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
初稱《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是西漢漢武帝時期的任職太史令(古代官職,負責記錄國史)的司馬遷編寫的紀傳體史書。
該書記載自傳說中的黃帝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共2,500年的中國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全書包括本紀12卷、世家30卷、列傳70卷、表10卷、書8卷,共130卷,52萬6500餘字。
◎越王勾踐世家:
整段越國歷史包括西元前2032年的夏朝時受封,至周元王3年(前473)吞滅吳國,於戰國時代稱霸一時,後政權衰落,並且臣服於楚國,再到秦王政25年(前222)被秦國所滅的結局。
依大陸百度百科所述,越國尚未於周赧王9年(前306)分崩離析之前,共經48位國君(篡位的夫概不計),歷時1,922年。
◎史記作者:
司馬遷(前145 - 約前86),字子長,龍門(今山西河津)人,是漢朝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其父司馬談是太史令,所以司馬遷在十歲時已能誦讀古文《尚書》、《左傳》、《國語》等書。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等大儒,並暢遊各地,採集傳聞。後繼承父業,接任太使令一職,還潛心修史,開始了《史記》的寫作,開創紀傳體史學,稱「太史公」。
◎前越候時期(前2032 - 前1046):
夏朝天子少康恐怕禹跡宗廟祭祀斷絕,把其庶子封到越地(今浙江會稽),守護祖墳,號稱「無餘」。無餘便成為越國的開國君主,建都秦餘望南(今浙江紹興花街)。
依百度所示,其受封為侯爵(二等爵位)。此後丕誠、宗元、紹聖、毅正、子誠、婁玉、俶(ㄔㄨˋ)、枋、菪(ㄉㄤˋ)、潛、戶、厲、皓、僮、渾淳、仲庚、太辛、咸享、寀、浤、天表,俱為越侯。
以上國君在位期間的年代均不詳,不過到第八代的俶已進入商朝時代(約西元前1600年),並遷都埤中(今諸暨店口),傳到第二十代的寀又遷都大部(今浙江諸暨楓橋)。到第二十二代的天表,進入周朝時代(約西元前1046年,西周),亦為該時期最後一位侯爵。
◎越子時期(前1046 - 前621):
越國到了第二十三代的國君訶,不知何故,被周天子降級為子爵(四等爵位),此後的加祐、子升、綱、汝稷、洽(ㄑㄧㄚˋ)、汜、少連、騮、逸、鯉、必高為止,俱為越子。
以上國君在位期間的年代均不詳,不過到第三十代的少連,進入東周的春秋時代(約西元前771年),並遷都山南(今浙江東陽六石)。第三十四代的必高,為該時期最後一位子爵。
◎後越候時期(前621 - 前538):
越國到了第三十五代的無壬,不知何故,被周天子又升為候爵,此後的無瞫(ㄕㄣˇ)、夫譚,皆為越候。
無壬在位30年(前621 - 前591);無曋在位26年(前591 - 前565);夫譚在位27年(前565 - 前538)。
◎越王時期(前538 - 前306):
越國到了第三十八代的允常,遷都勾嵊(諸暨牌頭),並開始稱王,此後的句踐、鼫(ㄕˊ)與(又名「鹿郢(ㄧㄥˇ)」)、不壽、翁(又名「朱勾」)、 翳、諸咎、錯枝(《莊子》稱「王子搜」)、無餘、無顓(ㄓㄨㄢ ) 、無彊,皆為越王。
而允常、句踐、鼫與、不壽、翁、 翳、無彊等越王即位及逝世的年代或在位期間,均於標註於以下【本文】當中藍色括弧內。
●越王安內時期(前375 - 前343):
