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世宗雍正13年,耶穌會傳教士所繪「臺灣地圖」
◎作者:
連橫(1878 - 1936),字雅堂,號武公,又號劍花,臺灣府(今臺灣臺南)人,清末民初的詩人、臺語文學家、臺灣歷史學家。
連橫先生常往大陸,還曾在福建廈門加入同盟會,鼓吹革命。連橫長於史學,詩文並茂,其文厚實典雅,詩流暢深刻,多為發揚民族大義、喚醒國魂之作。
連橫先生31歲(1908)開始撰寫平生代表作《臺灣通史》,耗費十年光陰,至41歲(1908)完成。連橫所著除《臺灣通史》外,尚有《臺灣語典》、《臺灣詩乘》、《劍花室文集》、《大陸遊記》等。又校訂有關臺灣著作38種為《臺灣叢刊》,對保存臺灣鄉土文獻,貢獻極大。
《臺灣通史》作者:連橫
◎本文:
臺灣固(注1)無史也。荷人啟之(注2),鄭氏作之(注3),清代營之(注4),開物成務(注5),以立我丕基(注6),至於今三百有餘年矣。而舊志誤謬(注7),文采不彰,其所記載,僅隸有清(注8)一朝;荷人、鄭氏之事,闕(注9)而弗錄,竟以島夷海寇視之(注10)。烏乎!此非舊史氏之罪歟(注11)?且府志(注12)重修於乾隆二十九年,臺、鳳、彰、淡諸志(注13),雖有續修,侷促一隅,無關全局,而書又已(注14)舊。苟欲以二三陳編(注15)而知臺灣大勢,是猶以管窺天,以蠡測海(注16),其被囿(注17)也亦巨矣。
夫(注18)臺灣固海上之荒島爾!蓽路藍縷,以啟山林(注19),至於今是賴(注20)。顧(注21)自海通以來,西力東漸(注22),運會(注23)之趨,莫可阻遏。於是而有英人之役(注24),有美船之役(注25),有法軍之役(注26),外交兵禍,相逼而來,而舊志不及載也。草澤(注27)群雄,後先崛起,朱、林(注28)以下,輒啟兵戎(注29),喋血(注30)山河,藉言恢復(注31),而舊志亦不備載也。續以建省之議(注32),開山撫番,析疆增吏(注33),正經界(注34),籌軍防,興土宜(注35),勵教育,綱舉目張(注36),百事俱作,而臺灣氣象一新矣。
夫史者(注37),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龜鑑(注38)也。代之盛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虛,均於是乎在。故凡文化之國,未有不重其史者也。古人有言:「國可滅而史不可滅。」(注39)是以郢書燕說(注40),猶存其名;晉乘楚杌(注41),語多可採;然則臺灣無史,豈非臺人之痛歟?
顧修史固難,修臺之史更難,以今日修之尤難,何也?斷簡殘編(注42),蒐羅匪易(注43);郭公夏五(注44),疑信相參;則徵文(注45)難。老成(注46)凋謝,莫可諮詢;巷議街譚,事多不實;則考獻(注47)難。重(注48)以改隸(注49)之際,兵馬倥傯(注50),檔案(注51)俱失;私家收拾,半付祝融(注52),則欲取金匱石室之書(注53),以成風雨名山之業(注54),而有所不可。然及今為之,尚非甚難,若再經十年二十年而後修之,則真有難為者。是臺灣三百年來之史,將無以昭示後人,又豈非今日我輩之罪乎?
