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四川簡介(含重慶)

Updated: Jun 22, 2022


  四川,位於華中地區,簡稱「」,省會為成都


  據考古發現,200多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四川便開始有了人類活動。距今約10,000年前,該地逐漸進入「新石器時代」。


  四川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分布廣泛,目前已發現200多處,如綿陽邊堆山遺址、 岷江上游遺址、大渡河和青衣江遺址、西昌禮州遺址、成都金沙遺址、廣漢三星堆遺址文化第一期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廣漢三星堆遺址;至約西元前4,500至前4,000年間的新石器晚期階段,以成都平原為中心的川西地區文化迅速發展,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寶墩文化」。

金沙遺址

三星堆博物館所展遺址

寶墩文化之遺址

先秦之巴、蜀

  距今約4,000年前後,四川進入「青銅時代」,關於「古蜀國」的上古傳說大多描述的是這一時期的歷史。


  關於古蜀國先王的世系、活動,較著名的有「大禹導江」、「杜宇化鵑」、「長苰化碧」等故事。

  儘管無古蜀國文字,但三星堆、金沙、十二橋等遺址的考古發掘和口頭傳說證明,最遲到商代,四川成都平原已經進入「奴隸社會」,還出現以三星堆文明、金沙文明為代表的高度發達的「古蜀文明」。


  秦王朝統治四川後,巴蜀文化與中原文化互相交融,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在中國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而先秦時四川曾分屬巴國、蜀國,故別稱「巴蜀」。而現今巴蜀則主要是指重慶市、四川省

秦朝之巴、蜀

「楚漢相爭」之巴、蜀

三國之蜀漢王朝

重慶之白帝城,漢昭烈帝劉備喪生之地

  四川歷史悠久、風光秀麗、物產豐富,有「天府之國」的美譽。


  漢朝劉邦曾以此為根據地與「西楚霸王」項羽相爭。漢末三國,漢室宗親劉備亦以巴蜀之地(益州)崛起,成就一時帝業,而劉備亦病逝於重慶的白帝城


  唐初,該地設「劍南西川節度使」、「劍南東川節度使」,簡稱「西川」、「東川」,「」乃「平川廣野」之意。


  四川北宋時,宋太祖開寶3年(970)置「西川路」,開寶4年(971)分置「峽西路」,宋太宗太平興國6年(981)合併為「川峽路」。


  宋真宗咸平4年(1001),分川峽路為「成都府路」、「利州路」、「梓州路」、「夔州路」,簡稱「川峽四路」,總稱「四川路」,「四川」之名由此產生。


  四川作為地區名稱正式確定,始於南宋初設置的四川都轉運使四川宣撫使四川安撫史等官職。


  元朝置「四川等處行中書省」,明朝改「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清朝為「四川省」,沿用至今。


  此外,民國30年至34年(1941-1945)抗戰期間的重慶市(簡稱「」)為當時中央政府(國民政府)陪都

唐朝之「劍南道」

宋朝之「川峽四路」

元朝之「四川行省」

明朝之「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清德宗光緒34年(1908)之「四川」

抗戰期間,重慶之國民政府大樓

抗戰期間,遭轟炸的重慶

我方陪都「重慶」之古城門

  四川東合2省,南接2省,北鄰3省,西界西康。民國36年(1947),全省土地面積約30萬3,318平方公里


  四川現遭中共政權佔據。民國44年(1955),中共政權裁撤西康金沙江以東劃四川(以西歸西藏),大增48萬5,000平方公里,占大陸面積的5.08%


  四川處於副熱帶,由於地形和不同季風環流的交替影響,氣候複雜多樣


  大致來說,東部的四川盆地屬熱帶季風氣候;而西部的高原地區受地形影響,以垂直氣候帶為主,該地區從南部到北部,氣候類型由熱帶逐漸過渡至寒帶

四川氣候圖

四川地形圖

四川盆地之風光

成都平原之風光

川中丘陵之風光

阿壩縣的川中高原


  川東的四川盆地年平均氣溫14至19℃,比大陸同緯度的其它地區(如長江中下游地區)高1℃左右


  當地最冷1月平均氣溫3至8℃,最熱7月平均氣溫25~29℃,春、秋季氣溫則接近年平均氣溫。該地區四季分明,無霜期為280至300天


  川東的四川盆地大部年降水量900至1,200毫米,周邊山地多於盆地腹地,而盆西緣山地是全省降雨量最大的地區,達1,300至,1800毫米,故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曾提出「蜀犬吠日」的說法。


  從季節上說,四川冬季降水最少,僅占全年總雨量的3至5%,夏季降水最多,占全年總雨量的80%,冬乾夏雨,雨熱同期


  川西高原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小於8℃,其中1月平均氣溫-5℃左右,7月平均氣溫也僅10至15℃,全年無夏,冬季漫長


  西南山地年平均氣溫因地形而異,一般谷地為15至20℃,山地為5至15℃


  川西高原大部分地區降雨稀少,年降水量為600至700毫米,其中金沙江河谷小於400毫米,是全省最乾旱的地區。


  川西高原乾雨季分明,6至9月為雨季,降雨占全年總雨量的70~90%;11至4月為乾季。川西南山地降水地區差異大,乾濕季節分明


  四川還有一座出名的峨嵋山,地勢陡峭,風景秀麗,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譽。景區面積154平方公里,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公尺