第四十三代的翳至第四十八代的無彊中間另有該段時期,未記於《史記》當中。
翳在位時遷都姑蘇(江蘇蘇州),後於越王翳36年(周烈王元年,前375),被太子諸咎(第四十四代)殺害篡位。
越國進入內亂時期,諸咎在位不到1年就被越國人殺死,其子錯枝(第四十五代)繼任在位2年(前374 - 前373),後逃離王位,其族人無餘(第四十六代)被擁立在位9年(前372 - 前361),並平定內亂。
無餘死後,其子無顓(第四十七代)繼任在位18年(前361 - 前343),又遷回故都會稽。無顓死後,才由其弟無彊接位。
民國105年大陸劇《越王勾踐》的句踐形象(陳寶國)
◎本文:
越王句踐,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注1)之庶子也。封於會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斷髮,披草萊而邑焉。(注2)後二十餘世,至於允常(前538)。允常之時,與吳王闔廬(注3)戰而相怨伐。允常卒(前497,在位41年),子句踐立,是為越王。
元年(前496),吳王闔廬聞允常死,乃興師伐越。越王句踐使死士挑戰,三行,至吳陳,呼而自剄。(注4)吳師觀之,越因襲擊吳師,吳師敗於檇李,射傷吳王闔廬。(注5)闔廬且死,告其子夫差(注6)曰:「必毋忘越。」
三年(前494),句踐聞吳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報越,越欲先吳未發往伐之。范蠡(注7)諫曰:「不可。臣聞兵者凶器也,戰者逆德也,爭者事之末也(注8)。陰謀逆德,好用凶器,試身於所末(注9),上帝禁之,行者不利。」越王曰:「吾已決之矣。」遂興師。吳王聞之,悉發精兵擊越,敗之夫椒(注10)。越王乃以餘兵五千人保棲(注11)於會稽。吳王追而圍之。
越王謂范蠡曰:「以不聽子(注12)故至於此,為之柰何?」蠡對曰:「持滿者與天,定傾者與人,節事者以地。卑辭厚禮以遺之,不許,而身與之市。」(注13)句踐曰:「諾。」乃令大夫種(注14)行成(注15)於吳,膝行頓首(注16)曰:「君王亡臣句踐使陪臣種敢(注17)告下執事(注18):句踐請為臣,妻為妾。」吳王將許之。子胥(注19)言於吳王曰:「天以越賜吳,勿許也。」種還(注20),以報(注21)句踐。句踐欲殺妻子,燔(注22)寶器,觸戰以死。種止句踐曰:「夫(注23)吳太宰嚭(注24)貪,可誘以利,請閒行(注25)言之。」於是句踐以美女寶器令種閒獻吳太宰嚭。嚭受,乃見大夫種於吳王。種頓首言曰:「願大王赦句踐之罪,盡入其寶器。不幸不赦,句踐將盡殺其妻子,燔其寶器,悉五千人觸戰,必有當(注26)也。」嚭因說吳王曰:「越以服為臣,若將赦之,此國之利也。」吳王將許之。子胥進諫曰:「今不滅越,後必悔之。句踐賢君,種、蠡良臣,若反(注27)國,將為亂。」吳王弗(注28)聽,卒(注29)赦越,罷兵而歸。
句踐之困會稽也,喟然(注30)嘆曰:「吾終於此乎?」(注31)種曰:「湯系夏臺,文王囚羑里,晉重耳奔翟,齊小白奔莒,其卒王霸。由是觀之,何遽不為福乎?」(注32)
吳既赦越,越王句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會稽之恥邪?」(注33)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注34),折節下賢人(注35),厚遇賓客,振貧弔死,與百姓同其勞。欲使范蠡治國政,蠡對曰:「兵甲之事,種不如蠡;填撫國家,親附百姓,蠡不如種。」於是舉國政屬大夫種,而使范蠡與大夫柘稽(注36)行成,為質於吳。二歲而吳歸蠡。(注37)
