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
初稱《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是西漢漢武帝時期的任職太史令(古代官職,負責記錄國史)的司馬遷編寫的紀傳體史書。
該書記載自傳說中的黃帝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共2,500年的中國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全書包括本紀12卷、世家30卷、列傳70卷、表10卷、書8卷,共130卷,52萬6500餘字。
◎齊太公世家:
整段齊國歷史包含成就「春秋五霸」之一的過程,以及被田齊政權取代的結局。從周武王11年(前1046)被周武王姬發受封齊國,至周安王11年(前391)遭大夫田和篡位取代為止,歷時655年,姜齊政權共32位國君。
◎史記作者:
司馬遷(前145 - 約前86),字子長,龍門(今山西河津)人,是漢朝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其父司馬談是太史令,所以司馬遷在十歲時已能誦讀古文《尚書》、《左傳》、《國語》等書。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等大儒,並暢遊各地,採集傳聞。後繼承父業,接任太使令一職,還潛心修史,開始了《史記》的寫作,開創紀傳體史學,稱「太史公」。
◎大周太師─齊太公:
齊太公呂尚,即助周滅商的「太公望」姜子牙,亦是明朝神魔小說《封神演義》(又名《封神榜》)的主角。
在商末隱居時藉由釣魚的機會遇見西伯侯姬昌(周文王)後為其效命,或是曾經服侍商紂王,或是連同西歧賢臣散宜生、閎夭合力營救西伯侯逃出牢籠等事蹟,確切時間不明,只能確定西伯侯去世之前。
依「武王克殷」的西元前1046年往回推算11年,齊太公輔佐周文王之事,約西元前1157年以前發生的事。齊太公再輔佐周武王姬發抗商,應與商朝滅亡的同一年(即西元前1046年)受封齊國。
◎齊太公至齊哀公活動年代:
有關齊太公的生卒年,眾說紛紜,生年史料未載,卒年依古書《古本竹書紀年》記有:「周康王六年,齊太公望卒。」
根據大陸研究「夏商周斷代工程年表」的推算,齊太公逝世於西元前1015年。以此推算,身為齊國開國君主的齊太公在位31年(前1046 - 前1015)。
其忌日也有其他的說法,另《資治通鑑外紀》記載太公卒於周成王年代,大致卒約為西元前1026年,齊太公便是在位20年(前1046 - 前1026)。
以下【本文】當中會用藍色括弧標注部分年代,齊丁公呂伋、齊乙公呂得、 齊癸公呂慈母、齊哀公呂不辰等國君「即位時刻」亦會標記西元紀年。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傳奇故事
◎本文:
太公望呂尚者(注1),東海(注2)上人(注3)。其先祖嘗(注4)為四嶽(注5),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注6)之際封於呂,或封於申,姓姜氏。夏商之時,申、呂或封枝庶子孫(注7),或為庶人(注8),尚其後苗裔(注9)也。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
呂尚蓋(注10)嘗窮困,年老矣(注11),以漁釣奸(注12)周西伯。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彨(注13)非虎非羆(注14);所獲霸王之輔」。於是周西伯獵,果遇太公於渭之陽(注15),與語大說(注16),曰:「自吾先君太公(注17)曰『當有聖人適(注18)周,周以興』。子(注19)真是邪(注20)?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之曰「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師。(注21)
或曰,太公博聞(注22),嘗事紂。紂無道,去之。游說諸侯,無所遇,而卒(注23)西歸周西伯。或曰,呂尚處士(注24),隱海濱。周西伯拘羑里(注25),散宜生、閎夭素知而招呂尚。呂尚亦曰「吾聞西伯賢,又善養老(注26),盍(注27)往焉(注28)」。三人者為西伯求美女奇物,獻之於紂,以贖西伯。西伯得以出,反(注29)國。言呂尚所以事周雖異,然要(注30)之為文武師。
