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萬里長城:長城的功能

Writer: 小魚兒小魚兒

Updated: Dec 31, 2023


國家地理頻道:古老的萬里長城究竟隱藏著什麼秘密?


塞北之遊牧民族


  中國的北方,自古以來,就有遊牧民族活動的大草原,歷史上有名的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都曾在這片大地上活躍過


  這些遊牧民族,平常和中國的漢民族,保持和平相處,但是當他們對中原的富庶生活,起了貪念,或是當地發生了饑荒,他們就會靠著快速的騎兵部隊,侵略中國。由於他們飄忽不定、來去快速,使中國軍隊很難抓到他們,因此長城就成了最好的防禦工事


  長城上有駐軍,有烽火台,守軍如果看到敵人入侵了,就利用煙火做信號,把敵人入侵的消息傳到駐軍部隊,甚至可以傳到京師首都。如此部隊就可以戒備起來,準備打擊入侵的敵人。


寧夏銀川的河套平原


※《民國志》補充:

  有關我國遷臺前行政區劃的「塞北」一詞,塞即「邊塞」、「要塞」,在此所指相當於今日的明長城。而以此為界,以北部分已出邊塞,故名塞北。偶爾會與「塞外」一同使用。


  清朝時的塞北大約是漠南蒙古(相當於我方遷臺前的寧夏北部、綏遠察哈爾熱河,也就是今日中共下的內蒙古自治區)、漠北蒙古、科布多、唐努烏梁海(相當於我方遷臺前的蒙古地方,即外蒙古,今日漠北蒙古、科布多歸蒙古國,唐努烏梁海則多歸俄羅斯圖瓦共和國)、阿拉善盟(我方原歸寧夏北部,現今被中共歸入內蒙古自治區)等以蒙古人居住為主的地理區域


  中華民國成立以後至今,大致承繼用來做為地理劃分的區域。我方政府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蒙古國)政權期間,塞北用以代指其他寧、綏、察、熱等四省。


  我方中央政府遷臺後,塞北的區劃方式與概念仍在地理教科書上繼續使用,直至民國79年(1990)代教改開始及教科書開放後,為順應現實劃分,臺灣學校教科書今已棄用,但地理位置劃分和大陸不同。如今「塞北」名詞相對罕用


  即使如此,在學術自由下,「塞北」也並非禁語不得使用,本站基於尊重《中華民國憲法》(領土仍及於大陸地區)及遷臺前我方區劃,仍會使用「塞北」一詞,同時符合現實考量,會多做註解(就如補充的第二段那樣),並凸顯當年在中華民國治下的中共違憲擅自更動行政區劃的作為


◎參考書目

● 簡松村(1989)。《華一兒童知識寶庫:歷史篇》。臺北:華一。

Comments


©2019 by 中華民國志 R.O.C. HISTORY.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