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民國廣播史(臺閩時期)

Updated: Dec 31, 2023


  原在上海的民本廣播電臺,因中國大陸淪陷於中共,隨我方民國政府撤退來臺,於民國38年(1949)9月15日在臺北市開播,就此成為臺灣第一座民營商業電臺


  當時由於時空環境的緣故,政府對廣播、媒體加以嚴格管制,廣播也成為「反共抗俄」的宣傳媒介之一。民國39年(1950)為了對大陸地區作心戰,在福建僅餘的金門、馬祖設置軍用電臺,包括:光華之聲、軍中播音總隊(今漢聲電臺)、正義之聲等。


  同年間,民國17年在南京成立的中央電臺改隸國防部總政治部心戰處,加強對大陸地區的心戰,後來改組,合併在中廣海外部。民國40年(1951)5月,「中國廣播公司」(簡稱「中廣」)開始使用「中央廣播電台――自由中國之聲」呼號對大陸播音。8月,中廣成立「大陸廣播組」,獨立負責編播對大陸地區播音的心理戰節目

自由中國之聲當年在臺北發聲


光華之聲LOGO


漢聲廣播臺徽


  民國41年(1952)起,政府著手於廣播事業的管理:在教育部內設置「廣播事業委員會」,負責廣播電臺的設置與審查、廣播節目的設計與指導、廣播資料的審查與供應、廣播從業人員的審核與登記,以及其他相關事項。民國43年(1954)5月20日,中廣大陸廣播組擴大為「大陸廣播部」。


  政府基於政令宣導與公共服務的需要,於民國43年至73年間(1954─1984)成立幾家公營電臺,起初就是民國43年3月1日開播的警察廣播電臺,目的是服務大眾,增進警民情感與合作,目前隸屬於內政部警政署


  民國46年(1957),美國因《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協防我方,在華(陸港澳以外)成立的「美軍廣播網台灣分台」(Armed Forces Network Radio Taiwan;AFNT),主要服務駐華美軍的官兵、僱員、軍眷

警察廣播電臺LOGO


教育廣播電臺LOGO


世新廣播電臺LOGO


  民國47年(1958)9月1日,世新大學開設非營利的廣播電臺,名為「世新廣播電臺」,是我國最早由學校附設,提供學生實習研究的廣播電臺,也是目前唯一一個同時擁有AM(調幅)、FM(調頻)與網路廣播的學校電臺


  同年11月,廣播事業委員會奉令裁撤,廣播管理相關業務移交給交通部接手。交通部接管後成立「廣播會報」,下設工程、節目兩組。「廣播會報」修訂《廣播無線電臺設置及管理規則》,並制定《廣播無線電臺工程技術及設備標準規範》、《廣播無線電臺節目規範》等,於民國48年(1959)12月21日公布實施。由於政府以電波干擾的因素凍結自由地區廣播電臺的執照申請,至民國60年代,臺灣全島的民營電臺總共才23家


  民國49年(1960)3月29日青年節,教育部正式成立「教育廣播電台」作為廣播教學之用,乃我國唯一的教育專業電臺。民國50年(1961)7月1日,交通部廣播會報奉令撤銷,有關廣播電臺設置及監理業務仍由交通部負責,而廣播節目與經營輔導則移交新聞局接辦。同年7月31日,隸屬於警備總部的「天行廣播電臺」奉國防部令將更名為「民防廣播電臺」(今臺北廣播電臺)。


  民國52年(1963)7月1日,交通部發布《廣播及電視無線電臺設置及管理規則》、《廣播收音機及電視接收機登記規則》。同年11月12日,新聞局公布實施《廣播及電視無線電臺節目輔導準則》。民國54年(1965),新聞局根據前項準則設立「金鐘獎」,以獎勵優良的廣播節目與電視節目


