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建國第三個邦交國:美國(今斷交)

Writer: 小魚兒小魚兒

Updated: Mar 15


美國國旗
美國國旗


美國獨立後歷屆歷史國旗


美國位置(可透過世界地圖大概搜尋)


◎ 正式國名: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政體:總統制


◎ 獨立/共和日期:清高宗乾隆41年(1776)7月4日【自大不列顛王國獨立】


◎ 國旗說明:該旗的旗面由13道紅白相間的寬條構成,左上角還有一個包含了50顆白色小五角星的藍色長方形。50顆小星代表了美國的50個州,而13條間紋則象徵著美國最早建國時的13個殖民地。紅色象徵勇氣,白色象徵真理,藍色則象徵正義。


◎ 國父: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湯瑪斯·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


◎ 入聯日期:民國34年(1945)10月24日(聯合國創始會員國之一)


◎ 語言:英語(English)


◎ 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Washington, D.C./District of Columbia)


◎ 面積:9,83萬3,517平方公里


◎ 地理位置:位於北美洲中部,西臨太平洋,東濱大西洋,南鄰墨西哥及墨西哥灣,北接加拿大,另有北美洲大陸西北端之阿拉斯加州(隔海西鄰俄羅斯)、中太平洋之夏威夷州(隔海東北鄰內地、東鄰墨西哥)。


◎ 人口:3億3,200萬以上人


◎ 幣制:美元(又稱「美金」,USD


◎ 匯率:1(USD)比30 (TWD)


◎ 建交日期:民國2年(1913)5月2日


◎ 斷交日期:民國68年(1979)1月1日


◎ 非正式外交日期:民國68年(1979)1月1日


美國國歌


  中美關係可追溯到乾隆年間:清乾隆49年1784),美國獨立後不到半年就派中國皇后號Empress of China,也常被稱為Chinese Queen)來華貿易。清宣宗道光23年1843),顧盛Caleb Cushing)擔任首任美國駐華專員,駐地在澳門


  美國之中文譯名,早先因清朝人將星條旗的圖案稱為花旗,因而獲得別稱「花旗國」。乾隆年間稱作「咪唎𠼤」,至道光年間則稱「米利堅」,後採美國傳教士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等人選字譯「亞美理駕合眾國」,簡稱「美國」或「合眾國」。清文宗咸豐10年1860)以降逐漸用「美」代「米」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清朝被迫開放國門,於道光24年1844)與美國簽署了第一個條約望廈條約》,又稱《中美五口貿易章程》(Treaty of peace, amity, and commerce,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he Chinese Empire)。

美國首位駐華外交官:凱萊布·顧盛(1800.01.17 - 1879.01.02)


  咸豐8年1858),我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後與美國簽訂《中美天津條約》。此後又簽訂《辛丑條約》等不平等條約。清穆宗同治元年1862),美國在北京東交民巷建立駐華公使館


  清德宗光緒元年1875),我國開始向美國派遣公使。光緒4年1878),我國在美國華盛頓設立永久性駐美公使館,首任公使陳蘭彬。光緒8年1882)5月6日,美國總統切斯特·艾倫·阿瑟Chester Alan Arthur)簽署《排華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成為《美國法典》(Code of Law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縮寫為U.S.C.)的一部分


  光緒34年1908),美國為培養在華代理人中國親美派,退還了部分清政府的庚子賠款,該款項被用於留美預備學校的建立,該校後來成為清華大學清宣統3年於北京成立,民國45年在臺復辦)。

中國首位駐美公使:陳蘭彬(1816 - 1895)


  中華民國成立後,民國2年19135月2日,美國承認以袁世凱總統為首的臨時政府,開始與北洋政府建立公使級外交關係,互設公使館,並互派公使。到了民國10年1921),召開華盛頓會議,簽署九國公約,再次確定通過「門戶開放政策」以維持中國的領土完整,然而此次由美國英國日本法國與我國共同簽署的協定缺乏實施細則


