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國中升高中的歷史教科書上,會看到上面寫著:「雍正一登基禁教,中西文化交流中斷。導致中國失去發展海洋的機會,失去接觸外界的機會,喪失刺激自身進步的動力,導致清末難與西方列強對抗。」
這彷彿把清末的中國被列強欺凌的帳,算在雍正頭上的感覺?但我們可以想想:中國開始被西方列強欺負,應是在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的時候。而雍正幾年登基?1722年。幾年駕崩?1735年。也就是說雍正在位不過13年的時間,而從1735年至1840年大概一百多年的光陰,經歷乾隆、嘉慶、道光等三位皇帝,而「鴉片戰爭」就發生在道光在位20年的時間點。
雍正在他13年任期內禁教,又不積極發展遠洋交流,確實算是他的失策。但中國開始被列強欺負畢竟不是在他任內發生的,而且中間隔了一百多年可好好發展的機會,結果雍正以後的三位皇帝都沒這樣的遠見,到了道光出事的時候,中國一路被打趴在地直到民國以後,而此時雍正已經死了一百多年,清末被西方列強遠遠追過的禍害,真的非得視雍正為罪魁嗎?
於是乎,後來對海禁政策的評論,便有兩種說法:
其一,有人認為:清世宗雍正皇帝的海禁政策,影響中西交流中斷,失去發展海洋的機會,影響社會經濟,喪失刺激自身進步的動力,以致清末的中國難與西方列強對抗。這種說法日後還被寫在臺灣中學的部分歷史教科書上。
其二,亦有人認為:明清以來的海禁為「表禁實不禁」,當時中國民間無論檯面上、私底下都仍延續海洋貿易,官方雖因種種原因禁絕了中外往來,但是人在海上的流動仍持續存在,清廷的洋官到了高宗乾隆一朝都尚在任職,中西技術交流依然不斷,只能說東方並未到達大規模展開的局面。
而後者說法認為:「清末難與西方抗衡」不該歸咎於世宗以後幾位皇帝的海禁政策,而是清朝的規模龐大,本身難以全力推廣新思想、新觀點,僅能緩步推廣,相較於歐洲各小國快速演進的年代就顯不足。
簡而言之:「大國有其優劣,其一劣勢正是面對快速變革時,就是沒有小國來的迅速、方便,並非大國不思進取,而是一時難改,光內部利益的分配問題處理都來不及了,如何在海洋發展、思想進步能夠求快?」
有關「明清海禁」的爭議,以及「清末中國落後西方」的原因,在此二說並列,自有公評。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