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德宗光緒31年(1905),北洋大臣袁世凱先生(即後來民國第二代總統)在天津開設無線電報人員的訓練班,聘請義大利海軍軍官葛拉司為師資。
同一時期,在直隸(河北)的北京城、天津英租界(今天津市)、省會保定府(今保定市),以及北洋海軍的船艦上,皆裝設無線電報收發機,作為軍事情報上的傳訊工具。
清德宗光緒34年(1908),江蘇的上海縣(今上海市)與崇明島之間的海底電纜線受損,本省便利用無線電報代替兩地之間的通訊,此乃我國民間使用無線電報的開例。
國內廣播業始於民國2年(1913),至民國11年(1922)12月,來自美國的商人奧斯本(E. G. Osborn)在上海創設廣播電臺,並創辦中國無線電公司,呼號XRO,發射功率50瓦,並於民國12年(1923)1月23日晚間首次播音,是我國第一座廣播電臺。可惜未獲得當時北洋政府的批准而遭到取締,以致電臺停播。
民國13年(1924)5月,美商開洛公司又在上海設立電臺,呼號KRC,發射功率100瓦,並與上海電報局合作播報新聞,每日早晚各播一次,直到民國18年(1929)10月為止。
民國15年(1926)10月1日,黑龍江的哈爾濱無線電廣播電臺(註:哈爾濱後來一度被改隸屬於松江省)開播,呼號XOH,發射功率100瓦,每日兩小時,是我國自辦的第一座廣播電臺。
民國15年(1927)5月15日,河北的天津無線廣播電臺也開始播音,呼號COTN,發射功率500瓦。同年,北京廣播電臺亦開播,呼號COPK,發射功率100瓦。
開辦中國第一間民營廣播的新新公司舊址
上述三家無線廣播電臺均是國家所辦的公營廣播電臺。民國15年3月19日,上海新新公司的借用廣播媒體之力,設一四壁皆為玻璃牆的「玻璃電台」於六樓,由鄺贊先生(民國47年逝世於香港)建造的「無線電話台」正式開播,主要推銷該公司生產的收音機,發射功率50瓦,成為我國第一家民營廣播電臺。
民國17年(1928)8月1日,已換國民政府執政,國府委員陳果夫先生(民國40年逝世於臺北)認為:「廣播是宣揚主義的有利工具。」因此在南京市丁家橋設立「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廣播無綫電台」(即今「中央廣播電台」或「央廣」,日後脫離政黨國家化),暫定呼號XKM,發射功率500瓦,每日下午、晚各播一次,時數三小時。
時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的蔣中正先生(即後來民國第八代總統)主持開播儀式並致辭:「為我們宣傳總理(國父)的三民主義,使之發揚光大。」
開創央廣的陳果夫先生
央廣現今LOGO
民國21年(1932)1月28日,日軍進犯上海,爆發「一‧二八事變」。為了對日本人說明事件真相,央廣開始對日本廣播,是為我國國際廣播之發軔。11月12日,央廣擴大發射功率75千瓦,呼號改為XGOA,頻率為660千赫,陳果夫先生主持開播儀式,以國語、粵語、廈門語、英語每日播出10小時。
民國21年(1937)7月17日,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蔣中正先生在央廣電臺麥克風前發表《廬山聲明》。央廣先後遷至湖北之漢口(今被中共合併入武漢市)、四川之重慶播音,對國內廣播之外,又以「國際廣播電台」(呼號XGOY)對國外廣播。日軍侵華期間,每次轟炸都以央廣為主要目標,但是都未能得手;央廣遂被日軍稱為「炸不死的重慶之蛙」、「重慶怪放送」。
抗戰勝利後,央廣遷回南京。民國34年(1945)8月15日,日本昭和天皇錄音宣讀《終戰詔書》,宣佈無條件投降;蔣中正先生當日於央廣發表《抗戰勝利告全國軍民及全世界人士書》,對全世界廣播「以德報怨」的對日政策。
國民政府除了在南京設中央臺外,還在全國主要城市建立地方廣播電臺,而最早的地方電臺便是民國17年10月開播的浙江省廣播電臺。臺灣光復前後,先前支持民國而赴陸參加抗戰的臺南人林忠先生(本名林坤義)負責接收「臺灣放送協會」,民國34年回臺接收廣播設備,並出任央廣台灣台的台長,負責的電臺業務主要是臺北的總臺,另轄有臺中、嘉義、臺南、花蓮等四分台。
民國35年(1946)11月12日,「民本廣播電臺」(今民本廣播公司)於上海市福州路吳宮飯店頂樓正式開播,而該電臺未來從大陸時期過渡到臺閩時期,將為民國廣播業起到承先啟後的重要作用。
民國36年(1947),經行政院批准,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改組為「中國廣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廣)。民國37年(1948)5月20日,蔣中正先生、李宗仁於南京就任正副總統,蔣先生在中央廣播電臺麥克風前發表講話。此時的國家也正陷入「國共內戰」的風雨飄渺之中。
今民本廣播LOGO
◎參考資料
● 洪賢智(2008)。《 廣播學新論》。臺北:五南。19-20頁
● 播音員概說
● 維基百科─陳果夫
● 民本官網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