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一二‧一二憲兵節

Writer: 小魚兒小魚兒

中華民國憲兵節(12月12日)短片


  憲兵乃軍隊一兵種,通常的任務並非與敵人作戰,而是維繫軍紀執行軍法約束其他軍人行為舉止,即「軍事警察」。在大部分國家,一般刑警無權管轄軍人犯罪事務,這等事務必須交由憲兵處理。


  憲兵制度起源於法國之「英法百年戰爭」(法語:Guerre de Cent Ans;英語:Hundred Years' War1337─1453)期間,法國國王挑選精兵組成「憲兵隊」,最古之法文名稱本為「le Gendarmerie」(有武器的軍人),後改為「la Marechaussee」(穿馬靴的騎警隊) ,專門負責處理違犯軍紀的軍人和僱傭兵,此制度卓有成效,也就此流傳下來。十六世紀起,法國憲兵隊開始受地方司法機關調遣,執行法院判決的權力,具有一般司法警察權


  我國憲兵制度起因於清德宗光緒26年1900)的「八國聯軍侵華之戰,清廷訂結《辛丑條約》,聯軍撤離首都北京,清廷便成立「京師善後協巡營」(《六‧一五警察節》專欄有提起過)維持京畿治安,此為中國近代憲兵前身


第四代總統徐世昌,參與我國憲兵建制之始
第四代總統徐世昌,參與我國憲兵建制之始

「慶親王」愛新覺羅‧奕劻,促成我國憲兵學堂的建成


  而中文的「憲兵」源自於日語,起源於日本明治6年(1873)3月時制訂的《陸軍省編制條例》中,所出現「憲兵」的新漢字名詞,當時憲兵被採用法國陸軍兵制的日本陸軍列為各兵科之一光緒31年1905)清廷變法,派遣愛新覺羅‧載澤徐世昌(即後來民國第四代總統)、紹英赴日考察,回國後乃倣傚日本憲兵制度,由慶親王奕劻和日本訂立合約,聘請日本籍顧問川島康浪(日本憲兵軍官)於同年在天津大沽口創設憲兵學堂,正式採用「憲兵」名稱。


  光緒32年1906),陸軍尚書穆爾察‧鐵良秉奏的《試辦陸軍警察奏摺》中提及:「竊維治軍之要,紀律宜嚴,而先事之防,稽查宜密。考之歐西各國,於軍隊駐紮處所,皆設有軍事警察,兼為地方警察之輔助。日本仿行其制,名為憲兵;海陸軍人盡歸監視,法意良美,收效無形。……擬於臣管轄之憲兵學堂內,挑選畢業學生編成陸軍警察一個營,駐紮京師,監察各鎮……。」中國的憲兵制度從此成形。清朝當時在北京設置「陸軍警察所」,指揮編成「陸軍警察營」糾察軍紀。

中華民國憲兵,始建於國父
中華民國憲兵,始建於國父
蔣中正總統在黃埔軍校任校長期間,致力於憲兵建制
蔣中正總統在黃埔軍校任校長期間,致力於憲兵建制

  至於現今之中華民國憲兵,則由國父孫中山先生在民國12年1923)在廣州大本營創建憲兵,再經由日後的第八代總統蔣中正先生培育壯大,逐步編制:民國13年192411月,黃埔陸軍軍官學校二期籌辦憲兵科,隔年(民國14年19254月開學,這段期間國民革命軍有以黃埔軍校第三期部份學生隨軍警衛學兵連混編,正式成立憲兵連,蔣先生又在10月於廣州成立憲兵訓練所,並將憲兵連擴編為憲兵營


  民國15年19262月誕生第一屆之憲兵科畢業生,如易安華少將(後因抗戰於民國26年在南京戰死)。同年間,何應欽將軍(後於民國76年病逝於臺北)所部國民革命軍第一軍駐紮東江,並成立憲兵隊,東江憲兵隊為國軍地區憲兵隊之始。7月憲兵營整編為三個憲兵連,改組成立憲兵團隨國民革命軍北伐。民國17年1928),憲兵團改編為憲兵第一團,並增設憲兵第二團,駐守南京市

