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小魚兒

史記‧卷百十四‧東越列傳‧第圩四

Updated: Jul 14


◎史記:


  初稱《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是西漢漢武帝時期的任職太史令(古代官職,負責記錄國史)的司馬遷編寫的紀傳體史書


  該書記載自傳說中的黃帝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共2,500年的中國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全書包括本紀12卷、世家30卷、列傳70卷、表10卷、書8卷,共130卷,52萬6500餘字


◎東越列傳:


  所謂「東越」,指的是戰國時代的越國被楚國吞滅或依附之後,部份越國王族航海入閩,徙居越遷山(今福建福州長樂市)。


  追隨王族的越人在閩地北部定居下來後,與當地原住民逐漸融合成「閩越人」,並建立了閩越政權。《東越列傳》正係記載該政權於福建發展的略況。

大陸福建武夷山市興田鎮城村西南之閩越遺址


◎史記作者:

《史記》作者: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 - 約前86),字子長,龍門(今山西河津)人,是漢朝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其父司馬談是太史令,所以司馬遷在十歲時已能誦讀古文《尚書》、《左傳》、《國語》等書。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等大儒,並暢遊各地,採集傳聞。後繼承父業,接任太使令一職,還潛心修史,開始了《史記》的寫作,開創紀傳體史學,稱「太史公」。


◎閩越活動年代:


  根據考古的資料,閩越大致存在於周顯王36年(前333)至漢武帝元鼎6年(前111),歷時222年


  依現有史料,閩越共傳13位國君,分別為前333至前306年在位前306至前267年在位前266至前259年在位前259至前251年在位前251至前243年在位前243至前232年在位無諸(前232至前214年在位、復國後前202至前192年在位)、前192至前176年在位)、前176至前163年在位)、前163至前155年在位)、前155至前135年在位餘善(前135至前110年在位


  其中第七代君主無諸的時候,閩越一度被秦朝所滅,改為閩中郡。直到漢朝建立後,高祖劉邦重新冊立無諸為閩越王,統治閩越故土,都城設在東冶(即今福州),並在武夷山城村建造當時越地最雄偉的王城。


  傳至末代君主餘善,閩越一度分裂,與餘善在閩地「二王並立」的繇王共傳居股二代,也在分裂中均被漢武帝所滅


  《東越列傳》主要提到無諸、郢、餘善等閩越王的事蹟,確切年代均標註於以下【本文】當中「秦漢紀年」後的藍色括弧內

福建博物館的閩越宮殿模型


◎本文:


  閩越王無諸及越東海王搖者,其先皆越王句踐之後也,姓騶氏。秦已并天下(秦始皇33年,前214),皆廢為君長,以其地為閩中郡。及諸侯畔秦,無諸、搖率越歸鄱陽令吳芮(注1),所謂鄱君者也,從諸侯滅秦。當是之時,項籍主命,弗王(注2),以故不附楚。漢擊項籍,無諸、搖率越人佐漢。漢五年(前202),復立無諸為閩越王,王閩中故地,都東冶。孝惠三年(前192),舉高帝時越功,曰閩君搖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搖為東海王,都東甌,世俗號為東甌王。


  後數世,至孝景三年(前154)吳王濞(注3)反,欲從閩越(注4),閩越未肯行,獨東甌從吳。及吳破,東甌受漢(注5)殺吳王丹徒(注6),以故皆得不誅,歸國。


  吳王子子駒(注7)亡走閩越,怨東甌殺其父,常勸閩越擊東甌。至建元三年(前138),閩越發兵圍東甌。東甌食盡,困,且降,乃使人告急天子(注8)。天子問太尉田蚡(注9),蚡對曰:「越人相攻擊,固其常,又數反覆,不足以煩中國往救也。自秦時棄弗屬。」於是中大夫莊助(注10)(注11)蚡曰:「特患力弗能救,德弗能覆(注12);誠能,何故棄之?且秦舉咸陽而棄之,何乃越也!今小國以窮困來告急天子,天子弗振,彼當安所告(注13)?又何以(注14)萬國乎?」上曰:「太尉未足與計。吾初即位,不欲出虎符發兵郡國。」乃遣莊助以節發兵會稽。會稽太守欲距不為發兵,助乃斬一司馬,諭意指,遂發兵浮海(注15)救東甌。未至,閩越引兵而去。東甌請舉國徙中國,乃悉舉眾來,處江淮之閒。


  至建元六年(前135),閩越擊南越(注16)。南越守天子約,不敢擅發兵擊而以(注17)。上遣大行王恢(注18)豫章(注19),大農韓安國(注20)出會稽,皆為將軍。兵未(注21)嶺,閩越王郢發兵距險。其弟餘善乃與相、宗族謀曰:「王以擅發兵擊南越,不請,故天子兵來誅。今漢兵眾彊,今即幸勝之,後來益多,終滅國而止。今殺王以謝天子。天子聽,罷兵,固一國完(注22);不聽,乃力戰;不勝,即亡入海。」皆曰「善」。即(注23)殺王,使使奉其頭致大行。大行曰:「所為來者誅王。今王頭至,謝罪,不戰而(注24),利莫大焉。」乃以便宜案兵(注25)告大農軍,而使使奉王頭馳報天子。詔罷兩將兵,曰:「郢等首惡,獨無諸孫繇君丑不與謀焉。」乃使郎中將立丑為越繇王,奉閩越先祭祀。


