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
本指先秦各政權的編年體史書,但後世不傳,今通常指唯一留存的魯國《春秋》。
此為孔子根據魯國史官所編之史書重新修訂而成,記述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到魯哀公14年(前481)間242年之魯國(略今山東西南)歷史,後人把書中包括之時代稱為「春秋時代」。《春秋》流傳至漢朝被尊為「五經」之一。
◎左傳:
全名《春秋左氏傳》,又名《左氏春秋》,古中國華夏先民所著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文本包含在《左傳》之中,係為《春秋》做註解的一部史書。相傳是春秋末期的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
◎左傳序作者:
杜預(222 - 285),字元凱,京兆郡杜陵縣(今陝西西安)人,三國曹魏末、西晉前期政治家、軍事家、學者。為晉朝智取孫吳,完成統一大業。
杜預博學多才,自稱「左傳癖」,著有《春秋經傳集解》,《春秋盟會圖》、《春秋長曆》、《女記讚》等。其所撰《春秋經傳集解》,將《春秋》與《左傳》合為一編,至唐朝成為標準讀本,對中國史學影響甚遠。
◎本文:
《春秋》者,魯史記之名也。記事者,以事繫日,以日繫月,以月繫時,以時繫年,所以紀逺(遠)近,別同異也(注1)。故史之所記,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時,故錯舉以爲所記之名也(注2)。
周禮有史官,掌邦國四方之事,逹(達)四方之志。諸侯亦各有國史,大事書之於策,小事簡牘而已(注3)。孟子曰,楚謂之《檮杌》(注4),晉謂之《乘》,而魯謂之《春秋》,其實一也(注5)。
韓宣子(注6)適(注7)魯,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注8)韓子所見,蓋(注9)周之舊典禮經也。
周德旣衰,官失其守,上之人不能使春秋昭明,赴告策書,諸所記注,多違舊章。仲尼因魯史策書成文,考其眞僞而志其典禮,上以遵周公之遺制,下以明將來之法。其教之所存,文之所害,則刋(刊,注10)而正之,以示勸戒。其餘則皆即用舊史。史有文質,辭有詳略,不必改也(注11)。故傳曰:其善志。又曰:非聖人孰能脩之?蓋周公之志,仲尼從而明之。
左丘明受經於仲尼,以爲經者,不刋之書也,故傳或先經以始事,或後經以終義,或依經以辯理,或錯經以合異(注12),隨義而發。其例之所重,舊史遺文,略不盡舉,非聖人所脩之要故也。
身爲國史,躬覽載籍,必廣記而備言之。其文緩,其旨逺,將令學者原始要終(注13),尋其枝葉,究其所窮。優而柔之,使自求之,饜而飫之,使自趨之(注14)。若江海之浸,膏澤(注15)之潤,渙然冰釋(注16),怡然理順,然後爲得也。
其發凡以言例,皆經國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書之舊章。仲尼從而脩之,以成一經之通體。其微顯闡幽(注17),裁成義類者,皆據舊例而發義,指行事以正褒貶。諸稱「書」、「不書」、「先書」、「故書」、「不言」、「不稱」、「書曰」之類,皆所以起新舊,發大義,謂之變例。然亦有史所不書,即以爲義者,此蓋《春秋》新意,故傳不言凡,曲而暢之也。其經無義例,因行事而言,則傳直言其歸趣(注18)而巳,非例也。
故發傳之體有三,而爲例之情有五:一曰,微而顯,文見於此,而起義在彼,稱族尊君命、舎族尊夫人、梁亡、城縁陵,之類是也;二曰,志而晦(注19),約言示制,推以知例,參會不地、與謀曰及,之類是也;三曰,婉而成章,曲從義訓,以示大順,諸所諱辟、璧假許田,之類是也;四曰,盡而不汙(注20),直書其事,具文見意,丹楹刻桷,天王求車、齊侯獻捷,之類是也;五曰,懲惡而勸善,求名而亡,欲蓋而章,書齊豹盜、三叛人名,之類是也。推此五體,以尋經傳,觸類而長之(注21),附於二百四十二年行事,王道之正,人倫之紀備矣。