易安華將軍為我國首屆憲兵之一


何應欽將軍成立第一批憲兵隊


吳思豫中將曾為臨時憲兵司令


谷正倫中將為我國正式的首任憲兵司令


張鎮為第一屆憲兵教導團之團長


  民國18年初1929北伐統一,我軍在山東青島成立臨時憲兵司令部,暫任命吳思豫將軍(民國38年移居香港,民國50年逝世)為憲兵司令,隨後因任務需求撤銷。民國20年1931)我國創辦憲兵教練所,於江蘇蘇州成立憲兵第三團,首任團長蔣孝先(後面會提及其在「西安事變」之忠烈事蹟)。


  民國21年19321月16日,我國於南京市瞻園路126號首都衛戍司令部陸海空軍總司令部憲警處合併正式成立憲兵司令部,首任憲兵司令谷正倫中將。同年8月20日,中央政府頒布《憲兵勤務令》,使憲兵部隊的編組指揮訓練勤務等各種制度得以確立


  民國22年19335月,我國於於南京江寧成立憲兵訓練所,谷正倫將軍兼任所長;成立第一屆憲兵教導團,團長張鎮(後於民國39年病逝於臺北)。民國25年19363月,我國擴編憲兵訓練所,正式創設憲兵學校,蔣中正先生兼任首任校長。


  民國37年194810月31日,憲兵教導第一團於上海黃埔江海運遷臺,在花蓮縣吉安鄉舉行12個連開訓民國39年1950),因應我方政府撤退,憲兵司令部遷至臺灣臺北市民國42年1953),我軍擴編幹部訓練班。同年5月,憲兵學校在臺復校臺北縣三重鎮(今新北市三重區)。


  民國45年19569月,憲兵教導第一團於臺北市新南營區整編成立「憲兵訓練大隊」。民國47年(1958)訓練大隊改組整編為「憲兵新兵訓練大隊」;同年間,憲兵學校成立班隊指揮部民國50年19615月16日,訓練大隊擴大整編成立六個大隊,改名為「憲兵新兵訓練中心」。


  民國59年19705月,憲兵學校遷至臺北縣五股鄉(今新北市五股區)現址迄今。民國93年200411月2日,合併「憲兵新兵訓練中心」為「憲兵學校林口校區」。民國103年20144月1日,憲兵學校依據精粹案規劃,配合《軍事教育條例》之修正施行,銜稱改為「憲兵訓練中心」,其憲兵訓練種能及必要編組均予保留;而「林口校區」則改名為「龜山校區」。國防部於同年6月4日令:《憲兵學校組織規程》廢止


於「西安事變」為保護蔣中正先生而殉職的憲兵軍官:蔣孝先


  以上為我國憲兵大概之發展沿革,而「憲兵節」起源於民國25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變」:東北軍的張學良(有隨我方於民國38年遷臺,民國90年病逝於美國)、第十七路(西北軍)總指揮楊虎城(於民國38年於重慶被殺)發動「兵諫」,劫持時任西北剿匪總司令的蔣中正先生:劫持過程中,作為蔣先生主要警衛人員憲兵第一團其中一連隊伍,與叛軍在華清池展開激戰,率領該連隊的蔣孝先團附身中三彈忠貞殉職,守護蔣中正先生的憲兵蔣桂亞郝振亞鄺漢傑江熙胡玫仕等人壯烈成仁


  留守西安的憲兵第一團團長楊鎮亞聞訊,即率部驅車前往官邸救援,不幸中途被叛軍拘捕,與特高軍士趙忠德相繼壯烈殉職。在西安事變中,除了護衛蔣中正先生登山的憲兵生還3人外,其餘全數殉職民國40年1951),我方政府為表彰憲兵忠貞節烈的精神,頒訂每年12年12日為「憲兵節」,以緬懷西安事變壯烈犧牲之憲兵烈士


