁門關,慘死在工地,變成一隻大雁,他的妻子林雁也變成大雁,一齊飛向殘酷的工頭,把他的眼睛啄下來,然後沖上雲霄不見了


  從此,這個關口就叫做雁門關了。這個故事與孟姜女的故事幾乎如出一轍,想必也是苛役下老百姓心中的吶喊聲吧?


※《民國志》補充:


  雁門關又名「西陘關」,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的重要關隘,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又與函谷關、仙霞關、劍門關並稱「中國四大古關口」。


  雁門山因兩山東西對峙,其形如門,飛雁出於其間而得名。雁門關高踞雁門山上,《輿圖志》稱其「天下九塞,雁門為首。」其扼守著山西南北交通的要衝,東連紫荊關、倒馬關,西接寧武關、偏關,切斷了塞北高原通向華北的一條重要通道,也是內長城的重要關隘


  雁門關由關城、瓮城、圍城三部分組成。城牆高10公尺,周長約1公里。牆體以石座為底,內填夯土,外包磚身,牆垣上築有垛口。關城的東、西、北三面開闢城門。門洞用磚石疊砌,青石板鋪路,門額上均鑲嵌了石匾


  東門門匾鐫刻著「天險」二字,門上建「雁門樓」,為重檐歇山頂建築,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四周設迴廊。西門門匾上刻「地利」二字,其門樓為楊六郎祠。北門其實是瓮城的城門,門額書刻「雁門關」三字,兩側鑲嵌對聯「三邊衝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目前東西門樓都已被毀,北門也坍塌成了一處豁口


  雁門關的圍城隨山勢而建,周長5公里多。城牆的南端分別與關城的東西兩翼相連,向北則沿著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圍,合圍處建有城門。圍城以外還築有3道大石牆和25道小石牆,起到屏障的作用。


  東周戰國末年,趙武靈王修築長城,設置雁門郡,命李牧常駐以防匈奴的入侵。至南北朝時,西陘關為「北庭三關」之一。唐代設立了關城,防止突厥南下。元代時,雁門關逐漸廢棄,關城被毀。明太祖洪武7年(1374),吉安侯陸享修復了古西陘關,又在關址以東5公里處新築了關城。此後,明神宗萬曆15年(1587)、清穆宗同治6年(1867)都對關城和附近的長城段進行過較大修整


  雁門關兩側群峰挺拔,山勢陡峭,中間夾一小路盤旋曲折,穿城而過。關城正北的山崗上有明清駐軍的營房舊址,東南有練兵的校場。西門外有關帝廟、東門外有靖邊祠,祭祀戰國名將李牧,現僅存石台、石獅子、石旗杆和數通明清碑刻


  關城以西的舊關城俗稱為「鐵裏門」。兩關之間用石砌長城相連,並建造敵樓、烽火台等,形成一組完整的防禦體系


  舊關城附近還有一段明代建造的白草口長城,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長城段之一,該段長城全長5,033公尺,牆高6至8公尺,底寬5公尺,頂寬3公尺。每隔120公尺,便建烽火台和敵樓各一座,在險要地段,還設置了堡寨、壕溝、暗門等。它的東西兩端向北延伸後,最終與外長城相連。


  在關城周圍和山下還有關署、東城兵盤、西城兵盤、點將台、六郎城、新廣武城、舊廣武城等60多處明代遺址、遺蹟,也都是雁門關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中國歷史上,雁門關一直是中原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南下的前線要塞,許多名將在此建立了不朽功業:戰國時代,趙國李牧曾誘敵深入,大破匈奴十萬餘騎。漢朝霍去病、衛青及李廣先後由雁門關出兵,北討匈奴。隋煬帝被困雁門關時,李世民獻策用疑兵之計退去突厥軍。唐末,沙陀(西突厥的一支)貴族李克用攻克雁門關,奠定了後唐的基業,一度復興唐室。宋朝時,楊業和楊延昭父子都曾鎮守此關,與遼軍展開多次鏖戰


◎參考書目● 簡松村(1989)。《華一兒童知識寶庫:歷史篇》。臺北:華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