  餘善已殺郢,威行於國,國民多屬,竊自立為王。繇王不能矯其眾持正。天子聞之,為餘善不足復興師,曰:「餘善數與郢謀亂,而後首誅郢,師得不勞。」因立餘善為東越王,與繇王并處。


  至元鼎五年(前112),南越反,東越王餘善上書,請以卒八千人從樓船將軍擊呂嘉(注26)等。兵至揭揚(注27)以海風波為解(注28),不行,持兩端(注29),陰使南越。及漢破番禺(注30),不至。是時樓船將軍楊仆(注31)使使上書,願便引兵擊東越。上曰士卒勞倦,不許,罷兵,令諸校屯豫章梅領待命。


  元鼎六年(前111庚午)秋,餘善聞樓船請誅之,漢兵臨境,且往,乃遂反,發兵距漢道。號將軍騶力等為「吞漢將軍」,入白沙(注32)武林(注33)、梅嶺,殺漢三校尉。是時漢使大農張成、故山州侯齒(注34)將屯,弗敢擊,卻就便處,皆坐畏懦誅(注35)


  餘善刻「武帝」璽自立,詐其民,為妄言。天子遣橫海將軍韓說(注36)出句章,浮海從東方往;樓船將軍楊仆出武林;中尉王溫舒(注37)出梅嶺;越侯為戈船、下瀨將軍,出若邪、白沙。元封元年(前111辛未)冬,(注38)入東越。東越素發兵(注39)險,使徇北將軍守武林,敗樓船軍數校尉,殺長吏。樓船將軍率錢唐轅終古(注40)斬徇北將軍,為御兒侯。自兵未往。


  故越衍侯吳陽(注41)前在漢,漢使歸諭餘善,餘善弗聽。及橫海將軍先至,越衍侯吳陽以其邑七百人反,攻越軍於漢陽(注42)。從建成侯敖,與其率,從繇王居股謀曰:「餘善首惡,劫守吾屬。今漢兵至,眾彊,計殺餘善,自歸諸將,(注43)幸得脫。」乃遂俱殺餘善,以其眾降橫海將軍,故封繇王居股為東成侯,萬戶;封建成侯敖為開陵侯;封越衍侯吳陽為北石侯;封橫海將軍說為案道侯;封橫海校尉(注44)為繚嫈侯。福者,成陽共王(注45)子,故為海常侯,坐法失侯。舊從軍無功(注46),以宗室故侯。諸將皆無成功,莫封。東越將多軍,漢兵至,棄其軍降,封為無錫侯。


  於是天子曰東越狹多阻,閩越悍,數反覆,詔軍吏皆將其民徙處江淮閒。東越地遂虛。


  太史公曰:越雖蠻夷,其先豈嘗有大功德於民哉(注47),何其久也!歷數代常為君王,句踐一稱伯。然餘善至大逆,滅國遷眾,其先苗裔繇王居股等猶尚封為萬戶侯,由此知越世世為公侯矣。蓋禹之餘烈也(注48)

閩越宮殿遺址


※注釋:


(1)吳芮:秦朝時任番陽令,號曰「番君」。戰國末期,父吳申曾任楚國大司馬。秦二世元年(前209),吳芮率部將梅鋗及女婿英布響應陳勝的大澤之變,舉兵反秦。漢高祖5年(前202)二月,徙封長沙王,同年間率兵平閩途中病死。【回本文】


(2)弗王:項羽沒立無諸和搖為王。【回本文】


(3)吳王濞:劉濞(前216-前154),漢高帝劉邦之侄,劉邦兄長劉喜之長子。因參與平定英布叛亂有功,被劉邦封為吳王,在位42年。漢景帝時,發動「七國之亂」謀反,兵敗後被東甌國人殺死。【回本文】


(4)欲從閩越:想讓閩越跟從,一同叛變。【回本文】


(5)購:收買。【回本文】


(6)殺吳王丹徒:將吳王劉濞擊殺於丹徒。丹徒,今江蘇鎮江丹徒區。【回本文】


(7)吳王子子駒:吳王劉濞的兒子劉駒。【回本文】


(8)天子:即漢武帝劉徹,當時的漢朝皇帝。【回本文】


(9)田蚡:西漢內史長陵(今陝西咸陽市東北)人,漢武帝的舅舅、大臣,封武安侯。後來與魏其侯竇嬰不和,設計殺害灌夫及竇嬰,竇嬰死後,元光5年(前130),田蚡發瘋而亡。【回本文】