句踐自會稽歸七年,拊循(注38)其士民,欲用以報吳。大夫逢同諫曰:「國新流亡,今乃復殷給,繕飾備利,吳必懼,懼則難必至。且鷙鳥之擊也,必匿其形。今夫吳兵加齊、晉,怨深於楚、越,名高天下,實害周室,德少而功多,必淫自矜。為越計,莫若結齊,親楚,附晉,以厚吳。吳之志廣,必輕戰。是我連其權,三國伐之,越承其弊,可克也。」(注39)句踐曰:「善。」
居(注40)二年,吳王將伐齊。子胥諫曰:「未可。臣聞句踐食不重味,與百姓同苦樂。此人不死,必為國患。吳有越,腹心之疾,齊與吳,疥癬(注41)也。願王釋齊先越。」吳王弗聽,遂伐齊,敗之艾陵,虜齊高、國以歸。(注42)讓子胥。(注43)子胥曰:「王毋喜!」王怒,子胥欲自殺,王聞而止之。越大夫種曰:「臣觀吳王政驕矣,請試嘗之貸粟,以卜其事。」(注44)請貸,吳王欲與,子胥諫勿與,王遂與之,越乃私喜。子胥言曰:「王不聽諫,後三年吳其墟(注45)乎!」太宰嚭聞之,乃數與子胥爭越議(注46),因讒(注47)子胥曰:「伍員貌忠而實忍人,其父兄不顧,安能顧王?王前欲伐齊,員彊諫,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王不備伍員,員必為亂。」(注48)與逢同共謀,讒之王。王始不從,乃使子胥於齊,聞其託子於鮑氏,王乃大怒,曰:「伍員果欺寡人!」役反,使人賜子胥屬鏤劍以自殺。(注49)子胥大笑曰:「我令而父霸,我又立若(注50),若初欲分吳國半予我,我不受,已,今若反以讒誅我。嗟乎(注51),嗟乎,一人固(注52)不能獨立!」報使者曰:「必取吾眼置吳東門,以觀越兵入也!」於是吳任嚭政。
居三年,句踐召范蠡曰:「吳已殺子胥,導諛者眾,可乎?」(注53)對曰:「未可。」
至明年(越王句踐十五年,前482)春,吳王北會諸侯於黃池(注54),吳國精兵從王,惟獨老弱與太子留守。句踐復問范蠡,蠡曰「可矣」。乃發習流(注55)二千人,教士(注56)四萬人,君子六千人,諸御(注57)千人,伐吳。吳師敗,遂殺吳太子。吳告急於王,王方會諸侯於黃池,懼天下聞之,乃祕之。吳王已盟黃池,乃使人厚禮以請成越。越自度亦未能滅吳,乃與吳平。
其後四年,越復伐吳。吳士民罷弊(注58),輕銳(注59)盡死於齊、晉。而越大破吳,因而留圍之三年(越王句踐廿四年,前473),吳師敗,越遂復棲吳王於姑蘇之山。吳王使公孫雄(注60)肉袒(注61)膝行而前,請成越王曰:「孤臣夫差敢布腹心,異日(注62)嘗得罪於會稽,夫差不敢逆命,得與君王成以歸。今君王舉玉趾(注63)而誅孤臣,孤臣惟命是聽,意者亦欲如會稽之赦孤臣之罪乎?」句踐不忍,欲許之。范蠡曰:「會稽之事,天以越賜吳,吳不取。今天以吳賜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蚤朝晏罷(注64),非為吳邪?謀之二十二年,一旦而棄之,可乎?且夫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注65)『伐柯者其則不遠』(注66),君忘會稽之蚯(注67)?」句踐曰:「吾欲聽子言,吾不忍其使者。」范蠡乃鼓進兵,曰:「王已屬政於執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注68)吳使者泣而去。句踐憐之,乃使人謂吳王曰:「吾置王甬東,君百家。」(注69)吳王謝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殺。乃蔽其面,曰:「吾無面以見子胥也!」越王乃葬吳王而誅太宰嚭。
