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書法家蕭顯所題「天下第一關」
位於長城東邊起點的山海關,因為位置很重要,自古以來就是兵家爭奪的地方,而有「天下第一關」之稱。
從山海關遠眺長城,氣勢顯得特別雄偉。山海關為什麼叫山海關呢?因為關的一邊是渤海,一邊是燕山,又因為它位於河北省的臨榆縣境內,也叫「榆關」。
山海關的地位險要,所以歷代都派出名將重兵把關,像戚繼光、洪承疇、吳三桂等,都是把守天下第一關的第一大將軍。
天下第一關如果失守,會怎麼樣呢?明朝因為有戚繼光率領戚家軍鎮守山海關,使得清兵動彈不得。一直到吳三桂鎮守時,傳說因為攻陷明朝首都的闖王李自成把他的愛妾陳圓圓搶走,他一氣之下竟然打開關門,引清兵入關,想借清兵制伏李自成。
清兵對於中原疆土早就覬覦已久,現在終於等到機會,立刻長驅直入,明朝不堪一擊,因此而滅亡。山海關的地位險要,由此可見,被譽為「天下第一關」,當之無愧。
山海關是在隋文帝時建的,大概在西元580年左右。現在的山海關城樓,則是在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蓋的,雄壯巍峨,已經變成觀光勝地。
在城樓的東面,掛有一幅橫匾,上面題著五個斗大的正楷字──天下第一關,幾百步外也能看見。
山海關附近有一座博物館,藏有古代的兵器和戎裝。還有一座姜女祠,奉祀的正是大名鼎鼎的孟姜女。
山海關之東門
※《民國志》補充:
山海關所在之處,最早的築關歷史可追溯至東周戰國時期的燕長城,秦朝、北齊、隋朝、後周均有在此處修建關城的記載。漢代在此設置臨榆縣,南北朝時更名為臨渝鎮。
隋代起,此處設臨榆宮,唐高祖武德7年(624)在此處修建臨榆關。遼代(北宋同期)改為遷民縣,金代(南宋同期)改為遷州,元代改為遷民鎮。而正式命名為「山海關」則是在明太祖洪武14年(1381)名將徐達組織人力修建時。
關城規模最大時,東西南北各開有一座城門,各有一座瓮城,上方均建有箭樓。其中東門為鎮東樓,西門箭樓為迎恩樓,南門為望洋樓,北門為威遠樓(後毀於大火)。此外東南角樓為靖邊樓,如今則僅存基址。鎮東樓南北兩側還建有「臨閭樓」、「牧營樓」和「新樓」等三座二層配樓,用以加強防禦。
關城以北的平緩區域被稱為左翼長城,與之相連的山脊上的長城由近及遠依次為角山長城、三道關長城、九門口長城;以南的被稱為右翼長城,最南端的入海石城伸入渤海,因形似龍頭伸入大海,故俗稱為「老龍頭」。
城池中央建有一座鐘鼓樓,原本位於城池中央偏北,曾於明憲宗成化7年(1471)重修,明神宗萬曆14年(1586)改建至城池中央,萬曆39年(1611)拆去頂層,變成單層建築。東瓮城內曾建有關帝廟和陳公祠,西瓮城內建有關帝廟、忠愛流芳祠,南瓮城內建有增福廟,北瓮城內建有藥王廟。
◎參考書目 ● 簡松村(1989)。《華一兒童知識寶庫:歷史篇》。臺北:華一。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