  民國54年(1965),中廣受中央政府所託,開始辦理自由中國之聲的海外廣播業務,同時通過短波向中國大陸傳送中廣流行網與中廣新聞網的節目。

臺北廣播電臺LOGO


金鐘獎之獎座


成立「中央合唱團」的愛國音樂家:劉德義(圖/臺灣音樂館)


  民國56年(1967)11月12日,教育部成立文化局,原新聞局執掌有關廣播電視輔導業務,改由文化局第三處接手。文化局繼續舉辦「金鐘獎」,並舉辦廣播電視節目研討會、從事廣播電視專案研究調查、出版參考文獻等。也因為如此,促成許多專家學者研討下完成廣播法的草案


  民國57年(1968),政府釋出調頻的廣播頻率,但僅開放給公營電臺。音樂家劉德義先生(民國80年逝世於臺北)應中廣聘請策劃成立央廣專屬合唱團「中央合唱團」,經常演出具時代意義之歌曲,並對大陸進行心戰廣播。7月31日,中廣調頻廣播系統正式營運,為我國第一座調頻電臺


  民國61年(1972),民防廣播電臺改編為臺北市政府管理。同年7月1日,中廣大陸廣播部正式恢復央廣建制。8月1日起,中廣在花蓮玉里、臺東架設調頻臺,後在全省各地(臺北、新竹、臺中、高雄、宜蘭、花東地區等)都有分設調頻臺,成為我國最早的調頻聯網廣播系統。其他全省聯網調頻臺還有復興、漢聲、警廣、教育電臺


  民國62年(1973)8月1日,文化局奉令撤銷,廣播電視輔導業務再劃歸行政院新聞局,由該局設立廣播電視處執掌。新聞局自接管到民國101年(2012)5月20日裁撤期間,對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貢獻良多


中國廣播公司LOGO


新聞局末代局徽


嚴家淦總統在任內通動《廣播電視法》的立法

  民國63年(1974)7月,中央政府決議,央廣為中央附屬之大陸廣播工作專業單位。隔年,中廣、央廣皆奉令改組為獨立經營單位,總部皆仍設於廣播電視大廈


  民國64年(1975)12月26日,政府完成《廣播電視法》的立法程序,由第九代總統嚴家淦先生於隔年(民國65年,1976)元月8日公布實施,成為我國管理及輔導廣播電視事業的第一道經立法程序之法令,也是後世俗稱「廣電三法」之一。


  同年6月25日,交通部公布實施《廣播及電視無線電臺工程技術管理規則》、《調幅廣播及電視無線電臺工程計設備標準規範》、《調頻廣播及電視無線電臺工程技術設備標準規範》、《電視無線電臺工程技術及設備標準規範》,而該部有關廣播電視之規定均予以廢止。年底12月30日,新聞局公布實施《廣播電視法施行規則》


  民國66年(1977)8月6日,公布實施《廣播電視事業從業人員管理規則》(後經修正改稱《廣播電視事業負責人與從業人員管理規則》)。9月20日,公布實施《廣播電視節目規範》。同年間,由於央廣改組,歷時9年的中央合唱團解散


台北國際社區廣播電台LOGO


高雄廣播電臺LOGO



漁業廣播電臺LOGO


  民國67年(1978),民防廣播電臺更名「臺北市政府廣播電臺」。同年10月23日,公布實施《廣播電視節目供應事業管理規則》。年末12月16日,中美斷交


  隔年(民國68年,1979)4月16日,原本美國在華設置的美軍廣播網台灣分台,由我國新成立「台北國際社區廣播電台」(International Community Radio Taipei,簡稱ICRT)接替,主要特色是國內唯一以英語發音的電臺。同年間,中廣以「亞洲之聲(Voice of Asia)」為臺呼,主要對亞洲地區播音,同時辦理其它相關之海外廣播業務