句踐已平吳,乃以兵北渡淮,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致貢於周。周元王(注70)使人賜句踐胙(注71),命為伯。句踐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與楚,歸(注72)吳所侵宋地於宋,與魯泗(注73)東方百里。當是時,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
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蜚(注74)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注75),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種見書,稱病不朝。人或讒種且作亂,越王乃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遂自殺。
句踐卒(前465,在位31年),子王鼫與立(前464)。王鼫與卒(前459,在位5年),子王不壽立(前458)。王不壽卒(前449,在位9年),子王翁立(前448)。王翁卒(前412,在位36年),子王翳立(前411)。王翳卒(前376,在位35年),子(注76)王之侯(注77)立。王之侯卒,子王無彊立(前342)。
王無彊時,越興師北伐齊,西伐楚,與中國爭彊。當楚威王(注78)之時,越北伐齊,齊威王(注79)使人說越王曰:「越不伐楚,大不王,小不伯。圖越之所為不伐楚者,為不得晉也。韓、魏固不攻楚。韓之攻楚,覆其軍,殺其將,則葉、陽翟危;魏亦覆其軍,殺其將,則陳、上蔡不安。故二晉之事越也,不至於覆軍殺將,馬汗之力不效。所重於得晉者何也?」(注80)越王曰:「所求於晉者,不至頓刃接兵,而況於攻城圍邑乎?願魏以聚大梁之下,願齊之試兵南陽莒地,以聚常、郯之境,則方城之外不南,淮、泗之閒不東,商、於、析、酈、宗胡之地,夏路以左,不足以備秦,江南、泗上不足以待越矣。則齊、秦、韓、魏得志於楚也,是二晉不戰分地,不耕而穫之。不此之為,而頓刃於河山之閒以為齊秦用,所待者如此其失計,柰何其以此王也!」(注81)齊使者曰:「幸也越之不亡也!吾不貴其用智之如目,見豪毛而不見其睫也。今王知晉之失計,而不自知越之過,是目論也。王所待於晉者,非有馬汗之力也,又非可與合軍連和也,將待之以分楚眾也。今楚眾已分,何待於晉?」(注82)越王曰:「柰何?」曰:「楚三大夫張九軍,北圍曲沃、於中,以至無假之關者三千七百里,景翠之軍北聚魯、齊、南陽,分有大此者乎?且王之所求者,鬬晉楚也;晉楚不鬬,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此時不攻楚,臣以是知越大不王,小不伯。復讎、龐、長沙,楚之粟也;竟澤陵,楚之材也。越窺兵通無假之關,此四邑者不上貢事於郢矣。臣聞之,圖王不王,其敝可以伯。然而不伯者,王道失也。故願大王之轉攻楚也。」(注83)
越王句踐「臥薪嘗膽」成就霸業的傳奇
※注釋:
(1)夏后帝少康:即夏朝第六代天子姒少康,又稱夏后少康。大禹的子孫,越國開國君主無餘的父親。【回本文】
(2)文身斷髮,披草萊而邑焉:少康兒子在會稽守祀,他身上刺有花紋,剪短頭髮,除去草叢,修築了城邑。文身斷髮,截短頭髮,在皮膚上刺畫文飾,古代吳、越一帶野蠻的風俗。披,剖開、揭露。草萊,荒地的雜草。邑,建造、修建城市。焉,語助詞,表示肯定,相當於「也」、「矣」。【回本文】