橫不敏,昭告神明,發誓述作,兢兢業業(注55),莫敢自遑(注56),遂以十稔(注57)之間,撰成《臺灣通史》。為紀四、志二十四、傳六十,凡八十有八篇,表圖附焉。起自隋代,終於割讓,縱橫上下,鉅細靡遺,而臺灣文獻於是乎在。
洪惟(注58)我祖先,渡大海,入荒陬(注59),以拓殖斯土,為子孫萬年之業者,其功偉矣!追懷先德,眷顧前途,若涉深淵,彌自儆惕。烏乎!念哉!凡我多士(注60),及我友朋,惟(注61)仁惟孝,義勇奉公,以發揚種性(注62);此則不佞之幟(注63)也。婆娑(注64)之洋,美麗之島,我先王先民之景命(注65),實式憑之(注66)。
※注釋:
(1)固:本來。【回本文】
(2)荷人啟之:荷蘭人於明熹宗天啟4年(1624)入侵臺灣,至昭宗永曆15年(1662),為鄭成功所逐,佔據臺灣前後共39年。啟,開闢。【回本文】
(3)鄭氏作之:鄭成功、鄭經父子先後治臺,廢除荷人苛政、教官兵屯田、訂法律、設官職、立學校、勸桑農,短期內已具相當規模。作,創作,在此指建立制度。【回本文】
(4)清代營之:清聖祖康熙22年(1683)取得臺灣,至德宗21年(1895)割讓給日本,前後共212年。其中沈葆楨、劉銘傳等人在臺主政期間,整飭吏治、振興礦業、修築道路、加強防務、選拔人才、輔綏原住民等,均頗有績效。營,經營。【回本文】
(5)開物成務:開發各種物資,建立各種制度。【回本文】
(6)丕基:宏大的基業。丕,大。【回本文】
(7)舊志誤謬:舊時方志內容有誤。舊志,指臺灣舊有府、廳、縣志書。【回本文】
(8)隸有清:屬於清朝。隸,屬於。有,名詞詞頭,多用在國名、族名、物名之前。
(9)闕:通「缺」。【回本文】
(10)竟以島夷海寇視之:竟然視荷人為島上蠻夷、鄭氏為海上強盜。【回本文】
(11)歟:置於句末,表疑問、反詰等語氣,相當於「嗎」。亦能表示感嘆的語氣,相當於「啊」、「吧」。【回本文】
(12)府志:指清朝官員覺羅四明所輯《新修臺灣府志》。【回本文】
(13)臺、鳳、彰、淡諸志:《臺灣通史‧藝文志》著錄《臺灣縣志》、《鳳山縣志》、《彰化縣志》、《諸羅縣志》、《淡水縣志》、《噶瑪蘭廳志》、《澎湖廳志》等,包括初修、重新、新修者,共11種。【回本文】
(14)已:太、甚。【回本文】
(15)陳編:古書。陳,舊的、年代久遠的。編,書本。【回本文】
(16)是猶以管窺天,以蠡測海:就好像用竹管觀看天空、用葫蘆瓢量海水;比喻所見之小。猶,好像。管,竹管。蠡,音ㄌㄧˊ ,葫蘆瓢;一說為一種海中甲殼生物,其死後外殼可用來舀水。【回本文】
(17)囿:本為古代帝王畜養禽獸之地,因有圍籬,所以引申為「範圍」或「限制」。
(18)夫:語助詞,文言文中的發語詞,表提示作用。【回本文】
(19)蓽路藍縷,以啟山林:乘坐柴車,身穿破衣開闢山林;形容創業艱難。蓽路,以荊竹編成的車,也稱柴車。蓽,音ㄅㄧˋ 荊條竹木之類。路,通「輅」,古代車的通名。藍縷,通「襤褸」,破爛的衣服。
(20)至於今是賴:到現在還仰賴這個開闢的精神。【回本文】
(21)顧:但是、不過。【回本文】
(22)西力東漸:西方的力量往東方滲透。漸,滲入、浸入。【回本文】
(23)運會:猶言「時勢」,時運際會。【回本文】
(24)英人之役:鴉片戰爭後,清宣宗道光21年(1841),英國軍艦曾襲擊雞籠(基隆),次年(1842)又進犯大安港(今臺中大安),均被守軍擊退。【回本文】
(25)美船之役:清穆宗同治6年(1867),美國商船羅發號(Rover)航行遇風,飄流抵達臺灣南部海岸,船中人被當地原住民殺,引起美國與清朝合討原住民,不久美方與原住民締約和解。【回本文】
(26)法軍之役:清德宗光緒10年(1884)爆發「中法戰爭」,法軍攻基隆、滬尾(今新北淡水)失利,最後攻占澎湖。後法將孤拔(Anatole-Amédée-Prosper Courbet)戰死,中法雙方議和,法軍退出澎湖。【回本文】
(27)草澤:草莽水澤,指鄉野民間。【回本文】
(28)朱、林:指朱一貴、林爽文。清聖祖康熙60年(1721),朱一貴起事於羅漢門(今高雄旗山、內門一帶);高宗乾隆51年(1786),林爽文起事於大里杙莊(今臺中大里)。【回本文】
(29)輒啟兵戎:經常發動戰爭。輒,往往、時常。兵、戎,皆武器,借代為「戰爭」。【回本文】
