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香港簡介

Updated: Jan 29


  香港,簡稱「,雅稱「香江。屬華南地區,古時隸屬廣東。其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深圳,西鄰澳門,另外兩面近南海。


  明神宗萬曆5年至萬曆23年(1577-1595)一位官員郭棐著有《粵大記》,記錄廣東事跡、人物、典章制度的專志,書中有香港青衣島的記載,另外也有赤柱、稍箕灣、尖沙嘴、將軍澳、葵涌等地名。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部最為發達;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座島嶼構成。

  約39,000至35,000年前的史前時代開始有人類居住,主要遺址位於黃地峒一帶新界西貢半島北部


  西元前3,000年起,長江中游文化、東南亞沿海文化、殷商青銅文化、古越文化先後傳入香港。


  秦始皇33年(前214年),秦軍派軍攻占百越,置南海郡(相當於今廣東大部分,納香港入秦朝版圖

明朝《粵大記》所記載的香港附圖

秦時,香港隸屬南海郡

漢初「南越國」領有香港


  秦亡後,漢王4年起(前203),香港由趙佗的政權「南越國管轄,直至漢武帝元鼎6年(前111),西漢滅南越,香港由漢朝管治。


  後東漢、三國孫吳、西晉、東晉初年,香港一直屬番禺縣(今廣東廣州)。


  東晉成帝咸和6年(331)起,屬東官郡寶安縣(又含今澳門大部分)管轄


  唐玄宗開元24年(736),香港屬於廣州總管府的循州(今惠州市),並設有屯門軍鎮,當中兩千名士兵駐守屯門,主要保護海上貿易


  五代十國時期,香港由割據兩廣的南漢國管治。由於大步(現稱「大埔」)一帶盛產珍珠,南漢後主劉鋹遂於大寶6年(963)設立官辦珠場,稱為媚川都


  宋太祖開寶4年(971),北宋滅南漢,宋朝於九龍灣一帶設立官富場,並派鹽官駐守。


  宋末,宋端宗、宋帝昺為躲避元朝蒙古軍隊,逃至香港。傳說南宋二帝曾在土瓜灣一大石上休憩,後人便稱該處為「宋皇臺」。

東晉與五胡十六國時代的香港

唐玄宗時,香港歸循州管轄

現於香港九龍城區馬頭涌的「宋皇臺」


  明武宗正德9年(1514),葡萄牙派兵抵達並攻佔屯門,立葡佔屯門,明軍於正德16年(1521)向葡萄牙開戰,史稱「屯門海戰」,中國最後全勝,但恩准葡人停泊澳門新馬路一帶。


  清初,香港屬新安縣(即寶安縣管轄,清廷為防沿海居民接濟南明遺臣鄭成功,遂於清聖祖康熙元年(1662)下遷界令禁海,香港受嚴重影響。


  後來康熙8年(1669)朝廷允許弛禁,原有宗族陸續遷回,外地宗族亦應廣東省政府鼓勵乘勢遷入,當中包括福建、江西及廣東惠州、梅州等客家籍農民,所謂「新界宗族」於香港逐漸形成。


  有關「香港」之美名,可追溯到唐代起:由於香港瀝源(今沙田)、大奚山(今大嶼山)沙螺灣土壤都適合牙香樹生長,種香、產香業逐漸發展,直到清聖祖康熙元年海禁遷界為止


  有說法指因當地盛產、出口香木,以「運送香料的港口」聞名,故稱「香港」。


  根據考證,明朝時代由東莞南部及新安全境(包括香港)香樹製品會經陸路運至尖沙頭(今尖沙嘴),以小艇送到石排灣(今香港仔),再用艚船(俗稱「大眼雞」)運至廣州,最後運往蘇杭銷售。