  憲兵除執行軍法糾察軍隊紀律外,依我國《刑事訴訟法第229至231條、《調度司法警察條例第2至4條之規定,亦具有司法警察身分,平時受法務部之檢察官或檢察總長指揮,戰時由國防部參謀本部參謀總長指揮,勤務對象包含一般民眾,但重點在於偵辦軍人、軍事及軍民共犯之犯罪行為


  憲兵兵科實質獨立於陸軍之外,直屬國防部參謀本部,是一支獨立部隊。與陸軍的野戰任務不同,在戰時的任務為軍紀糾察維護社會秩序衛戍行都-首都與近郊,遂行城市作戰、執行反恐任務收容審問管理戰俘軍事交通要道管制。在重大災害發生時,參與救災,協同警察管制災區人員進出維持災區秩序等任務。與警察一樣維護紀律救護人民守護精神,以及如西安事變時以身護法忠烈軍魂,乃中華民國憲兵令人敬仰之處。


我國憲兵徽章(可左右滑移觀閱)


憲兵歌 - Song of the Military Police (EN Subs)


◎ 參考資料

Wikipedia contributors. "中華民國憲兵."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11 Dec. 2024. Web. 11 Dec. 2024.‹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D%E8%8F%AF%E6%B0%91%E5%9C%8B%E6%86%B2%E5%85%B5&oldid=85275614.

Wikipedia contributors. "憲兵."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8 Oct. 2024. Web. 8 Oct. 2024.‹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E%AA%E5%85%B5&oldid=84505822.

Wikipedia contributors. "憲兵訓練中心."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1 Mar. 2024. Web. 1 Mar. 2024.‹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86%B2%E5%85%B5%E8%A8%93%E7%B7%B4%E4%B8%AD%E5%BF%83&oldid=81736540.

● Wikipedia contributors. "百年戰爭."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28 Sep. 2024. Web. 28 Sep. 2024.‹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99%BE%E5%B9%B4%E6%88%98%E4%BA%89&oldid=84386832.

● Wikipedia contributors. "奕劻."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4 Dec. 2024. Web. 4 Dec. 2024.‹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5%95%E5%8A%BB&oldid=85198170.

● Wikipedia contributors. "鐵良."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1 Aug. 2024. Web. 1 Aug. 2024.‹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3%81%E8%89%AF&oldid=83640133.

● Wikipedia contributors. "吳思豫."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26 Jan. 2024. Web. 26 Jan. 2024.‹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0%B3%E6%80%9D%E8%B1%AB&oldid=80674426.

● Wikipedia contributors. "谷正倫."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2 Dec. 2024. Web. 2 Dec. 2024.‹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0%B7%E6%AD%A3%E4%BC%A6&oldid=85167273.

● Wikipedia contributors. "易安華."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26 Oct. 2024. Web. 26 Oct. 2024.‹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8%93%E5%AE%89%E5%8D%8E&oldid=84730479.

● Wikipedia contributors. "何應欽."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8 Dec. 2024. Web. 8 Dec. 2024.‹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D%95%E6%87%89%E6%AC%BD&oldid=85240415.

● Wikipedia contributors. "張鎮 (中華民國軍事將領)."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15 Mar. 2023. Web. 15 Mar. 2023.‹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C%A0%E9%95%87_(%E4%B8%AD%E5%8D%8E%E6%B0%91%E5%9B%BD%E5%86%9B%E4%BA%8B%E5%B0%86%E9%A2%86)&oldid=76362109.

國防部憲兵指揮部(民110年12月20日)。憲兵節。國家文化記憶庫。民113年12月12日,取自:https://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686368

● 振中(民110年8月9日)。蔣孝先。抗日戰争紀念網。民113年12月12日,取自:https://www.krzzjn.com/show-1802-82642.html

● 光復之聲(民110年12月11日)。中華民國憲兵節(12月12日)短片。YouTube。民113年12月12日,取自:https://www.youtube.com/@voiceofguangfudalu

● Note :P(民110年1月22日)。憲兵歌 - Song of the Military Police (EN Subs)。YouTube。民113年12月12日,取自:https://www.youtube.com/@NoteP

Comments


©2019 by 中華民國志 R.O.C. HISTORY.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