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小魚兒

全世界最大的皇宮:紫禁城

Updated: Dec 31, 2023



氣勢恢弘的太和殿,是北平故宮最高大富麗的宮殿



紫禁城內八千餘大小亭樓宅屋


  位在北平中心(今中共大本營北京)的紫禁城,是一個非常奇特的地方,它是中國明朝和清朝兩個朝代的皇宮,總計有24位皇帝在這裡住過。宮裡有8,700多個大大小小的房間和樓臺亭閣,是目前世界上所存在規模最大、最美的皇宮


  紫禁城為什麼叫「紫禁城」呢?中國人(華人)認為皇帝是天帝派到凡間來管理百姓的,而天帝坐鎮在天上的紫微宮座上面,所以就用「紫微」兩字來作宮城的名字;又因為皇宮一向門禁森嚴,因此就叫做「紫禁城」,也叫「紫金城」。


  紫禁城非常大,四周的城牆,共長3.4公里,城外圍繞著一條護城河,正門前可以容納2萬多人。當初建造的時候,動用了100多萬名民伕,經過15年才完工。建造用的木料、大理石、琉璃瓦等,都是從全國各地千里迢迢運來的,工程的艱鉅可想而知了。


  滿清被推翻了以後,就再也沒有所謂的皇帝了(只有一個幾乎稱帝的袁世凱)。到了民國14年(1925),中央政府把紫禁城改成博物院,叫作「故宮博物院」,陳列各朝各代珍貴的古物,供人參觀

天一門壁上的流雲雙鶴琉璃、養心門壁上的鷺鷥臥蓮琉璃


太極殿的的斗拱


※《民國志》補充:

  紫禁城始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永樂18年(1420)落成;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


  明朝年間,紫禁城不時受大火摧殘:永樂19年(1421),宮遭雷擊,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毀,直到明英宗正統5年(1440)才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明世宗嘉靖36年(1557),紫禁城又出大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全部被焚毀,至嘉靖40年(1561)才全重建完工。明神宗萬曆25年(1597),紫禁城再出大火,焚毀前三殿、後三宮,直至明熹宗天啟7年(1627)方復健完工。


  明思宗崇禎17年(1644),「闖王」李自成軍攻陷北京,沒過多久,明朝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擊敗李自成;李自成向陝西撤退前焚毀紫禁城,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未焚


  同年,清世祖順治帝至北京,以皇極門為常朝場所,以未被焚毀的建極殿為位育宮,作為寢宮;攝政王多爾袞在武英殿辦公。順治元年至順治14年(1644─1657),清朝重建了午門、天安門、外朝前三殿,將位育宮恢復為建極殿,改名為保和殿;又整修內廷、東路、西路的建築。


  清聖祖康熙6年(1667),重建端門。康熙22年(1683),清廷開始部分重建紫禁城其餘被毀建築。清世宗雍正13年(1735),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後60年間對紫禁城大規模增建和改建


  清仁宗嘉慶18年(1813),天理教徒林清率教眾攻打紫禁城。清德宗光緒14年(1888)太和門護軍值班室發生火災,由於救火設施不完善,大火燒了2天,貞度門、太和門、昭德殿被焚。此次損壞直到光緒20年(1894)才修復完畢


  民國元年(1912),清宣統溥儀退位後,仍居於宮內。至民國13年(1924)11月5日,黃郛攝政內閣(地位相當於今日的行政院)公布修正《清室優待條件》第5條,廢除皇帝尊號,請廢帝溥儀出宮。政府代表李煜瀛先生(已於民國62年病逝於臺北)、京師警衛司令鹿鍾麟先生(已於民國55年病逝於大陸天津)、警察總監張璧先生(後在天津為日本人效命,抗戰勝利後死在大牢中),於6日接管皇宮,封存文物


  後經攝政內閣核准,經一年之整理,故宮博物院於民國14年國慶節(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並且開幕,首任理事長為河北人李石曾先生(也就是李煜瀛,「石曾」為其字號)。

大陸時期首任故宮首長─李石曾先生


紫禁城午門一角


◎參考書目● 簡松村(1989)。《華一兒童知識寶庫:歷史篇》。臺北:華一。

205 views0 comments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