  民國69年(1980)7月,央廣改隸國防部。民國70年(1981)9月,央廣與美國家庭電台簽署合作互播協議,央廣通過家庭電台在北美地區播音。


  民國71年(1982)6月28日,三年前(民國69年)升格為直轄市的高雄市,市政府正式成立「高雄市政廣播電台」(今高雄廣播電臺)。民國72年(1983)1月15日,臺灣省農林廳(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為了服務漁民,開設臺灣區漁業(今漁業廣播電臺),民國73年(1984)1月7日正式開播


民主之聲電臺創辦人:「南部的劉德華」吳樂天



臺灣地下電臺鼻祖:張俊宏


  民國76年(1987)以前,自由地區(臺閩地區)設立的電臺計有33家,公營12家、民營21家。同年4月1日,政府又公布實施《有線廣播電視法》。7月15日,臺灣省開始解嚴後,報禁也解除,民主潮流蔚為風氣,社會各界對政府長期壟斷電子頻率大肆批評,並要求開放,也在選舉期間開始有「地下電臺」(非法電臺)出現。政府因此命令新聞局會同電信總局檢討廣播使用情形


  民國80年(1991),在臺灣有「南部人的劉德華」「廖添丁第二」之稱的臺南人吳樂天先生(民國108年病逝於臺),以不定點的廣播方式,成立地下電臺「民主之聲調頻廣播電臺」。同年,臺北市政府廣播電臺改名為「臺北電臺」,以報導臺北市公共事務、政令宣導工作為主。5月1日,李登輝政府宣告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央廣對大陸心戰廣播節目自是日0時起停播


  同年,民主進步黨的不分區國民大會代表張俊宏先生設立「全民電臺」,使用FM90.1,可謂「臺灣地下電臺鼻祖」。但輸出功率只有50瓦,內容以政治訴求為方向。即使如此,全民電臺在當時的地下電臺來說,已是較具規模的廣播電臺,且也在民國84年(1995)3月取得廣報執照,成為全臺第一家最早取得合法執照的地下電臺


  緊接著為民國82年(1993)起「地下電臺合法化」的發展:許榮棋的「臺灣之聲」開播,受到熱烈回響,也帶動其他地下電臺的成立,比如高雄的「蕃薯之聲」隨後而起。他又於民國83年3月成立「寶島新聲」、4月成立的「綠色和平文化電臺」(今綠色和平臺灣文化廣播電臺)在隔年(民國84年)申請合法取得執照。

綠色和平臺灣文化廣播電臺LOGO


  同年7月間,地下電臺不斷湧出:「美麗島正義之聲」在臺中開播,並與「臺灣之聲」連線合作;竹苗地區(新竹、苗栗)成立「蕃薯之聲」。9月,新黨的李承龍設立「新思維之聲」。至民國83年底前,全臺灣粗估近50家地下電臺


  民國85年(1996)1月17日,立法院三讀通過《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臺設置條例》草案;同年2月5日公布,12月5日施行。《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臺設置條例》中規定,中廣海外廣播部併入中央廣播電臺改名為「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臺」(仍簡稱「央廣」,英文名稱Central Broadcasting System,縮寫CBS),當時的主管機關為新聞局。


  自民國82年3月起,政府終於宣布開放頻道,允許各種電臺的申請,結束40年的廣電凍結政策。同年8月11日,公布實施《有線廣播電視法》,為後世俗稱「廣電三法」之一。新聞局陸續開放無線電臺之申設,至民國88年(1999)5月17日為止開放九梯次的電臺申請,共計核配118個以上廣播頻率以供設立新電臺。

寶島客家電臺官網


  第一、二梯次開放調頻中功率廣播電臺。原則上以一縣、市為服務範圍,發射電功率250瓦以上,3,000瓦以下,發射半徑20公里。獲准許可之電臺,各以設臺宗旨、建立本臺風格,並針對特定對象製作節目,區隔市場,提高競爭力