周西伯昌之脫羑里歸,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與奇計,故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注31)太公為本謀。周西伯政平,及斷虞芮之訟,而詩人稱西伯受命曰文王。(注32)伐崇、密須、犬夷,大作豐邑。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注33)
文王崩,武王即位。九年(前1148),欲修文王業,東伐以觀諸侯集否。師行,師尚父左杖黃鉞,右把白旄以誓(注34),曰:「蒼兕蒼兕,總爾眾庶,與爾舟楫,後至者斬!」(注35)遂至盟津(注36)。諸侯不期(注37)而會者八百諸侯。諸侯皆曰:「紂可伐也。」武王曰:「未可。」還師,與太公作此〈太誓〉(注38)。
居二年,紂殺王子比干,囚箕子。(注39)武王將伐紂,卜龜兆,不吉,風雨暴至。群公盡懼,唯太公彊之勸武王,武王於是遂行。十一年(前1146)正月甲子,誓(注40)於牧野,伐商紂。紂師敗績。紂反走,登鹿臺,遂追斬紂。明日,武王立於社(注41),群公奉明水(注42),衛康叔封(注43)布(注44)采席(注45),師尚父牽牲(注46),史佚策祝(注47),以告神討紂之罪。散鹿臺之錢,發鉅橋之粟(注48),以振貧民。封(注49)比干墓,釋箕子囚。遷九鼎(注50),修周政,與天下更始(注51)。師尚父謀居多。
於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師尚父於齊營丘(注52)。東就國,道宿行遲。(注53)逆旅(注54)之人曰:「吾聞時難得而易失。客寢甚安,殆非就國者也。」(注55)太公聞之,夜衣而行,犁明(注56)至國。萊侯(注57)來伐,與之爭營丘。營丘邊萊。萊人,夷也,會紂之亂而周初定,未能集(注58)遠方,是以與太公爭國。
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及周成王少時,管蔡(注59)作亂,淮夷畔周(注60),乃使召康公(注61)命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征之。」(注62)齊由此得征伐,為大國。都營丘。
蓋(注63)太公之卒百有餘年,子丁公呂伋立(前1126 或 前1015)。丁公卒,子乙公得立(前975)。乙公卒,子癸公慈母立(前933)。癸公卒,子哀公不辰立(前902)。
國產遊戲《軒轅劍陸》齊太公形象
※注釋:
(1)者:語助詞,無義,用於句末,表示語氣結束。【回本文】
(2)東海:呂尚出生之地。依《水經注》,為汲縣(今河南衛輝市);依《博物志》,為東海縣(今山東日照市)。【回本文】
(3)上人:道德智慧在一般人之上的人。【回本文】
(4)嘗:曾經。【回本文】
(5)四嶽:古代官職,原本為「太嶽」。太嶽原指【華山】,因炎帝之裔崇拜天神,以為山高接天,可通天神,而華山在其眼中為第一高峰,故稱之為「太嶽」。後因祭祀天神緣故,產生了「太嶽」此一官職,伯夷為第一任太嶽。以後的太嶽部落每遷一地,不忘崇拜山嶽的傳統,是故產生了「四嶽」,以太嶽部落為中心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最高峰,後演變成為官職,由部落首領擔任,分管四座神山的祭祀。他們都是伯夷的子孫。【回本文】
(6)虞夏:指有虞氏之世和夏代。《禮記·表記》:「虞夏之質,殷周之文,至矣。」歷史學界素來把夏朝作為中國的第一個王朝,亦有學者認為夏朝之前還有虞朝,即「五帝」之一的舜其統領部落,以受堯的「禪讓」而稱帝於天下,其國號為「有虞」。【回本文】
(7)枝庶子孫:同宗的旁系子孫。【回本文】
(8)庶人:平民、百姓。【回本文】
(9)苗裔:後代子孫。【回本文】
(10)蓋:乃是、實在是。【回本文】
(11)矣:表示語句的結束,通「耳」。【回本文】
(12)奸:求見、求取。【回本文】
(13)彨:音ㄔ ,同「彲」。古意同「魑」或「螭」,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動物。外形似龍而無角。建築或工藝品上常用此形狀做為裝飾。【回本文】
(14)羆:音ㄆㄧˊ ,一種大熊。毛皮呈黃白雜文。能爬樹、游泳,具強大力氣。【回本文】
(15)渭之陽:渭河北岸。陽,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回本文】
(16)說:喜悅,通「悅」。【回本文】
(17)先君太公:即周太公,古公亶父,周文王姬昌的祖父。【回本文】
(18)適:往、至。【回本文】
(19)子:你。同「爾」、「汝」。【回本文】
(20)邪:用於句末,表示疑問或感嘆的語氣。同「耶」。【回本文】
