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108年(2019)7月16日《中華日報》A6「中華副刊」的版面上了一篇圖文〈難忘的廟埕〉,由李憲祈先生撰寫、拍攝。
該篇文章述說臺南市佳里區的一小村「子龍廟」的往事,除了有祭拜三國名將「常山趙子龍」的武昌廟外,還提到民國60年代當地【臺語文學運動】。
文中提到,文藝青年【黃勁連】老師於民國59年(1970)創辦【主流詩社】,並出版國語現代詩集《蓮花落》,之後改用【臺語文學】創作。
民國64年(1975),黃老師創立出版社,還開辦【漢聲語文中心】。事業正火紅時,黃老師還帶著熱愛唱歌的三弟【黃三郎】上臺北,幫弟弟【寫歌】。
黃氏兄弟辦演唱會、出唱片,創作出金曲《難忘的廟埕》,在【臺灣閩南語歌壇】造就一段佳話。之後,他回到家鄉,持續推動臺語創作的志業。
小編看著黃勁連老師的故事,為他的志向感動不已。同時也不禁想到:
如今綠獨人士常把「戒嚴時期禁臺語禁很兇」的歷史謠言掛在嘴邊,但從這段往事來看,應該沒有他們所傳的那般森嚴、過苛吧?
而且稍微查一下黃老師的經歷,他本人發展閩南語文學似乎並沒被當時的政府打壓過的跡象?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