(10)莊助:字義興,為西漢中早期會稽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嚴忌之子(也有一說是族子)。後拜會稽太守,復留為侍中。在他去世很多年後,《漢書》為避東漢明帝劉莊的諱,把莊助等莊姓的人改稱嚴姓,故亦稱「嚴助」。嚴助與朱買臣、淮南王劉安交好,而劉安謀反,嚴助受御史張湯指控,元狩元年(前122),牽連而誅,葬紹興府。【回本文】


(11)詰:詢問、責問。【回本文】


(12)特患力弗能救,德弗能覆:只是擔憂力量不足,援救不了他們,恩德淺薄,不能覆蓋他們。特,只、但。【回本文】


(13)愬:音ㄙㄨˋ ,訴說。通「訴」。【回本文】


(14)子:照顧、撫愛。【回本文】


(15)浮海:乘船渡海。【回本文】


(16)南越:由趙佗約於漢高祖5年(前204)在嶺南地區建立的政權。【回本文】


(17)聞:傳達、傳布。【回本文】


(18)王恢:西漢大臣,燕國人。邊吏出身,後任大行令。他反對向匈奴和親。元光二年(前133),在他的建議下,漢武帝派他為將屯將軍,和韓安國、李廣、李息、公孫賀,率軍在馬邑誘敵伏擊匈奴。事情敗露,匈奴撤退。王恢為保全師,沒敢追擊。三十萬大軍無功而返。王恢被漢武帝下獄,自殺。【回本文】


(19)豫章:漢代郡名,約今江西南昌市市區。【回本文】


(20)韓安國:西漢大臣,官至御史大夫。曾為梁孝王幕僚,並且是梁孝王身邊得力謀士。後來深的深得漢景帝的信任,化解了漢廷中央和梁孝王的關係,漢武帝時,提倡和親匈奴,西漢北部邊疆多年無戰事。元朔二年(前127),因病去世。【回本文】


(21)踰:越過、超過。同「逾」。【回本文】


(22)固一國完:保我一國安定完好。固,安定。完,齊全、完整、堅固。【回本文】


(23)鏦:音ㄘㄨㄥ ,即矛。【回本文】


(24)耘:除草。在此比喻閩越之禍患已除。【回本文】


(25)案兵:按兵不動。【回本文】


(26)呂嘉:南越國丞相。他連續擔任趙眛、趙嬰齊、趙興、趙建德四代南越王的輔臣,權傾一時。後來,呂嘉因反對西漢對南越的統治,被漢武帝發兵征討,於西元前110年為漢軍所殺。【回本文】


(27)揭揚:今廣東揭揚。【回本文】


(28)以海風波為解:以海上出現大風巨浪作為不進軍的藉口。【回本文】


(29)持兩端:採取騎牆觀望的態度。【回本文】


(30)番禺:南越政權之首都,今廣東廣州番禺區。【回本文】


(31)楊仆:西漢將軍,宜陽人,漢武帝時,為御史,果斷搏擊。【回本文】


(32)白沙:約今廣東台山市的白沙鎮。【回本文】


(33)武林:約在今江西餘干縣東北三十里武陵山。【回本文】


(34)山州侯齒:漢朝宗親劉齒,受封「山州侯」。【回本文】


(35)弗敢擊,卻就便處,皆坐畏懦誅:張成、劉齒二人不敢去進攻東越軍,退到有利地方,呆在那裡。後來他們犯了畏懼敵人、怯懦軟弱的罪而被殺。【回本文】


(36)韓說:西漢將軍,韓王信曾孫。【回本文】


(37)王溫舒:漢朝大臣,陽陵(陝西咸陽市東)人。漢武帝時,歷任河內郡太守、中尉、廷尉、少府。為人諂媚,以權勢大小行法,好殺戮。在河內郡,誅殺豪強,連坐數千家。太初元年(前104),後來參加平定東甌的戰爭,因為藏匿官吏不從征大宛,犯下滅族之罪,他被迫自殺。【回本文】


(38)咸:都、皆、全。【回本文】


(39)距:至、到。【回本文】


(40)轅終古:漢武帝時期人物,原本為錢塘(今浙江杭州)軍卒,在征討東越的期間,因為斬殺了東越徇北將軍而得到軍功,被封為「御兒侯」,也作「語兒侯」,是漢武帝征東越時期,少數被封為列侯的人。【回本文】


(41)吳陽:留居在漢朝的東越國貴族,受封「越衍侯」。【回本文】


(42)漢陽:約今湖北武漢漢陽區一帶。【回本文】


(43)儻:如果、倘若。同「倘」。【回本文】


(44)福:即劉福,漢朝宗親,受封繚嫈(ㄧㄥ )侯。【回本文】


(45)成陽共王:劉喜(前2世紀-前144),西漢第二代城陽王。【回本文】


(46)舊從軍無功:從前從軍並無立下戰功。【回本文】


(47)其先豈嘗有大功德於民哉:閩越先祖難道曾經對當地人民有建下大功德?【回本文】


(48)蓋禹之餘烈也:大概這就是大禹所留下的功業吧。蓋,大概。餘烈,遺留下來的功業。【回本文】

閩越王城博物館

55 views0 comments

コメント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