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悟族特有的飛魚祭
飛魚祭,又名飛魚節,為臺灣臺東蘭嶼當地原住民族「達悟族」(Tao)之慶典儀式。傳統上,達悟族人在祭典中,言行均特別慎重。
達悟族依飛魚汛期,將一年分為三季:招魚祭(rayon)、終食祭(teyteyka)、冬(amiyan):由於黑潮會在每年的3到6月之間,為臺灣東岸帶來包括飛魚在內的大量洄游魚類,故每年有長達8、9個月的飛魚季節,大約從2月下旬開始,一直到10月為止。
《古今土書集城》的「飛魚圖」
飛魚祭的源頭傳說,包括捕飛魚的程序和祭儀,都記載在達悟族的神話中:
人本來是將飛魚與其他海鮮一起煮,結果吃了以後人生瘡、飛魚也生病。於是有隻「黑翅飛魚」託夢給老人,告訴他:煮飛魚時應用另外的鍋子,煮這個字也要用zanegen,有別於煮其他食物用的dengdengen。
夢裡最後,「黑翅飛魚」還約老人隔日在Yabnoy相見,老人赴約後,飛魚就引見其他的家族成員,並告訴他相關的禁忌與祭儀。這些成員分別是:
1. 黑翅飛魚mavaheng so panid mabazangbang:數量最少、最有聲望,必須晚上火漁(點燃茅草火把,吸引飛魚進網之捕魚方式)、白天舟釣,且不可火烤烹煮。
2. 紅翅飛魚(紫斑鰭飛魚)mabazangbang so panid (saliliyan):數量最多,同樣是晚上火漁,白天舟釣,要用生血祭他們。
3. 白翅飛魚Sosowoen:量少且是最早到達蘭嶼的族群,只能夜間火漁,不能舟釣。
4. 點點翅飛魚(紅斑鰭飛魚)matazetezem so panid:可舟釣。身上有黃褐色斑點,孕婦不可食用,否則會容易生出長痱子的小孩。
5. Kalalaw:多在Pikaokaod(達悟曆法中一年的第三個月,對應陽曆為4月,是飛魚季的第二個月)下旬才隨saliliyan一起到。它們不吃餌,無法釣起,只能晚上火漁。而且體型較小,通常不曬成魚乾,於是捕回來立刻煮了,給小孩吃。
6. Loklok:老人可食用、小孩則不行;另外可以做為釣arayo(鬼頭刀)的餌。
7. Sanisi:不能食用,只用於釣arayo。
依據以上傳說,達悟族「飛魚祭」的習俗就此傳承下來,亦構成其族人當今遵守的社會禮俗規範。他們在飛魚季節舉行大小慶典,分別大致如下:
1. 漁船結成祭。
2. 飛魚漁祭。
3. 船組招魚祭。
4. 大船初漁祭。
5. 船組解散祭。
6. 個人漁招魚祭。
7. 小船初魚祭。
8. 飛魚乾收藏祭。
9. 飛魚終食祭。
旅遊節目《地球的慶典》蘭嶼飛魚季(Lanyu Flying Fish Festival)
在飛魚季進行的這段期間,達悟族人擔心影響漁獲,因此部落灘頭禁止從事任何水上活動。捕來的飛魚亦嚴格規定:不能吃別的部落捕得的魚,自己捕得的魚,也只能在原生部落內互送,不可贈與別的部落。
祭典上食用飛魚方面,吃魚前不可清洗,並須將魚挖目生吃,以免其逃脫。食用時須整條吃,不可切成碎片,尤其不可切掉尾巴及胸鰭,否則他們認為會捕不到大量的魚。燒焦的魚、曾掉到地上的魚,都不能再食用。
若有剩餘的魚肉或魚頭,必須再行煮熟才能再吃,以免膀胱腫。螺、生薑、豆、柑在捕魚期間皆不得食用。另外,家裡存的魚必須先吃光,才能吃飛魚。
飛魚祭除了傳承達悟族人的文化之外,本身也蘊涵對自然環境的尊崇,以及永續生態的精神,不能將飛魚一網打盡,讓充足的食物繁衍生生不息。而祭典日期多由各部落的耆老決定,未必與曆法相符。
蘭嶼達悟族人曬飛魚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