(21)故號之曰「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師:所以稱呼呂尚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車而歸,尊為太師。載, 乘坐,在此指「乘車」。【回本文】
(22)博聞:見聞廣博。【回本文】
(23)卒:終於、終究。【回本文】
(24)處士:有才學而隱居不做官的人。【回本文】
(25)羑( ㄧㄡˇ )里:地名。在今河南湯陰縣北,為商紂王囚禁周文王的地方。也作「牖里」。【回本文】
(26)養老:一種古代的禮制。擇取年老而賢能的人,按時供給酒食,並加以禮敬。
(27)盍:何不,表示反問。【回本文】
(28)焉:表示疑問。相當於「耶」、「呢」。【回本文】
(29)反:回來。通「返」。【回本文】
(30)要:概括、總括。用於文言文。【回本文】
(31)宗:尊崇、效法。【回本文】
(32)周西伯政平,及斷虞芮之訟,而詩人稱西伯受命曰文王:周西伯為政清平,到了明斷虞、芮(ㄖㄨㄟˋ,瑞)二國的國土爭訟事件,之後被人歌詠、稱道為膺受天命的文王。
(33)伐崇、密須、犬夷,大作豐邑。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周文王又討伐了崇國、密須、犬夷,大規模建設豐邑,天下三分之二的諸侯都歸心向周,多歸功於太公出謀劃策。【回本文】
(34)師行,師尚父左杖黃鉞,右把白旄以誓:軍隊出師之際,被尊稱為「師尚父」的呂尚左手拄持黃鉞(ㄩㄝˋ ),右手握秉白旄誓師。【回本文】
(35)蒼兕蒼兕,總爾眾庶,與爾舟楫,後至者斬:蒼兕蒼兕,統領眾兵,集結船隻,遲者斬首。兕,音ㄙˋ ,古代一種似牛的野獸。總,聚合。庶,古代平民稱為「庶」。舟楫,船隻。楫,音ㄐㄧˊ ,行船划水用的槳。【回本文】
(36)盟津:地名。今河南孟津縣。【回本文】
(37)不期:沒有事先約定。【回本文】
(38)太誓:《尚書》的篇章,又稱〈泰誓〉,為周武王與呂尚同著。【回本文】
(39)紂殺王子比干,囚箕子:商紂王殺死王子比干(紂王的叔父),囚禁箕子(亦為商朝宗室)。【回本文】
(40)誓:在此指「誓師」。【回本文】
(41)社:祭土地神的地方。【回本文】
(42)明水:神水。【回本文】
(43)衛康叔封:即姬封,周武王的同母胞弟,獲武王封畿內之康國。後於周成王時代建立衛國,為其始祖。【回本文】
(44)布:設置、陳設。【回本文】
(45)采席:彩色的墊子。【回本文】
(46)牲:祭祀用的家畜。【回本文】
(47)史佚策祝:史佚按照策書祈禱。【回本文】
(48)粟:音ㄙㄨˋ ,穀實的總稱。在此借代為「米糧」、「糧食」。【回本文】
(49)封:聚土築墳。【回本文】
(50)九鼎:夏禹時,以九州貢金所鑄的鼎,被夏、商、周三代奉為象徵國家政權的傳國寶器。【回本文】
(51)更始:革新,重新開始。【回本文】
(52)營丘:地名,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回本文】
(53)東就國,道宿行遲:太公東去自己的封國,邊行邊住,速度很慢。就,趨近、靠近。【回本文】
(54)逆旅:旅館、客舍。【回本文】
(55)吾聞時難得而易失。客寢甚安,殆非就國者也:我聽說時機難得而易失。這位客人睡得這樣安逸,恐怕不是去封國就任的吧。時,機會。殆,大概、恐怕、也許。【回本文】
(56)犁明:天快亮的時候。通「黎明」。【回本文】
(57)萊侯:萊國的君侯。萊國,又稱萊子國、萊夷,是東夷人所建立的諸侯國,據於今山東東部(山東半島)。【回本文】
(58)集:把散開的事物聚合在一起。在此指「統一」。【回本文】
(59)管蔡:管國姬鮮、蔡國姬度,二名不滿「周公」姬旦攝政的周朝王室,故於發動叛亂。【回本文】
(60)淮夷畔周:淮夷部落背叛周朝。淮夷,生活在大陸東部的黃淮、江淮一帶的東夷部族統稱。畔,同「叛」,違背、背叛。【回本文】
(61)召康公:即「召公」姬奭。【回本文】
(62)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征之:東至大海,西至黃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此間五等諸侯、各地官守,如有罪愆,命你討伐。穆陵,應為穆陵關,關隘位於今山東沂水縣馬站鎮北部關頂村。無棣,應指無棣古城,城池位於今山東濱州市無棣縣。【回本文】
(63)蓋:發語詞,無義,提起下文。【回本文】
日本漫畫家藤崎龍所繪《封神演義》齊太公形象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