沙田區

大嶼山沙螺灣

香港仔港灣


  清仁宗嘉慶15年(1810)左右,英國東印度公司已勘探珠江口、香港一帶地形,英國人於香港島赤柱登陸後,獲香港島原居民陳群引路到香港島北部。


  清宣宗道光20至22年(1840-1842),中英首次爆發「鴉片戰爭」,中國戰敗,中英雙方簽訂《中英江寧條約(簡稱《南京條約》),中國割讓香港島連同鄰近鴨脷洲給英國道光21年,香港已被英軍攻佔香港從此脫離廣東


  清穆宗同治7年(1868),由設計師Messrs. Thomson & Son of Wapping 設計一張《阿群帶路圖》,描繪陳群為英國人引路的事蹟,也是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後的標誌之一。


  二戰期間,民國30年(1941)12月25日,日本佔領香港,曾經進入3年又8個月的「日據時代」。


  所幸該地仍有中華民國國軍努力抗日死守,直到民國34年(1945)日本投降,8月15日,英國恢復行使香港主權

阿群帶路圖

清末簽訂《中英江寧條約》

民國34年9月,香港重光,中英勝利巡遊


  民國86年(1997)7月1日,當時我方政府已遷臺40餘年,而清朝時中國原初與英國簽訂存有法理的《南京條約》在我方手中(目前存放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但無奈於國際情勢,香港仍被英國「移交」給大陸中共政權共匪稱「回歸」),成為中共的「香港特別行政區


  英屬香港」的歷史,自清宣宗道光21年(1841)1月26日至民國30年12月25日(100年又339天),民國34年8月15日至民國86年7月1日(51年又321天),共計152年又295年

民國48年至86年,「英屬香港」旗幟

民國48年至86年,「英屬香港」紋章

臺北故宮的中英《南京條約》正本

民國86年,香港移交給中共政權

中共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


  香港全地總面積2,755.03平方公里其中陸地1,105.6平方公里(香港島80.7平方公里、九龍46.9平方公里、新界及離島978平方公里)、水域1,650.64平方公里


  香港屬於海洋性副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偏溫暖雨季方面,北部全年有雨,南部則集中在夏季降雨


  香港基於海島地形,四面環海,即使面對大陸冷氣團南下仍能受到海洋調和,在冬季時的氣溫相對於華南同緯度的其他地區稍顯溫暖


  由於香港受到海水淹沒形成多山地體,屬典型的濱海丘陵地形,山多平地少,地貌豐富,山脈走向為東北至西南,最高點為新界海拔957公尺的大帽山


  現時香港有少於25%土地為已開發土地,約40%土地被劃為郊野公園、生態保育區

香港特別行政區劃

香港第一山,新界的「大帽山」

元朗平原

粉嶺

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


  香港有大面積天然平地集中在新界北部,如元朗平原、粉嶺等,由河流自然形成的沖積平原,土地肥沃,適合耕種


  其餘主要城市發展區多數位於九龍半島、香港島北岸,該平地是近百年來填海的成果,自清德宗道光13年(1887)以來,從狹窄的土地填海所得已逾68平方公里


  當地50平方公里的「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是世界地質公園,包括西貢火山岩、新界東北沉積岩兩個園區,展現香港獨有的地貌。


  九龍及香港島之間的「維多利亞港」,因為港闊水深、四面抱擁,有利船隻航行,躋身世界三大天然良港。香港最初就是從維多利亞港兩岸的平地開發展,該區至今仍是香港都市的命脈所在


  也因其地理位置,香港成為世界上相當重要的國際金融、工商服務業、航運中心,且憑當地社會的優良治安、廉潔風氣、簡便稅制、健全法制聞名於世。


  香港在民國86年被中共政權管制以前,早已成就東方之珠」的美譽。在全球都市中,香港僅次於英國倫敦、美國紐約,位列第三,為首屈一指的「亞洲國際都會」。


  然於民國108年(2019)3月15日起當地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延燒,加上全球「陸美貿易戰」的影響,近年香港經濟受挫。


