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小魚兒

西藏簡介

Updated: Apr 13, 2023


  西藏,屬西部地區,簡稱「」,首府為拉薩(藏語:ལྷ་ས་)。按照目前考古學上證據,距今14,000年和8,000年之間的「中石器時代」,就已有人類始於西藏居住,為藏族之發源地


  西藏於唐朝時為「吐蕃王朝」,而其雖更早之前就有和中原的關係,但在唐開始與官方交流而並無從屬關係;一度是與阿拉伯帝國、大唐並稱的「亞洲三大帝國」。


  後來吐蕃解體,13世紀被蒙古人所征服;之後在元世祖至元8年(1271)蒙古大汗忽必烈後定國號為「大元」,烏思藏(今西藏中部、西部,及其迤西地區)、朵甘等地正式成為元朝的一部分,元朝屬宣政院


  西藏至清初時稱「衛藏」,衛即藏語「中央དབུས་གཙང,或音譯「烏思藏」的意思,乃拉薩周邊地區的統稱,也即是所謂的「前藏」,藏是日喀則地區的統稱,即「後藏」。


  清世祖順治9年(1652),藏傳佛教格魯派五世達賴喇嘛應召到北京覲見大清皇帝,次年受到清朝正式冊封,而後五世班禪又受到清聖祖康熙皇帝的冊封


  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等封號,和他們在西藏的政治宗教地位由此被正式確立,此後歷世達賴和班禪須經中央政府冊封遂成定制


  清世宗雍正5年(1727),雍正皇帝正式設立「駐藏大臣」處理西藏事務。


  漢語「西藏」一詞,最早出現於清聖祖康熙2年(1663)的《清實錄》裡。在此之前,清人先後用「土伯特」、「烏斯(思)藏」、「圖白忒」、「唐古特」來稱呼西藏,特別是指衛、藏地區


  此後因藏文「衛藏」中「」字與滿文中「西方」(wargi)讀音相近,且衛藏又處在中國西南方向,因此「衛藏」一詞先在滿文中譯為「wargi Dzang」,即「西邊的藏」,再從滿文譯成漢文轉換成「西藏」一詞,於漢人族群中沿用至今

藏族女子服飾


藏族男子服飾


唐朝時的「吐藩王朝」


元朝時在西藏設置「宣政院


清仁宗嘉慶25年(1820)之「西藏」


清德宗光緒34年(1908)之「西藏」


  西藏東連2省,北接新疆,西、南鄰印度。民國元年(1912)12月中旬,第十三世達賴喇嘛回到拉薩,重掌西藏地方政府噶廈,實際掌管西藏、西康大部地區


  我國行政院也設置蒙藏委員會(已於民國106年裁撤,其業務現由文化部、外交部、大陸委員會承接作為直接對口部會。按民國36年(1947)公布的憲法第120條:「西藏自治制度,應予以保障。


  憲法第120條言下之意,相對於蒙古各盟旗地方自治制度仍受中華民國的法律位階限制始能定之(憲法119條)而言,中央政府賦予「西藏自治」有很大的彈性與自由度,甚至接近「國中國」的地步。

民國時的第十三世達賴喇嘛


我方昔日「蒙藏委員會」


我方今日「蒙藏文化中心」


西藏氣候圖


青藏高原地形圖


  然沒過多久,西藏就被中共政權收編,民國44年(1955)西康被中共裁撤,金沙江以西劃西藏(以東歸四川),全地面積約為120萬2,369平方公尺,占大陸面積的12.7%


  西藏的氣候,由於地形、地貌、大氣環流的影響,獨特而且複雜多樣。氣候總體上具有西北嚴寒乾燥,東南溫暖濕潤的特點。


  其氣候類型也因此自東南向西北依次有:熱帶、副熱帶、高原溫帶、高原寒帶,高原寒帶等類型。省會拉薩市,即因年日照數在3,000小時以上,而有「日光城」之稱。


  高原之上,亦為中國與東南亞各大河流的發源地,如怒江等,水力蘊藏量為中國第一。高原因日溫差甚大,故有「一年無四季,一日見四季」之形容。


  西藏為青藏高原的一部份,平均高度在海拔4,000公尺以上,是全球最高最大的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稱。