  第三梯次開放調幅廣播電臺。發射電功率1,000瓦以下,發射半徑40公里,服務範圍較大,可涵蓋較廣大的收聽群。第四梯次則開放調頻小、中、大功率廣播電臺:小功率發射電功率250瓦以下,發射半徑5公里,服務一社區為原則;大功率發射電功率3,000瓦以上,30,000瓦以下,發射半徑60公里,為全區廣播網,僅核配一家


  第五梯次開放調幅及調頻小功率廣播電臺。第六梯次則開放調幅及福建省‧金馬地區調頻小功率廣播電臺:使外島地區依其需求設立專屬的區域性電臺,發射電功率750瓦以下,發射半徑10公里,發射範圍之擴大,將更能促進外島地區的發展


  第七梯次持續開放調頻中功率廣播電臺。第八地區開放臺北地區(臺北市、臺北縣)客家調頻功率廣播電臺:針對特定族群(臺灣客家人)為目的設案,使不同群眾、團體、特別文化均得申請電臺之機會,本次開放計核可民國83年(1994)9月18日開播的「財團法人寶島客家廣播電臺」一家。


  第九梯次頻率規劃指定用途方面,是依據特殊族群居住分布現況,指定9個頻率數供臺灣原住民母語及客家電臺使用。其中高屏地區(高雄、屏東)共用一個頻率,照顧本土特定族群。另依據《廣播電視法》第9條規定、「立法院第三屆第六會期第二次會議」制定《國立教育廣播電臺組織條例》時通過之附帶決議,教育電臺應增加播送頻率,故保留7個頻率供國立教育電臺使用


  第十梯次是第九梯次中未完成的核配頻率,並且考量花東原住民人口為全省之冠,期能藉此平衡都會及偏遠地區的廣播水準


中國廣播公司從民國95年起賣給趙少康


  民國86年(1997)12月31日,中廣「自由中國之聲」海外廣播停播,結束31年的海外業務。民國87年(1998)1月1日,「中央廣播電臺——臺北國際之聲」承接原中廣「自由中國之聲」及「亞洲之聲」之海外廣播業務,以新台呼「CBS臺北國際之聲」(Radio Taipei International)對國際正式開播,仍維持「亞洲之聲」廣播節目


  民國88年1月15日,公布實施《衛星廣播電視法》,為後世俗稱「廣電三法」之一。2月3日,政府修正《有線廣播電視法》。5月,廢除《廣播電視節目規範》。民國91年(2002)10月15日,國會擬定「廣播電視三法修正草案」,但至今仍有諸多未解決的相關問題


  民國90年(2001)12月31日,「亞洲之聲」海外廣播停播。民國91年(2002)1月1日,「亞洲之聲」海外廣播併入「CBS臺北國際之聲」


  民國92年(2003)1月1日起,央廣國語及方言台呼由「中央廣播電臺——臺北國際之聲」改為「中央廣播電臺——來自臺灣的聲音」,央廣英語台呼則自同年7月1日起由「Radio Taipei International」改為「Radio Taiwan International」,縮寫為「RTI」。同年底,國民黨為遵守「黨政軍退出媒體經營原則」,將中國廣播公司股權轉讓給時報集團


  民國94年(2005)1月1日起,央廣國語及方言台呼正式啟用「中央廣播電臺——臺灣之音」沿用至今。2月1日,央廣停止緬甸語、韓語、阿拉伯語、蒙語、藏語廣播,播出語種改為十三種。9月,RTI臺灣之音全球資訊網繁簡中文網站正式上線;12月,英、日、西、德、法、俄、印、泰、越等九種外語網站全數上線。


  民國95年(2006)1月1日,RtiFM 印、泰、越語節目開播,央廣與漢聲電臺合作,透過境內公營頻道,服務國內新移民。民國96年(2007)6月27日,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通過中廣股權移轉給趙少康先生,並同時收回寶島網、音樂網