(30)喋血:踏血而行,形容殺人極多。喋,通「蹀」,踐踏。【回本文】
(31)藉言恢復:指朱、林以下的人以「反清復明」為號召起事開戰。藉言,藉口。
(32)續以建省之議:接下來是清穆宗同治13年(1874)起,欽差大使沈葆楨、巡府丁日昌,先後啟奏建議臺灣建省,朝廷未允;直到「中法戰爭」結束後,臺灣才建省。續,接著。【回本文】
(33)析疆增吏:分劃疆土、加派官吏。析,剖開、劈開;分開、離散。【回本文】
(34)正經界:劃訂田地的界域。經,南北縱線,引申為有界的意思。【回本文】
(35)興土宜:興辦土地所適宜的農業。【回本文】
(36)綱舉目張:施政的大綱既已提出,有關細目也都制定。綱,原指網的大繩;目,原指網的孔目。張,張開。【回本文】
(37)者:語助詞,無義,用於句末,表示語氣結束。【回本文】
(38)龜鑑:參考、借鏡。龜,即龜甲,以卜吉凶。鑑,為銅鏡,可辨美醜。【回本文】
(39)國可滅而史不可滅:語出元朝歐陽玄《進金史表》。意謂能滅他人的國家,而不能消滅其歷史。此指「縱然國家淪亡,但歷史絕不容抹滅」。【回本文】
(40)郢書燕說:穿鑿附會之說。郢,音ㄧㄥˇ ,楚國國都。書,書信。說,解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記載:郢人有遺(音ㄨㄟˋ )燕相國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云,而過書「舉燭」。舉燭,非書意也。燕相受書而說之,曰:「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說,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回本文】
(41)晉乘楚杌:東周春秋時代,晉國史書《乘》、楚國史書《檮杌》。【回本文】
(42)斷簡殘編:殘缺不全的書籍。簡,古代供書寫用的長條竹片。編,穿簡的皮繩。
(43)蒐羅匪易:蒐集網羅,並不容易。蒐,通「搜」。匪,不。【回本文】
(44)郭公夏五:指文字脫漏。《春秋經》莊公四十年:「郭公……」;又《春秋經》桓公十四年:「夏五……」,該兩處經文皆有脫漏。【回本文】
(45)徵文:取證於典籍史料。徵,證明。文,典籍史料。【回本文】
(46)老成:指閱歷豐富、熟悉掌故的人。【回本文】
(47)考獻:請教於熟悉掌故的人。考,稽考查證。獻,賢士。【回本文】
(48)重:再、另、加上。【回本文】
(49)改隸:指清德宗光緒21年(1895)農曆4月,中日締結《馬關條約》,清朝割讓臺灣給日本。【回本文】
(50)兵馬倥傯:兵荒馬亂。倥傯,音ㄎㄨㄥˇ ㄗㄨㄥˇ ,紛亂迫促。【回本文】
(51)檔案:在此指官署分類儲藏的文書。【回本文】
(52)半付祝融:大半被火焚毀。祝融,火神名,借代為火災。【回本文】
(53)金匱石室之書:泛指國家珍藏的書籍、史料。金匱,石室,皆為古代國家藏書之處。匱,音義均同「櫃」。【回本文】
(54)風雨名山之業:在亂世中完成著書立說的功業。風雨,比喻「亂世」。名山,古代帝王藏書之所,借指「著書立說」。【回本文】
(55)兢兢業業:小心謹慎的樣子。兢兢,戒慎的樣子。業業,恐懼的樣子。【回本文】
(56)遑:閒暇,引申為「偷閒」。【回本文】
(57)十稔:十年。稔,稻穀成熟曰「稔」。中國古代種稻地區,大部分一年一熟,故以稔為年的代稱。【回本文】
(58)洪惟:深思。洪,大。惟,思念。【回本文】
(59)荒陬:荒遠偏僻的地方。陬,音ㄗㄡ ,角落,引申為「偏僻之地」。【回本文】
(60)多士:眾多的賢士。【回本文】
(61)惟:語助詞,無義。【回本文】
(62)種性:民族性。【回本文】
(63)不佞之幟:我的志向。不佞,不才,自稱的謙詞。佞,音ㄋㄧㄥˋ ,才能。幟,旗幟,在此指目標、志向。【回本文】
(64)婆娑:盤旋舞蹈的樣子,此處形容海水的起伏騰湧。娑,音ㄙㄨㄛ 。【回本文】
(65)景命:偉大的使命。景,大。【回本文】
(66)實式憑之:實在是依託於此。式憑,同義複詞,依託。之,指示代名詞,在此代上文「婆娑之洋,美麗之島」。【回本文】
連橫之父曾告誡言:「汝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