(3)闔廬:即吳王姬光,號闔閭。春秋時吳國第24代君主,西元前514年至前496年在位,被《荀子·王霸》列為春秋五霸之一。【回本文】
(4)越王句踐使死士挑戰,三行,至吳陳,呼而自剄:吳越王勾踐派遣敢死的勇士向吳軍挑戰,勇士們排成三行,沖入吳軍陣地,大呼著:「自刎身亡!」行,行列,直列為「行」,橫排為「列」。陳,軍隊作戰時布置的隊伍行列,同「陣」。【回本文】
(5)吳師觀之,越因襲擊吳師,吳師敗於檇李,射傷吳王闔廬:吳兵見狀為之瞠目,越軍趁機襲擊了吳軍,在檇李大敗吳軍,射傷吳王闔廬。檇李,古地名,約位於今浙江嘉興境內。【回本文】
(6)夫差:即吳王姬夫差。吳國第25代君主,西元前495年至前473年在位。為了洗雪其父闔閭敗給越王勾踐的恥辱,勵精圖治,吳國也迅速增強。【回本文】
(7)范蠡(ㄌㄧˊ ):字少伯,又名鴟夷子皮、陶朱公,早年居楚時,尚未出仕,人稱范伯。以經商致富,廣為世人所知。傳說佐越王勾踐定計滅吳後與西施泛五湖而去,事見《越絕書》《吳越春秋》。【回本文】
(8)爭者事之末也:爭先打的事情是最下等的。【回本文】
(9)試身於所末:親身參與下等事。【回本文】
(10)夫椒:山名,位於今江蘇太湖洞庭山一帶。【回本文】
(11)棲:停留、歇宿的地方。【回本文】
(12)子:你。同「爾」、「汝」。【回本文】
(13)持滿者與天,定傾者與人,節事者以地。卑辭厚禮以遺之,不許,而身與之市:能夠完全保住功業的人,必定效法天道的盈而不溢;能夠平定傾覆的人,一定懂得人道是崇尚謙卑的;能夠節制事理的人,就會遵循地道而因地制宜。現在,您對吳王要謙卑有禮派人給吳王送去優厚的禮物,如果他不答應,您就親自前往事奉他,把自身也抵押給吳國。持,維護、堅守。與(前兩者),接近、親近、跟從、跟隨。以,仰賴、憑藉。卑辭厚禮,謙恭的言辭和豐厚的禮物。遺,音ㄨㄟˋ ,贈送、給予。與(第三者),給予。市,買賣、交易。【回本文】
(14)種:應為文種,又作文仲,一名會,字子禽,楚國郢(今湖北江陵北)人,春秋末期著名的謀略家,後輔佐越國打敗吳王夫差,功高震主,遭越王句踐賜死。【回本文】
(15)行成:求和、議和。【回本文】
(16)頓首:以頭叩地而拜。【回本文】
(17)敢:表示冒昧。【回本文】
(18)下執事:閣下的辦事大臣。下,稱隸屬於人者、地位較低者。執事,執掌事務的人。【回本文】
(18)子胥:即伍子胥,名員(ㄩㄣ、 ),字子胥,以字行。據說出自王族羋姓,後投奔吳國,封於申,因此又叫申胥。伍子胥家族因在楚國被迫害,投奔吳國。受吳王闔閭重用,大破楚國,北鎮齊晉,南服越人,官拜相國公。吳王夫差繼位後,對其「聯齊抗越」戰略不滿,又聽信伯否的讒言,最終於西元前484年賜死伍子胥。【回本文】
(20)還:返回、回來。【回本文】
(21)報:告訴。【回本文】
(22)燔:炙烤、焚燒。【回本文】
(23)夫:文言文中的發語詞,無義,表提示作用。【回本文】
(24)吳太宰嚭:伯嚭(ㄆㄧˇ ),又作伯否,春秋晚期人,出身於楚國貴族,吳王夫差時期太宰,人稱太宰否。太宰,古代官職,負責總管王家事務。【回本文】
(25)閒行:挑有空隙的地方走,即「抄小路」、「走捷徑」的意思。在此指范蠡請示句踐,要暗中前去找伯嚭交涉、通融。閒,音ㄐㄧㄢˋ ,通「間」。【回本文】
(26)當:承受。本文「必有當也」是指吳王夫差若不寬恕句踐,句踐必拼死一戰,到時吳王必付出相當的代價。【回本文】
(27)反:回來。通「返」。【回本文】
(28)弗:不。【回本文】
(29)卒:終於、終究。【回本文】
(30)喟(ㄎㄨㄟˋ )然:嘆息、嘆氣的樣子。【回本文】
(31)吾終於此乎:我將在此了結一生嗎?乎,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的語氣,相當於「嗎」、「呢」。【回本文】
