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Mother's Day),源於西洋,係為感謝母親而慶祝的節日,通常會送禮物給母親,或請母親吃飯,或贈上花束。該節日最早發跡於美國,由安娜·賈維斯(Anna Maria Jarvis,1864.05.01 - 1948.11.24)發起。
這位安娜小姐終生未婚,一直陪伴母親。其母是一位極具同情心,且心地善良的女士,並提出要設立一個日子,來紀念默默地做出奉獻的偉大母親們,可惜願望尚未達成就逝世了。
安娜小姐繼承母親的遺志,於西元1907年開始舉辦興祝活動,申請將母親節定為法定節日。節日於1908年5月10日在美國的西弗吉尼亞州和賓夕凡尼亞州正式開始。
1913年,美國國會確定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天作為法定的母親節。安娜母親生前最愛的花朵是康乃馨,康乃馨也就成了母親節的象徵。
在此影響下,世界各地紛紛設立母親節,而日期皆有所不同。我國則是跟進美國選擇5月第2個週日舉行母親節,受西方文化影響也多拿康乃馨、蛋糕送給母親,並未另外法定。
(附錄: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參考服務部落格《早期華人如何慶祝母親節?從期刊報紙資料庫一探究竟》)
中國雖無屬於自己的母親節,但自古崇尚孝道,「孝順雙親」被認為應該是晨昏定省、終身行之的行為。且從古代開始,就已經就有代表母親的花,也就是「萱草」。
萱草(Hemerocallis fulva、Orange Daylily)是萱草科萱草屬植物,另有「黃花萱草」、「橙萱」、「紫萱」、「療愁」、「鹿箭」、「黃花菜」等名。在臺灣歷史上,於明昭宗永曆15年(1661)從大陸南部引入。
一般俗稱的「萱草」,是泛指較大的物種分類,除萱草本身外,另包含黃花菜(Hemerocallis citrina,另稱「金針花」)及其同屬(Hemerocallis)的多種植物,其種類繁多,花色豔麗;除食用外,多做觀賞用。而可食用的萱草,北方人喚作黃花菜,廣東人則稱金針。
《神農本草經》民國復古輯本有提到:「萱草,一名忘憂,一名宜男,一名歧女。味甘,平,無毒。主安五臟,利心志,令心好歡樂無憂,輕身,明目。」《本草綱目》上記載:「味甘而氣微涼,卻濕利水,除熱通淋,可止渴消煩,除憂鬱寬胸膈,令人心平氣和。」三國文學家嵇康《養生論》亦說:「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是以別名作「忘憂草」。
萱草在漢朝時,即有栽種的記錄,時已稱呼為「萱草」。萱草即象徵孩子對母親的親情,詩曰:「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即指萱草,在華人世界中視其為母親花,相對於歐美採用的康乃馨。
古時遊子出門遠行之前,總會先在母親所居之後院內室前種植萱草以表孝心,望母因照顧、欣賞萱草使心靈有所寄託,並相信欣欣向榮的萱草可以象徵遊子在外平安健康,減輕母親對遊子的思念。
宋朝詩人蘇軾曾有詩:「萱草雖微花,孤秀能自撥,亭亭亂葉中,一一勞心插。」其中的「勞心」正是指母親的心。成語「椿萱並茂」當中的「椿」和「萱」指的是香椿、萱草,分別代稱父親、母親。因香椿壽命長,而象徵母親的萱草可以使人忘憂,因此成語的意思為父母均健在、安康。
明朝才子唐寅曾作〈萱草圖〉,詩云:「北堂草樹發新枝,堂上萊衣獻壽卮。願祝一花添一歲,年年長慶賞花時。」清朝詩人蔡澤苕亦有〈萱草〉,詞道:「妻妻草色碧如煙,帶露新開態更妍。我本無憂須爾解,不妨移植北堂前。」
以上詩詞提到「北堂」,為古代居室東房的後部,為主婦的居處,後引申為母親的代稱。而「北堂」一詞應用在有關「萱草」的詩詞上,有交相輝映的韻味,含蓄表達對母親的祝福與感恩。
清代的楊惺惺於其作〈萱草〉,幾乎精簡地綜合萱草的特色:「我愛黃花好,開從夏日繁。宜男真合佩,養性復何言。蠲忿過於酒,忘憂種在盆。北堂時一顧,思伯倚庭軒。」
明朝的探花(古代科舉殿試的第三名)倪謙,亦作〈萱草圖為吳元玉題〉,其詩勾勒出對母親的關愛,以及一家人和樂融融的光景,盡現中國人的至孝美德:
吳家堂前春日杲,光照幽蘭與萱草。蘭萱開作黃金花,母心忘憂顏不老。
阿母看花開壽眉,香風滿座春晝遲。金鰲突兀出滄海,扶疏掛罥珊瑚枝。
花前稱觴獻阿母,膝下佳兒綵衣舞。佳兒已作水部郎,喜看祿養榮三釜。
佳兒與佳婦,日日娛堂前。萱花倚慈竹,色與蘭爭妍。
一片心如寸草微,仰視白日當空懸。阿母年年在,好花歲歲開。
慈顏比花花不如,秋霜不到堂中來。曾聞鄒衍谷,吹律和氣覆。
何似君家壽域中,萬匯融融光奪目,為母一奏長春曲。
中國人即使沒有屬於自己的母親節,但自古孝心盛行,常以「萱草」相贈母親、或以「萱草」借代母親歌詠慈母之偉大,可謂日日在過母親節。只要有心,萱草長存,天天都是母親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