  民國109年(2020)6月30日,大陸中共政權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簡稱《港版國安法》),為香港的民主體制埋下不安定之陰霾

「東方之珠」維多利亞港

維多利亞港夜景

維多利亞港周邊地理

香港的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


  而在英屬香港的時期,香港華人以「僑胞身分」來到臺灣留學、定居者,可自動取得中華民國國籍及國民身分證,連戶籍都會由政府為其主動辦理妥當,成年者甚至有投票權


  例如前總統馬英九先生,於正值兩岸分裂之際的民國39年(1950),誕生於香港九龍油麻地,後於於民國41年(1952)隨雙親移民遷臺


  除了馬總統,其他如國民歌王」周華健先生、「歌壇浪子」王傑先生但王傑先生的出生地尚有不確定臺北縣永和鎮或香港之爭議?),也是在臺設籍的香港華人。


  還有香港影帝曾志偉先生的大女曾寶儀小姐,母親王美華女士是臺灣人,於民國65年因雙親離異而與其妹曾詠儀小姐隨母親搬到臺灣,在自由地區設籍。


  基督教團體「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的容耀、洪温夫婦(洪温老師已於民國108年病逝)、名模李蒨蓉小姐等人,亦為同時擁有香港人、臺灣人身分的中華民國國民

成為中華民國公民的香港人


  香港在中華民國的運動史上,曾立下不可抹滅的輝煌紀錄:民國60年(1971)我方被逐出聯合國以前,香港足球隊的球員自兩岸分治後長期代表我方參與國際足球賽


  例如林尚義先生(已於民國98年逝世),雖以香港黑幫片《古惑仔》系列當中「牧師」一角出名,但成為演員之前,他可是足球運動員,球場上戰績赫赫,有「重炮手」、「䱽魚」等稱號。


  民國47年(1958)至57年(1968)期間,林尚義先生代表我方國家足球隊參與「東京亞運會」、「羅馬奧運會」等國際運動賽,為中華民國贏得漂亮的成績


  除了林先生,另有「香港之寶」姚卓然先生(已於民國97年逝世)、莫振華先生、何應芬先生(已於民國91年逝世)等人,以及有「中國球王」美譽的李惠堂先生(已於民國68年逝世)都曾經為【自由中國】在足球的世界舞臺上發光發熱

「香港代表足球隊」隊徽

香港足球員兼藝人林尚義

香港之寶」之一:姚卓然(右)

香港之寶」之一:莫振華

香港之寶」之一:何應芬(左下紅衣)

「中國球王」李惠堂與其隊員合影


  此外,有「幽默祖師」之稱的香港資深演員馮淬帆先生,亦於民國85年(1996,香港被中共受領的前一年)重新取回中華民國國民的身分。


  馮先生本人是廣東順德人,本有我方戶籍,但因國共內戰逃亡至香港而一度失去,現居臺灣新北林口區,也是香港藝人當中以「忠於中華民國」聞名的愛國藝人


  民國78年(1989),大陸地區爆發「六四天安門事件」後,香港移民自由地區(臺灣地區/臺閩地區)的人數,達到一年逾3,000人


  此後,中華民國相對於大陸中共政權,以民主自由之精神,不斷吸引著嚮往民主的港澳同胞(含澳門同胞)前來臺灣


  根據我方內政部移民署統計,民國101年(2012)起,港澳人士來臺居留逐年攀升,移居自由地區的香港人平均每年逾600人,達到民國90年(2001)以來之高峰,比較過去幾年平均每年約200人,急升兩倍


  而民國101年便有8,624人;至民國105年(2016)為15,449人,5年內成長79%;再至民國106年(2017)1至9月居留人數為14,273人


  民國105年至民國112年(2023)來臺居留、定居的港澳同胞已有78,000人以上,而來到自由地區的旅客當中,港澳旅客以109萬位居第一

忠於民國的香港喜劇泰斗:馮淬帆

191 views0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