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華文化」壓制「閩南文化」、「客家文化」?

Updated: Dec 28, 2023



  無意間翻到一本教科書,是公職考試專用的世界文化史,其中單元〈臺灣史〉的陳述:「國府遷臺『中國化』的文化之下,壓制著臺灣本土文化(閩南人、客家人、原住民)……


  筆者看就覺得很可笑!「閩南」(福建南部)、「客家」(散布華南的族群)本來就同屬中華文化,本來就包含在裡面,何來壓制?自己文化壓自己文化?華人打華人?就像周星馳電影《鹿鼎記》清朝的朝廷命官多隆反清反自己一樣沒邏輯。


  而且這樣說起來,「中國化」早從宋末、明鄭、清領等時期,漢人(含閩南人、客家人)遷徙到這片土地起,就已經開始了,還輪不到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有人認為:「國府遷臺之後,忽視了各地不同的風土民情,硬生生的以清末中原北方文化為唯一正統,使得閩南客家等地方文化被受到忽視。


  但筆者認為說「忽視」之指責未免嚴厲,只能說一些閩南、客家文化的宣傳比例偏少,但各樣文化還是一直有在發展:就拿臺灣的閩南文化來說,民國50年代就有黑白的臺語電影蓬勃發展。


  例如民國47年(1958)的《王哥柳哥遊台灣》、民國54年(1965)的《地獄新娘》、民國58年(1969)的《再見台北》等等,多達30部,後雖因政府大力推行「國語運動」使其衰弱,但並沒說完全不給臺語生存的空間


  否則的話,民國60年(1971)黃勁連老師的「臺語文學運動」,國府當時可有多加打壓、阻攔? 林宗源老師於戰後提倡以臺語寫詩,國府可有禁止?向陽老師以臺語詩、十行詩崛起詩壇,國府有對他如何?


  再談客家文化:拿「客家採茶戲」來說,在當年「反共抗俄」的背景下,據本土戲劇學家呂訴上的記載,配合政府的政策下,民國45年(1956)「勝美」劇團在地方戲劇比賽演出《光武中興》。


  民國47年(1958),「金龍」劇團比賽時演出《光復揚州城》、「紫星」劇團演出《反暴政策》、「新樂社」劇團演出《節女王寶釧》。


  民國48年(1959)「紫星」劇團演出《忠貞報國》、「永光園」劇團演出《張良復國》、「小美園」演出《忠貞報國》。


  民國49年(1960)「紫星」演出《暴君末路》、「金龍」演出《一門三孝》、「新樂社」則演出《孝女救國》等。


  根據學者鄭榮興分析,以上這段期間的客家採茶戲有一個十分不良的影響,那就是戲劇比賽並未將該戲的比賽項目與操口閩南語的歌仔戲區分開來,導致有段過程讓客家採茶戲與歌仔戲混為一談。儘管如此,亦可見當時的國府並沒有刻意疏遠客家文化。


  當然,以中華文化比例上的平衡來說,不否認當時國府確實太偏袒華北文化,難免對臺灣當地的閩南、客家文化有排擠效應。但要說國府「蓄意忽視」、「故意矮化」倒也未必,以上所提之例便可見一斑。


  而筆者所翻閱《世界文化史》的教科書,刻意把「閩南」、「客家」從中華文化硬生生地抽離,然後說中華文化打壓這兩種原屬中華文化的文化,豈不可笑?且有挑撥之嫌。


  不過「壓制原住民文化」這點倒是沒說錯,要是我,我會把這本教科書該段內容修飾成:「自中國大陸的漢人遷臺『中國化』(古早的閩南人、客家人,以及國府遷臺的外省族群)的文化之下,壓制著臺灣本土原住民文化……」這樣還比較公平。







119 views0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