(32)湯系夏臺,文王囚羑里,晉重耳奔翟,齊小白奔莒,其卒王霸。由是觀之,何遽不為福乎:商湯被囚禁懸繫在夏臺,周文王被圍困在羑里,晉國重耳逃到翟,齊國小白逃到莒,他們最後得以稱王稱霸天下。由此來看,我們今日的處境何嘗不可能成為福分呢?遽,遂、就。【回本文】
(33)女忘會稽之恥邪:你忘記會稽的恥辱了嗎?女,同「汝」,你。邪,用於句末,表示疑問或感嘆的語氣,同「耶」。【回本文】
(34)衣不重采:衣著樸素簡單,不加彩飾。重,增加、添加。【回本文】
(35)折節下賢人:委屈自己對賢人彬彬有禮。折節,屈己從人。下,謙抑、謙讓。
(36)柘( ㄓㄜˋ )稽:即諸稽郢,春秋後期越國大臣。【回本文】
(37)二歲而吳歸蠡:兩年後,吳國才讓范蠡回到越國。【回本文】
(38)拊循:慰撫。【回本文】
(39)國新流亡,今乃復殷給,繕飾備利,吳必懼,懼則難必至。且鷙( ㄓˋ )鳥之擊也,必匿其形。今夫吳兵加齊、晉,怨深於楚、越,名高天下,實害周室,德少而功多,必淫自矜。為越計,莫若結齊,親楚,附晉,以厚吳。吳之志廣,必輕戰。是我連其權,三國伐之,越承其弊,可克也:國家剛剛流亡,今天才又殷實富裕,如果我們整頓軍備,吳國一定懼怕,它懼怕,災難必然降臨。再說,兇猛的大鳥襲擊目標時,一定先隱藏起來。現在,吳軍壓在齊、晉國境上,對楚、越有深仇大恨,在天下雖名聲顯赫,實際危害周王室。吳缺乏道德而功勞不少,一定驕橫狂妄。真為越國著想的話,那越國不如結交齊國,親近楚國,歸附晉國,厚待吳國。吳國志向高遠,對待戰爭一定很輕視,這樣我國可以聯絡三國的勢力,讓三國攻打吳國,越國便趁它的疲憊可以攻克它了。繕,整治。鷙鳥,性情凶猛的鳥。【回本文】
(40)居:住。在此指過了某段時間。【回本文】
(41)疥癬:音ㄐㄧㄝˋ ㄒㄧㄢˇ ,疥瘡的別名。比喻禍患微不足道。【回本文】
(42)吳王弗聽,遂伐齊,敗之艾陵,虜齊高、國以歸:吳王夫差不聽伍子胥的勸諫,就攻伐齊國,大敗齊軍於艾陵,擄了齊國高氏、國氏回吳國。艾陵,今山東萊蕪東南。【回本文】
(43)讓子胥:吳王夫差責備伍子胥。讓,譴責。【回本文】
(44)臣觀吳王政驕矣,請試嘗之貸粟,以卜其事:微臣觀察吳王當政太驕橫了,請您允許我試探一下,向他借糧,來揣度一下吳王對越國的態度。嘗,試探、試驗。貸,借。粟,穀實的總稱,借指「糧食」、「米糧」。卜,預料、事先推斷。【回本文】
(45)墟:毀滅。【回本文】
(46)乃數與子胥爭越議:數次與伍子胥爭論對付越國的計策。【回本文】
(47)因讒:藉機說別人壞話,中傷他人。因,憑藉、依據、利用。讒,毀謗、陷害別人。【回本文】
(48)伍員貌忠而實忍人,其父兄不顧,安能顧王?王前欲伐齊,員彊諫,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王不備伍員,員必為亂:伍員表面忠厚,實際很殘忍,他連自己的父兄都不顧惜,又怎麼能顧惜君王呢?君王上次想攻打齊國,伍員強勁地進諫,後來您作戰有功,他反而因此怨恨您。您不防備他,他一定作亂。員,團體中的一分子。忍,狠心、不仁慈。安,如何。已而,過了不久、然後。用是,因此、所以。備,事先安排好,有所預防。【回本文】
(49)役反,使人賜子胥屬鏤劍以自殺:伍子胥出使齊回國後,吳王就派人賜給子胥一把「屬鏤劍」讓他自殺。役,供差遣的人,在此指受命出使齊國的伍子胥。屬鏤劍,古代名劍。【回本文】
(50)若:你、你的。在此指「你」。【回本文】
(51)嗟乎:表示感嘆的發語詞。【回本文】
(52)固:當然、誠然。【回本文】
(53)吳已殺子胥,導諛者眾,可乎:吳王已殺死了胥,導致阿諛奉承的人很多,可以攻打吳了嗎?
