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噶瑪蘭族的節日:豐年祭(qataban,約國曆七‧十至八月)

Updated: Dec 31, 2023


  臺灣噶瑪蘭族(Kebalan、Kbalan、Kavalan的「豐年祭」(qataban),此為族人的傳統農耕禮儀與民俗活動。噶瑪蘭人以稻米維生,每年2月播種、6月收割,7月擇一週末來舉行節日。目前約於陽曆7月10日至8月間舉行。


  在傳統時代,豐年祭是指噶瑪蘭人成功獵殺敵對族群人頭後(主要是太魯閣人 Truku、Taroko)所舉行的慶典,祈求穀物豐收。舉行的時間大概是在穀物收成後、冬季播種前,且必須要在無月的時候。


  噶瑪蘭人自古以刺桐樹開花的3月為「春耕期」, 到7月收成後,將新穀分成兩份:一份是全家一年的口糧,其餘全數釀酒用於豐年祭


  噶瑪蘭豐年祭以歡樂為主,並無祭祀的成分,自古都是整個部落盛裝歡聚,進行各種比賽、遊戲、宴飲,盡興慶祝。


  然豐年祭仍具有神聖性,有許多禁忌:例如不可以吃某些食物、不可以有性行為,在舉行之時,女性族人只能在旁倒酒,絕不可與男性族人共舞,以防遭遇災禍


  噶瑪蘭族人也相信必須在穀物撥種之前舉行豐年祭,這樣才不會對接下來專屬女性的播種工作造成「不潔的威脅」,造成負面影響


  臺灣日據時代,日本殖民政府強力禁止獵人頭行為的影響下,以及加上噶瑪蘭族與原本敵對的族群不再敵對,甚至於融為一體的氛圍下,於是豐年祭一度完全中斷,超過半世紀之久,其習俗只存在於族內耆老的記憶當中。


  到了民國67年(1978),花東地區開始有原住民以運動會的名義舉辦豐年祭,噶瑪蘭人也開始參與鄰近阿美族(Amis、Pangcah)的豐年祭,唱著阿美族的歌謠,以便祈求明年能夠的豐收,因為失去原本的宗教意義,所以男女皆可參加,成為一種民俗活動


  民國76年(1987),受邀前去臺北市展演的噶瑪蘭人,決定以自家族人的豐年祭來表現,開始得到臺灣社會廣泛的關注,吸引了許多人前往新社這個原本不為人知的小部落,也讓噶瑪蘭人認識到自己也可以是一個獨立族群


  民國91年(2002)復名運動成功以前,在天主教會和部落社區發展協會協助下,噶瑪蘭族開始舉辦豐年祭,後來在豐濱鄉公所、原住民民意代表的支持下,舉辦多次豐年祭以爭取復名,如今每年12月,噶瑪蘭人仍在會在復名紀念日舉辦自己的豐年祭,來慶祝復名運動的成功


  噶瑪蘭人的豐年祭目前已縮短為半天,由女巫師(mtiu)和男性長老先用酒、麻糬祭祀祖靈,再告知祖靈之後,由男性長老和女巫師領唱由噶瑪蘭族古調改編而成的歌謠,男性耆老此時蹲坐在中間,年輕人則在旁倒酒,其他人按年紀長幼男女排序牽手,圍成一個圓圈,眾人歌舞盡歡以後,結束整個儀式。

噶瑪蘭豐年祭 領童認識部落文化 109.07.28 Kavalan IPCF-TITV 原文會 原視族語新聞


173 views0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