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小魚兒

蕎麥與蕎麥粉特性:蕎麥的分類及產地

Updated: Jan 16




《德意志、奧地利和瑞士植物誌》 (1885), Fagopyrum esculentum


  蕎麥因在貧瘠土地也容易種植,所以在古時有人稱之為「救荒食物」,見圖6-1,災亂的時候可以補充主要糧食的不足。我國早在唐朝於大陸北方就有種植的記載(注:孫思邈《千金食治》:蕎麥,味酸微寒無毒,食之難消,動大熱風。其葉生食動刺風,令人身癢。黃帝云:作面和豬、羊肉熱食之,不過八九頓,作熱風,令人眉須落,又還生仍稀少。涇 以北多患此疾)台灣則起源於日據時代,由日本人引進於中部地區種植,但長久以來並沒有受到重視,亦無有計劃的栽培和利用,一般只供作飼料或綠肥。反觀日本人,在數百年前已懂得利用蕎麥製作精製的麵條及其他加工食品,將蕎麥視為高經濟價值之作物,從上游的栽培到下游的加工利用都有學者深入研究、規劃及推廣,這些是頗值得我們加以參考的。



  民國七十一年起(注:1982年),農政單位為抒解生產過剩的壓力,於是鼓勵農民將部分稻田轉作具有高經濟價值的雜糧。由於台中農改場、農委會及雜糧基金會的支持,協助二林農會(注:位於彰化)成立蕎麥推廣中心(注:今暱稱「蕎薏小舖」),在幾年之間計劃推行頗彰,除了擴大面積至300公頃之外,並成立脫殼、磨粉加工廠,將保價收購之蕎麥加工成蕎麥粒、蕎麥粉等產品確為農民增加了收益。但是好景不常,往後幾年農民種植的意願逐漸低落,因為下游加工廠及消費者市場並沒有如預期地推廣開來,蕎麥的加工範圍狹窄,消費者不認識蕎麥,使得上游收購的蕎麥消化不掉,造成蕎麥的出路有問題的局面。



二林農會乃我國自由地區的蕎麥之重大推手


  反觀日本最近幾年要消耗掉10萬噸左右的蕎麥,數量相當龐大,其中日本當地生產只占五分之一,其餘必須仰賴進口。


  蕎麥的利用絕大部份是先磨成粉,再供應製麵業加工利用。所以解決蕎麥出路最好方法之一,就是推廣蕎麥麵條加工。在國內,假如喜歡吃麵條的人也能接受蕎麥麵的話,那麼蕎麥的身價的提高以及大量推廣就指日可待了。


111.03.02二林鎮農會 梅汁蕎麥麵


(一)分類


  蕎麥(Buckwheat)在中國古書上有多種名稱,如烏麥、花蕎、華蕎、油蕎等,中國北方栽培之蕎麥味甜,名之甜蕎;而南方栽培之蕎麥味苦,故稱之為苦蕎(注:以上分法多為西南地區的彝族居民分之)。日文則稱為ソバ(注:そば),學名為Fagopyrum esculentum,分類學上為蓼科蕎麥屬,為一年生之草本植物,可大分別為普通種(Common buck wheat)及韃靼種(Tartarian buck-Buckwheat)。


(二)產地與產量


  蕎麥之栽培,自溫帶至寒帶北緯60度之地區皆可生長,性喜冷涼而稍微潤濕的氣候,尤其在山谷山麓有濛霧地帶生長得最好。生長初期以高溫為佳,但開花成熟時則需低溫,否則結實不良。


  蕎麥原產我國東北(注:另在四川雲南貴州等地高寒山區居住的彝族亦將其當作主食之一)及西伯利亞貝加爾湖一帶,我國自古即有栽培,歐洲在中世紀(注:Middle Ages,476─1453年)起自我國傳入,美國則由早期移民自歐洲引進(注:1492─1763年英國殖民地時期)。根據世界糧農組織的統計,現今全世界蕎麥的產量約60萬噸,以蘇聯(注:1991年解體)最多約48萬噸,波蘭3萬2千噸,日本2萬5千噸,中國大陸6萬噸,加拿大2萬噸,美國1萬5千噸,而台灣則不到1千萬噸。(注:以上數據分析時值西元九O年代)


  蕎麥同一品種常因栽培環境不同,而表現不同特性,因此蕎麥品種常冠以地方名稱。台灣的氣候與栽培環境只有南投(注:今憲政名義上的臺灣省省會)、彰化一帶較適合,主要的品種有高砂、宮崎大粒和豐甜一號。日本的主要產地為北海道、鹿兒島、茨城、宮崎、青森、長野等地,主要品種為信農一號、豐田一號、茨城在來、鹿兒在來及Mancan等種。


103.04.08 【彰化大城蕎麥產銷班】苦蕎麥採收現況 / 苦蕎麥到底是什麼呢? (完整版)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蕎麥

唐‧孫思邈《千金食治》

Youtube─livia hsu

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美國小麥協會(2002年9月二版)。《麵條加工技術》。臺北縣(今新北市):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2-15頁,2-16頁,6-1頁。




Comments

Couldn’t Load Comments
It looks like there was a technical problem. Try reconnecting or refreshing the pag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