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華民國初年(1911-1924)的內閣制

Updated: Nov 1, 2023


  清宣統2年(1911)11月15日,辛亥革命成功後,各省代表齊聚上海,上海、江蘇及福建三省代表召開會議,議決成立【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


  11月30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決定以【湖北軍政府】為中央軍政府,各省代表轉赴武漢,商議組織【臨時中央政府】,參考【美國總統制】的形式,制定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


  同年,12月3日,聯合會通過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12月28日,在南京召開【臨時大總統選舉預備會】。12月29日,各省代表在南京召開【選舉臨時大總統會】,最後選出【孫中山】先生,成為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


  民國元年(1912)1月1日,孫中山總統根據《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但孫總統就任兩個月後,迫於當時的形勢,且遵守承諾,同意辭職並推舉【袁世凱】為第二任臨時大總統,但為了限制袁世凱的權力,乃將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之總統制改為【內閣制】。3月11日公布實施《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意使袁世凱成為【虛位總統】。


  但由北洋軍閥各個擁兵自重,且袁世凱本人根本不理會憲法約束:民國3年(1914)5月1日,袁世凱自行公布《中華民國約法》,【擴大總統職權】,強硬改為總統制。隨後企圖【稱帝】、【廢憲】。袁世凱死後,民國5年(1916)6月29日,【黎元洪】繼任大總統,恢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但當時國內已經分裂,【南北各有政府】,互不從屬,【憲政等同虛設】。


  民國6年(1917)6月,安徽督軍【張勳】發動政變,率兵入京,【解散國會】,驅逐黎元洪。7月1日,與康有為擁立原清宣統帝【溥儀】復辟,【重建帝制】,憲政再次被破壞


  民國11年(1922)爆發「第一次直奉戰爭」後,直系軍閥獲勝,獨自控制北京政府。4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被掌控北京的【曹錕】和【吳佩孚】以「法統重光」為號召,再度恢復


  民國12年(1923)10月6日,曹錕靠賄賂當選中華民國總統,並由賄選國會起草並通過了一部《中華民國憲法》,另稱【曹錕憲法】。10月10日,該憲法由曹錕頒布實施,取代《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民國13年(1924)10月23日,直系軍閥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推翻大總統曹錕,先邀請孫中山北上,後與奉系妥協,請【段祺瑞】出山,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臨時執政(國家元首,行總統職)


  民國14年(1925)4月24日,段祺瑞臨時執政政府發布命令,稱「法統已成陳跡」,【臨時約法廢除】,南北政府均不再堅持約法,再也未曾恢復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內閣體制,於北洋軍閥【專權割據】的亂局,幾乎無發揮的空間。



350 views0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