  峨嵋山上氣候多樣化,植被豐富,共有3,000多種植物,其中有世上稀有的樹種。山路沿途有較多猴群,常結隊向遊人討食,成為峨眉一大特色

川西之橫斷山脈

橫斷山脈峽谷中的綠洲:鄉城縣

峨嵋山之萬佛頂風光

峨嵋山的「秀甲天下」

  四川除北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內小部屬黃河流域外,其餘均屬長江流域,乃除青海外另一個長江、黃河都流經的省份


  長江也是流經四川的最大河流,上游稱「金沙江」(西康之地),金沙江流至宜賓後稱長江


  四川境內主要支流有雅礱江(原西康之地)、岷江(包括大渡河、青衣江)、沱江、嘉陵江(包括涪江、渠江)、赤水河等。四川是中國大陸水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四川擁有礦產資源132種,占全國資源種數的70%,其中天然氣、硫鐵礦、芒硝、螢石、鈣、釩、鈦儲量居全國第一。

  該地在資源開發基礎上的天然氣化工、天然氣能源、釩鈦金屬加工等產業具有優勢。各類石材、礦泉水儲量和產量也比較大


  四川也是長江上游最大的水源涵養區,是中國大陸三大林區、五大牧區之一,動植物資源豐富


  其中天然藥材4,300多種,藥用植物種類占全國的75%,乃藥材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中藥上有「無川不成方」之說。


  川可利用植物資源1萬多種,脊椎動物1,100餘種,珍稀動物種類數量居全國第二位,85%以上的大熊貓分布在境內。

四川江湖地形圖

省會「成都」之沱江

嘉陵江的合川段風景

瀘州市合江縣之赤水河

四川礦業分布圖

四川出名的「大熊貓」


  四川文化瑰麗,有自古文人多入蜀」的美稱,古往今來,在四川休養生息、揮灑詩文的傑出文人彬彬輩出,四川名人的歷史長廊,在近代之前幾乎全都由文人當道。


  明代何宇度在《益部談資》中道:「蜀之文人才士,每出,皆表儀一代,領袖百家」。


  例如司馬相如是四川文化史上首位出名文人,漢武帝讀其《子虛賦》後驚嘆:「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哉。」而他與才女卓文君的愛情故事也廣為傳頌。


  由於四川盆地之地理因素、農業社會的富裕,存在一些「小農思想」,而美麗富饒的巴山蜀水也孕育了夏大禹、漢司馬相如、唐李白、宋三蘇(蘇轍、蘇洵、蘇軾古代文化名人


  還有清末民初的時候,四川也出現如巴金(已於民國94年在大陸上海逝世)張大千老師(已於民國72年在臺灣臺北逝世)等傑出的文化大家,也留下了眾多名勝古蹟,故四川地方文化突出

漢朝文人司馬相如之妻:卓文君

唐朝詩人:「詩仙」李白

宋朝三蘇之「老蘇」:蘇洵

宋朝三蘇之「大蘇」:蘇軾

宋朝三蘇之「小蘇」:蘇轍

清末民初的四川文士:巴金

我國書畫大師:張大千

張大千書法手稿

  由於宋代經濟文化高度繁榮,四川出現了全世界最早的紙幣「交子」。


  而巴蜀科技在歷史上也很發達,有都江堰水利工程、種植技術、鹽井技術、青銅冶煉技術、天文學、數學、醫學等技術成就。


  其他領域而言,川劇、川茶、川酒、川菜、川藥、蜀繡、蜀錦、川派盆景等,無不具有強烈且卓越的地方特色,而聞名天下。

全世界最早鈔票:宋朝「交子」

岷江之「都江堰」

川劇

川菜佳餚略覽

蜀繡範例

蜀錦範例

川派盆景

中共政權下之四川

本屬四川的重慶行政區

  四川於民國38年(1949)12月27日淪陷之際(最後中東部的省會成都遭共軍攻佔),該省已有部份人民跟隨中央政府遷臺,亦孕育出不少四川後代


  例如政論媒體人馬西屏先生、資深演員張世先生,籍貫均為四川成都;以「城市少女」出道的況明潔小姐籍貫為四川涪陵;火辣女演員丁國琳小姐為籍貫四川敘永的傣族後裔


  還有亞洲女天團S.H.E.的Selina任家萱小姐、其妹任容萱小姐、其父「任爸」任明廷先生,籍貫為四川達縣


  曾參與六四事件「天安門運動」的民歌作曲家,現為《易經》研究者的侯德健先生,其籍貫為四川巫山


  臺灣YouTuber團體「反骨男孩」的成員之一余孫生先生,其父余千先生(於民國89年逝世)為四川梁山縣(今為中共轄下重慶市梁山區)出身的國軍。


  民國79年(1990),據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對臺閩地區(自由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籍貫為四川省的人數為12萬0,830人,佔「非臺灣省籍」269萬5,080人口當中的4.5%。籍貫為重慶市則有4,258人,為非本省籍的0.2%

媒體人馬西屏,籍貫四川成都

臺灣影帝張世,籍貫四川成都

「小玲姊」況明潔,籍貫四川涪陵

美魔女丁國琳,籍貫四川敘永

任家三父女,籍貫四川達縣

音樂家侯德健,籍貫四川巫山

「反骨男孩」孫生,為四川軍人後裔(圖源:孫生- Soon)

196 views0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