(54)黃池:位於河南省封丘縣西南。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吳王夫差率軍於黃池大會諸侯,與晉國爭做盟主,取得霸主之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黃池之會」。【回本文】
(55)習流:嫻習於水戰的水師。【回本文】
(56)教士:受過教練的士兵。【回本文】
(57)諸御:眾多侍從。御,侍從、僕役。【回本文】
(58)罷弊:因人力、物力的消耗太大而感到疲勞困乏。【回本文】
(59)輕銳:輕裝精銳的士卒。【回本文】
(60)公孫雄:春秋後期吳國大臣。《國語》、《呂氏春秋·當染》作「王孫雄」,《吳越春秋》、《越絕書》作「王孫駱」,《說苑·雜言》篇作「公孫雒」。【回本文】
(61)肉袒:原指脫去上衣。常用來表示請罪或投降。【回本文】
(62)異日:往日、以前。【回本文】
(63)玉趾:尊稱他人的腳步。【回本文】
(64)蚤朝晏罷:早朝晚終。【回本文】
(65)且夫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況且上天賜予您,您卻不要,那反而會受到上天的責備。【回本文】
(66)伐柯者其則不遠:語出《中庸》,意即我們用斧頭來砍伐木頭,要作一把新的斧頭柄,如能以舊的斧頭柄做模樣,那新的斧頭柄也就不至於差太遠了。柯,斧柄。【回本文】
(67)蚯:動物名。環節動物門貧毛綱。體圓而細長,環節很多,鑽土成穴,也稱為「地龍」、「土龍」、「曲蟮」、「蛐蟮」、「蜿蟺」。在此借代為「苦難」或「教訓」。
(68)王已屬政於執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君王已經把政務委託給我了,吳國使者趕快離去,否則將要對不起你了。屬,同「囑」,託付。【回本文】
(69)吾置王甬東,君百家:我安置您到甬東!統治一百家。甬東,今浙江舟山市。君,統治。【回本文】
(70)周元王:即姬仁,周朝第27代天子,東周第15位君主。【回本文】
(71)胙:祭祀所用的肉。【回本文】
(72)歸:還給。【回本文】
(73)泗:河川名。源出山東省泗水縣陪尾山,分四源流因而得名。也稱為「泗河」。
(74)蜚:在空中騰行。通「飛」。【回本文】
(75)喙:鳥獸動物等尖長形的嘴。【回本文】
(76)子:後代子孫、子代。【回本文】
(77)王之侯:應泛指「越王安內時期」諸咎、錯枝、無餘、無顓等越國國君。【回本文】
(78)楚威王:即羋商(熊商),戰國時期楚國著名國君,被稱為楚國的中興之主。他在位期間,楚國疆域達到了最大規模,囊括長江中下游、淮河流域。【回本文】
(79)齊威王:即田因齊(媯因齊),田齊君主。【回本文】
(80)越不伐楚,大不王,小不伯。圖越之所為不伐楚者,為不得晉也。韓、魏固不攻楚。韓之攻楚,覆其軍,殺其將,則葉、陽翟危;魏亦覆其軍,殺其將,則陳、上蔡不安。故二晉之事越也,不至於覆軍殺將,馬汗之力不效。所重於得晉者何也:越國不攻打楚國,從大處說不能稱王,從小處說不能稱霸。估計越國不攻楚國的原因,是因為得不到韓、魏兩國的支持。韓、魏本來就不攻打楚國。韓國如攻打楚國,它的軍隊就會覆滅,將領就會被殺,那麼葉、陽翟就危險;魏國如攻打楚國也如此,軍隊覆滅、將領被殺,陳、上蔡都不安定。所以韓、魏事奉越國,就不至於軍隊覆滅、將領被殺,汗馬之勞也就不會顯現。您為什麼重視得到韓、魏的支持呢?