或曰,《春秋》以錯文見義(注22),若如所論,則經當有事同文異,而無其義也,先儒所傳,皆不其然。(注23)荅(答)曰:《春秋》雖以一字爲襃貶,然皆須數句以成言,非如八卦之爻(注24),可錯綜爲六十四也,固當依傳以爲斷。古今言《左氏春秋》者多矣,今其遺文可見者十數家,大體轉相祖述(注25),進不成爲錯綜經文,以盡其變(注26),退不守丘明之傳,於丘明之傳有所不通,皆沒而不說(注27),而更膚引(注28)《公羊》《榖梁》,適足自亂。預今所以爲異(注29),專脩丘明之傳以釋經,經之條貫(注30),必出於傳,傳之義例,揔(摠/總)歸諸凡。推變例以正襃貶,簡二傳而去異端,蓋丘明之志也。其有疑錯,則備論而闕之,以俟後賢(注31)。
然劉子駿(注32)創通大義;賈景伯父子(注33)、許惠卿(注34),皆先儒之美者也。末有潁子嚴(注35)者,雖淺近,亦復名家。故特舉劉、賈、許、潁之違,以見同異。分經之年,與傳之年相附,比其義類,各隨而解之,名曰《經傳集解》。又別集諸例,及地名、譜第、歷數(注36),相與爲部,凡四十部,十五卷,皆顯其異同,從而釋之,名曰《釋例》,將令學者,觀其所聚,異同之說,《釋例》詳之也。
或曰:《春秋》之作,《左傳》及《榖梁》無明文,說者以爲仲尼自衛反魯(注37),脩《春秋》,立素王,丘明爲素臣。言《公羊》者,亦云黜周而王魯,危行言孫(注38),以辟當時之害,故微其文,隱其義。《公羊》經止獲麟,而《左氏》經終於孔丘卒,敢問所安(注39)?荅曰:異乎余所聞。仲尼曰:「文王旣沒,文不在茲乎?」此製作之本意也。歎曰:「鳯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巳矣夫!」蓋傷時王之政也。麟鳯五靈,王者之嘉瑞也。今麟出非其時,虛其應而失其歸,此聖人所以爲感也(注40)。絶筆於獲麟之一句者,所感而起,固所以爲終也。
曰:然則《春秋》何始於魯隱公?荅曰:周平王,東周之始王也。隱公,讓國之賢君也(注41)。考乎其時則相接;言乎其位則列國;本乎其始則周公之祚胤(注42)也。若平王能祈天永命,紹開中興,隱公能弘宣祖業,光啓王室,則西周之美可尋,文武之跡不隊(注43)。是故因其歷數,附其行事,采周之舊,以會成王義,垂法將來。所書之王,即平王也。所用之歷,即周正也。所稱之公,即魯隱也。安在其黜周而王魯乎?子曰:「如有用我者,吾其爲東周乎?」(注44)此其義也。
若夫(注45)製作之文,所以章往考來(注46),情見乎辭,言髙則旨逺,辭約則義微,此理之常,非隱之也。聖人包周身之防,旣作之後,方復隱諱以辟患,非所聞也。子路欲使門人爲臣,孔子以爲欺天。而云仲尼素王,丘明素臣,又非通論也。
先儒以爲製作三年,文成致麟,旣已妖妄,又引經以至仲尼卒,亦又近誣。據《公羊》,經止獲麟,而《左氏》小邾射不在三叛之數,故余以爲感麟而作,作起獲麟,則文止於所起,爲得其實。至於反袂(注47)拭面,稱吾道窮,亦無取(注48)焉。
※注釋:
(1)所以紀逺近,別同異也:用來記載遠近地方的事件,區分不同的事情。所以,用此、用來。紀,治理、記載。【回本文】
(2)年有四時,故錯舉以爲所記之名也:一年有四個時節,因此交錯互舉「春」與「秋」作為記載事件的名字。錯,相互交錯。【回本文】
(3)大事書之於策,小事簡牘而已:大事件書寫於竹簡、小事件書寫於木片而已。策,古代以竹簡記事然後連編成策,通「冊」。牘,古代用以書寫文字的木片。【回本文】
(4)檮杌:音ㄊㄠˊ ㄨˋ,在此指古代楚國的史書。【回本文】
(5)其實一也:楚國國史稱《檮杌》、晉國國史稱《乘》(音ㄕㄥˋ )、魯國國史稱《春秋》,其實是一回事,只是稱謂不同而已。【回本文】
(6)韓宣子:姬姓、韓氏,名起,諡號宣,史稱「韓宣子」。韓厥的庶子。是春秋晉國韓氏一族第六任的領袖。【回本文】
(7)適:往、至。【回本文】
(8)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周禮的理想官制都在魯國裡延續,我今日才知曉周公的文德,以及周天子能夠於天下稱王的原因。【回本文】
(9)蓋:大概;乃是、實在是。【回本文】
(10)刋:修正、改正。【回本文】
(11)史有文質,辭有詳略,不必改也:歷史文章原有的文采與本質,言辭的詳細與簡略,不需要修改掉。【回本文】
(12)或錯經以合異:以與經文不同的敘述,來表達相同或相異的道理。【回本文】
(13)原始要終:推究事物發展的始末經過。原,推究根源。【回本文】
(14)優而柔之,使自求之,饜而飫之,使自趨之:文義表達弱而寬鬆,使讀者自行探求真意;文義表達飽滿充足,使讀者自行探尋方向。饜,音ㄧㄢˋ,飽、滿足。飫,音ㄩˋ ,飽食、飽足。【回本文】
(15)膏澤:用脂膏潤澤。常比喻及時雨。亦有比喻恩澤。【回本文】
(16)渙然冰釋:像冰塊遇熱消融流散。渙然,離散的樣子。【回本文】