  距今2億年前,本區原為一片汪洋大海,2,000多萬年前始在古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中大幅崛起,形成今日的高原地貌。


  西藏高原地區遼闊,擁有豐富的能源,尤以太陽能、水力、地熱三者為最。西藏太陽能為全中國最豐富之地區


  在藏東南、喜馬拉雅山南坡高山峽谷地區,由於地勢迭次升高,氣溫逐漸下降,氣候發生從熱帶或副熱帶氣候到溫帶、寒溫帶和寒帶氣候的垂直變化


  該地冬季西風、夏季西南季風的交替下,乾季、雨季分別非常明顯,一般每年10月至翌年4月為乾季;5月至9月為雨季,雨量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90%左右。


  西藏各地降水量也嚴重不均,年降水量自東南低地的5,000毫米,逐漸向西北遞減到50毫米

青藏高原地形氣候圖


省會「拉薩」之布拉達宮


羌塘:藏北高原


納木錯湖之風光


色林錯湖之風光


扎日南木錯湖之風光


  藏南、藏北氣候差異很大:


  藏南谷地受印度洋暖濕氣流的影響,溫和多雨,年平均氣溫8℃,最低月均氣溫-16℃,最高月均氣溫16℃以上。


  藏北高原為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0℃以下,冰凍期長達半年,最高的7月不超過10℃,6至8月較溫暖,雨季多夜雨,冬春多大風


  西藏是中國大陸湖泊最多的地區,湖泊總面積約2.38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湖泊總面積的30%


  該地1,500多個大小不一、景致各異的湖泊,錯落鑲嵌於群山莽原之間:其中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有納木錯、色林錯、扎日南木錯;超過1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47個


  西藏湖泊類型多樣,幾乎包含了大陸湖泊的所有特徵


  區屬湖泊中,淡水湖少,鹹水湖多,初步查明各類鹽湖約有251個,總面積約8,000平方公里,鹽湖的周圍多有豐饒的牧場,也是多種珍貴野生動物經常成群結隊出沒之地。


  西藏最為著名的湖泊有納木錯、羊卓雍錯、瑪旁雍錯、班公湖、巴松錯、森里錯等。

羊卓雍錯湖之風光


瑪旁雍錯湖之風光


班公錯湖之風光


巴松錯湖之風光


森里錯之風光


中共政權下的西藏


  民國40年(1951)西藏正式遭中共政權佔據(共匪與西藏政府正式簽訂《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


  西藏淪陷之際,亦有部份藏族同胞(但不一定是西藏出身,亦有其他省份的藏族)跟隨中央政府遷臺,亦有些後裔


  例如中國國民黨的政客覺安慈仁,正是藏族出身(籍貫西康省巴安縣三岩宗),亦曾擔任過蒙藏委員會的委員。還有知名YouTuber部落客北一女神」蔡瑞雪,母親是烏茲別克族和藏族的混血兒。


  民國79年(1990),據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對臺閩地區(自由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臺閩地區籍貫為西藏地方的人數為215人。至民國105年(2016)底,據文化部統計,在臺藏族有516人

國民黨的覺安慈仁,為籍貫西康的藏族人


女神蔡瑞雪,有烏茲別克族、藏族的血統


  如今西藏被中共政權改制為「西藏自治區」,但並無自治之實,更無民國憲法賦予「完全自治」的保障,當地人民與中共之間不時發生矛盾與衝突


  例如民國48年(1959)、民國97年(2008)就引爆「西藏起義運動」,而中共當局對其激烈鎮壓,亦引得國際譁然

民國48年「西藏起義」,向共軍投降的藏族武裝人員


民國97年,在中共駐美國舊金山總領事館外的藏人抗議


  此外,有不服中共的藏人於印度北部成立「藏人行政中央」(藏語:བཙན་བྱོལ་བོད་གཞུང་།;拼音:btsan byol bod gzhung),自民國48年存續至今。


  藏人行政中央駐紮於喜馬偕爾邦坎格拉縣的達蘭薩拉(dharamśālā,意為「法處」、「法所」),並自稱為「西藏、藏族代表的合法政府」,與中共政權對抗

藏人行政中央之旗幟


藏人行政中央之國徽


藏人行政中央在印度的所在地

234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