民國97年12月3日,央廣與鳳凰網兩岸廣播合作專訪馬英九總統

  民國97年(2008)8月1日,慶祝央廣80週年暨改制10週年臺慶,並創新啟用「PDA及手機上網聽央廣」服務,為國內第一家提供手機廣播服務的媒體。12月3日,央廣首次與大陸地區《鳳凰網》(所屬公司為香港鳳凰衛視)合作,向大陸播送對時任總統馬英九先生的專訪。


  民國98年(2009)1月21日,央廣數位攝影棚啟用暨影音節目《央廣高峰會》開播,行政院院長劉兆玄先生、新聞局局長蘇俊賓先生、央廣董事長高惠宇先生與央廣總臺長汪誕平先生共同主持典禮。


  民國99年(2010)6月8日,央廣於臺灣省的嘉義國家廣播文物館舉辦「央廣的天空‧臺灣的驕傲~央廣廣播工程歷年研發成果展」,展現央廣多年來為國家廣播貢獻的心血。同年8月2日,啟用「聲音‧數位‧典藏~央廣82周年臺慶暨多媒體平臺」。12月11日,舉辦「百年鏗鏘‧聲音紀事巡迴特展」開展茶會。

央廣的天空‧臺灣的驕傲~央廣廣播工程歷年研發成果展(圖/國家廣播物館)


  民國100年(2011)8月1日,央廣舉辦「網來全球:央廣83周年臺慶暨英語全球資訊網啟用茶會」,史瓦濟蘭王國駐華大使Njabuliso B. Gwebu、央廣董事長張榮恭先生與央廣總臺長樊祥麟先生共同啟用全新改版的央廣英語全球資訊網


  民國101年(2012)5月20日,由於新聞局被裁撤,央廣改由文化部輔導。民國102年(2013)元旦,「1557音樂互動網」開播。民國102年(2013)7月1日,「1422台灣台」開播。而同年間美國家庭電臺因財務狀況惡化,中止與央廣長達33年之合作關係


  同年10月18日,央廣獲第48屆廣播金鐘獎31項入圍,創下國內廣播史上單一廣播電臺入圍項目最多之紀錄,並獲獎6項,刷新央廣在金鐘的得獎成績。

【央廣】2013廣播金鐘 央廣入圍31件創紀錄


  民國103年(2014)4月1日,央廣與臺南市勝利之聲廣播公司合作,勝利之聲每日播出6節央廣製播新聞。民國106年(2017)4月1日,央廣原「音樂互動網」回復音樂網名稱及無主持人全天播出歌曲音樂的型態,「1422台灣台」也停播。原頻道改播亞洲語言網節目


  民國106年(2017)6月20日,大陸地區的中共向國際廣播協會(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Broadcasting)提出要求,希望以央廣退出該會換取「中共央視」加入。央廣以媒體自由平等真理的追求價值為主要訴求,避開政治爭議,並強調「AIB不該為新會員的加入,而侵害或剝奪了原有會員的基本權益」,獲得英、法、德、俄等國委員正面回應,保住會籍


  民國107年(2018)1月2日起,中廣新聞網開始在Youtube直播。民國108年(2019)3月21日,中廣各頻道啟用新版官方線上收聽平台。同年10月10日,央廣以15種語言同步轉播時任總統蔡英文女士國慶演說與國慶大會。隔年(民國109年,2020)年初,央廣在總統大選、總統520就職、國慶典禮,央廣亦進行多語直播


  以上便是我國從大陸時期至臺閩時期的大略廣播史,廣播在我國衍生的「市場競爭」、「電波干擾」、「地下電臺」、「權責劃分」、「黨政軍是否真正退出媒體」等問題,以及「廣電三法」不斷修法以求連帶提升國內廣播的素質,至今仍是吾等必須有待加強的爭議課題。

廣電三法


◎參考資料

● 洪賢智(2008)。《 廣播學新論》。臺北:五南。20-29頁、97-98頁

54 views0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