圖,策劃、考慮。葉,應為今河南平頂山市的葉縣。陽翟,為今日河南禹州市。陳,應為陳國故地,約今河南東部、安徽部分。上蔡,今河南駐馬店市上蔡縣。【回本文】
(81)所求於晉者,不至頓刃接兵,而況於攻城圍邑乎?願魏以聚大梁之下,願齊之試兵南陽莒地,以聚常、郯之境,則方城之外不南,淮、泗之閒不東,商、於、析、酈、宗胡之地,夏路以左,不足以備秦,江南、泗上不足以待越矣。則齊、秦、韓、魏得志於楚也,是二晉不戰分地,不耕而穫之。不此之為,而頓刃於河山之閒以為齊秦用,所待者如此其失計,柰何其以此王也:我所要求韓、魏的,並非是與楚軍短兵相接,何況攻城圍邑呢?我希望魏軍聚集在大梁城下,齊軍在南陽、莒練兵,聚結在常、郯邊界,那麼方城以外的楚軍不再南下,淮、泗之間的楚軍不再向東,商、於、析、酈、宗胡等地,即中原通路西部地區的楚軍,不足以防備秦國,江南、泗上的楚軍不足以抵禦越國了。如此一來,齊、秦、韓、魏四國就可以在楚國實現自己的心願,這樣,韓、魏無須作戰就能擴大疆土,無須耕種就能收穫。現在,韓、魏不這樣做,卻在黃河、華山之間互相攻伐,而為齊國和秦國所利用。所期待的韓、魏如此失策,怎能依靠他們稱王呢!【回本文】
(82)幸也越之不亡也!吾不貴其用智之如目,見豪毛而不見其睫也。今王知晉之失計,而不自知越之過,是目論也。王所待於晉者,非有馬汗之力也,又非可與合軍連和也,將待之以分楚眾也。今楚眾已分,何待於晉:越國沒有滅亡太僥倖了!我不看重他們使用智謀,因為那智謀就好像眼睛一樣,雖然能見到毫毛卻見不到自己的睫毛。今天君王知道韓、魏失策了,卻不知道自己的過錯,這就是剛才「眼睛」的比方之論了。君王所期望於韓、魏的,並非是要他們的汗馬功勞,也並非是與韓、魏聯軍聯合,而是分散楚軍的兵力。現在,楚軍兵力已分散了,何必有求於韓、魏呢?【回本文】
(83)楚三大夫張九軍,北圍曲沃、於中,以至無假之關者三千七百里,景翠之軍北聚魯、齊、南陽,分有大此者乎?且王之所求者,鬬晉楚也;晉楚不鬬,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此時不攻楚,臣以是知越大不王,小不伯。復讎、龐、長沙,楚之粟也;竟澤陵,楚之材也。越窺兵通無假之關,此四邑者不上貢事於郢矣。臣聞之,圖王不王,其敝可以伯。然而不伯者,王道失也。故願大王之轉攻楚也:楚國三個大夫已分別率領所有軍隊,向北包圍了曲沃、於中,直到無假關,戰線總長為三千七百里,景翠的軍隊聚結到北部的魯國、齊國、南陽,兵力,還有超過這種規模的嗎?況且君王所要求的是使晉、楚爭相鬥;晉、楚不鬥,越國不出兵,這就只知兩個五卻不知十了。這時候不攻打楚國,我因此判斷越王從大處說不想稱王,從小處說不想稱霸。再說,讎、龐、長沙是楚國盛產糧食的地區,竟澤陵是楚國盛產木材的地區。越國出兵打通無假關,這四個地方將不能再向郢都進獻糧、材了。我聽說過,圖謀稱王卻不能稱王,儘管如此,還可以稱霸。然而不能稱霸的,王道也就徹底喪失了。所以懇望您轉而攻打楚國。【回本文】
(84)釋:放棄、捨去。【回本文】
(85)笔:通「筆」。【回本文】
(86)閩君搖:即騶搖,一說駱搖,是秦漢之際甌越人的一位領袖。他在秦末參加反抗秦朝的起義,後又在楚漢戰爭中幫助劉邦打敗項羽。漢朝建立以後,被冊封為東海王(又稱「東甌王」),正式建立東甌國。【回本文】
(87)東越:閩越國,福建一政權。越王無彊死後,部份越國王族航海入閩,徙居越遷山(今福建福州長樂市)。越人在閩北定居下來後,與當地原住民逐漸融合成閩越人,建立了閩越國。【回本文】
民國106年大陸劇《臥薪嘗膽》的句踐形象(陳道明)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