(17)闡幽:闡明隱微的道理。【回本文】
(18)趣:旨意、意味。【回本文】
(19)晦:不顯明。【回本文】
(20)汙:詆毀、毀謗。【回本文】
(21)觸類而長之:依據一類的知識與規制,增長同類的知識與規制。【回本文】
(22)《春秋》以錯文見義:《春秋》用不同的文字交錯表達大義。錯,在此指「不同的」之意。見,音ㄒㄧㄢˋ ,同「現」,顯露、顯出。【回本文】
(23)若如所論,則經當有事同文異,而無其義也,先儒所傳,皆不其然:如果如其所說,那經文當有事情相同、文字不同,而大義也就不存在的話,儒家先賢所傳事實、道理,都並不是這樣的。【回本文】
(24)爻:音ㄧㄠˊ ,八卦上的橫線,「–」稱為「陽爻」,「--」稱為「陰爻」。【回本文】
(25)大體轉相祖述:大致效法前人學說輾轉相傳。【回本文】
(26)進不成爲錯綜經文,以盡其變:進不能結合經傳的文章,窮盡其箇中變化。盡, 全部用出,竭力、努力完成。【回本文】
(27)退不守丘明之傳,於丘明之傳有所不通,皆沒而不說:退不能固守左丘明先生所傳的文章,對左先生所傳文章有解釋不通的地方,就都隱藏不說。沒,沉埋、掩覆,在此引申「隱藏」之意。【回本文】
(28)膚引:膚淺地引用。膚,表面的、浮淺的。【回本文】
(29)預今所以爲異:杜預今天解釋《春秋》,之所以與那些拿《公羊傳》、《榖梁傳》來解釋《春秋》的人不同的原因。【回本文】
(30)條貫:分析條理,貫穿綜合。【回本文】
(31)其有疑錯,則備論而闕之,以俟後賢:文有疑慮、錯誤之處,便詳細論述但保留原本就缺少的文字,以待後來的賢士補正。闕,缺失、虧損、短少。俟,音ㄙˋ ,等待。【回本文】
(32)劉子駿:劉歆(前50 - 23),字子駿,改名劉秀,漢朝宗室,西漢末年及新朝官員及重要學者,協助王莽篡位,出任新朝高職「羲和官」,號稱國師,晚年卻因兒子被殺與誤信預言,謀叛事敗自殺。劉歆博覽圖書,精通經學,提倡古文經學,推動把《左傳》及《古文尚書》等古文經列於學官,引發漢代今古文經學之爭;他曾與父親劉向一同校閱宮庭藏書,編成目錄學的重要著作《七略》及《別錄》,反映當時的學術思想流派。所謂「創通大義」,是指他引用《左傳》來解釋《春秋》,從而通順文章的大義。【回本文】
(33)賈景伯:賈逵(30 - 101),字景伯。祖為洛陽賈氏,生於扶風郡平陵縣(今陝西咸陽西北),東漢經學家、天文學家。歷官郎中、左中郎將、侍中、騎都尉等職。主要著有《春秋左氏傳解詁》30篇、《國語解詁》21篇、《左氏傳大義長於二傳三十事》、《歐陽大小夏侯尚書古文同異》3卷、《齊魯韓詩與毛詩異同》與《周官解詁》等,皆已亡佚。故凡有所說皆依《後漢書.鄭范陳賈張列傳》(卷36)。【回本文】
(34)許惠卿:許淑,字惠卿,魏郡人,作《左氏傳注解》,今亡佚。曾任太中大夫。為古文經學家代表人物,以《左傳》授陸德明。未有傳,生卒年不詳。【回本文】
(35)穎子嚴:穎容,字子嚴,陳國長平縣(今河南周口)人。博學多通,擅長《春秋左氏》傳,師從太尉楊賜。郡裏舉穎容爲孝廉,州郡徵召、公車徵召,都不願意就職。初平年間(190 - 193),避亂於荊州,學生多達千餘人。劉表任命穎容爲武陵太守,穎容不願意前往。著有《春秋左氏條例》共五萬多字、《春秋釋例》十卷,建安年間(196 - 220)去世。
(36)歷數:曆法。【回本文】
(37)仲尼自衛反魯:孔子從衛國返回魯國。反,通「返」,回來。【回本文】
(38)危行言孫:正直的行為、言語的謙遜。危,正直的。孫,音ㄒㄩㄣˋ ,謙卑、恭順。【回本文】
(39)安:如何。【回本文】
(40)今麟出非其時,虛其應而失其歸,此聖人所以爲感也:現在麒麟的出現並不是時候,沒有應驗在聖王身上而又死去,這是聖人感傷的原因。【回本文】
(41)隱公,讓國之賢君也:魯隱公是位賢明的君主,讓位於桓公。【回本文】
(42)祚胤:福祚隆興,子孫繁昌。【回本文】
(43)文武之跡不隊:周文王、周武王的事跡不會沒落。隊,應為「墜」字。【回本文】
(44)如有用我者,吾其爲東周乎:如果任用我(孔子),我將在東方恢復、振興周禮。【回本文】
(45)若夫:助詞,用於句首,表示承接、轉折之用。【回本文】
(46)章往考來:表彰過去,考校將來。章,表揚、顯揚。考,測試、探究。【回本文】
(47)袂:音ㄇㄟˋ,衣袖。【回本文】
(48)取:接受。【回本文】
《春秋左氏傳》序的作者:杜預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