  民國17年19287月25日,美國駐華公使馬慕瑞John Van Antwerp MacMurray)與國民政府代表財政部長宋子文先生(於民國60年歿於舊金山)在南京簽訂《中美關稅新約》,條約簽訂意味著美國已正式承認南京政府(當時北洋政府尚未垮臺),但駐華公使館仍留駐北平(即北京),並在南京設立公使館南京辦事處


與國民政府簽訂關稅條約的美國公使:

約翰·范·安特衛普·馬慕瑞(1881.10.06 - 1960.09.25)


  民國24年19355月17日,中美外交關係升格為大使級,公使館升格為大使館,並互派大使。美國駐北平公使館和南京辦事處同時升格為大使館,美國大使則常駐北平大使館。至八年抗戰初期,美國還不願捲入中日戰爭:美國總統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在民國26年19379月14日宣布禁向中日兩國運送軍火


  同年7月,由於中國抗日戰爭擴大,美國大使館隨國民政府先後遷至武漢和陪都重慶,但北平大使館和南京大使館仍然正常運作,至民國30年(1941)12月「珍珠港事件」(Attack on Pearl Harbor)爆發後才正式關閉。


  民國28年1939)6月17日,我國領導人蔣中正先生接見美國大使詹森,促美國政府對日本封鎖天津英、法租界事作嚴正表示。6月20日,美國國務卿赫爾Cordell Hull)發表演說,指責日本封鎖天津租界及轟炸中國各地。9月6日,赫爾表示,美國遠東政策不變


  民國30年1941)8月26日,羅斯福總統宣布,美國將派遣軍事代表團到中國,以實現《軍火租借法案》之目的,該團由馬格魯德John Leslie Magruder為團長,在陸軍部長史汀生Henry Lewis Stimson指導下執行任務。11月2日,蔣中正先生以日軍集結越南,將進攻雲南,切斷滇緬公路,是日電請羅斯福總統利用影響,使英國與中國通力合作


  同年11月26日,宋子文偕駐美大使胡適先生(於民國51年歿於臺北)謁見美國總統羅斯福,談中美關係問題。12月9日,羅斯福發表演講,譴責日本背信棄義,進攻美國,並宣稱:「戰爭為長期、艱苦的戰爭,美國決不中途停止,決心作戰到底。」羅斯福致電告蔣中正先生,美國已對日宣戰並申述加強美中友誼與共同奮鬥,征服暴日,直至取得徹底勝利


二戰時期美國對一名國民革命軍士兵的宣傳畫


  民國31年1942)1月4日,蔣中正先生電在華盛頓之宋子文,要求羅斯福總統派遣一位可資信賴之高級將領到中國擔任中國戰區統師部參謀長,1月19日美國陸軍部長史汀生推薦史迪威Joseph Warren Stilwell)擔任此職,1月23日美軍總參謀長馬歇爾George Catlett Marshall, Jr.)通知史汀生表示同意。中國外交人員幾經努力美國之前對華提供1.7億美元貨款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開始全力援華向中國提供5億美元無償援助,並根據《租借法案》對華租借大量軍事物資,包括「駝峰空運」。


  美軍派員來華參戰,包括中華民國空軍美籍志願大隊American Volunteer Group,縮寫AVG,綽號「飛虎隊 Flying Tigers」)、美軍第十四航空隊Fourteenth Air Force)和第二十轟炸機隊Twentieth Air Force),以及「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所有上述援助合計,中國在抗戰中所獲美援總額達16.02億美元,美國是所有國家中對華援助最多的一國


  民國32年1943)1月11日,我國與美國於華盛頓簽訂《中美平等新約》(Sino-American New Equal Treaty)。民國34年1945)1月,美國派赫爾利Patrick Jay Hurley)為美國駐華大使。4月,我國與美國、英國、蘇俄在舊金山主持聯合國會議。美國總統羅斯福逝世,由副總統杜魯門(Harry S. Truman)繼任。6月,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奉總統杜魯門之命,將雅爾達會議關於中國方面之秘密協議轉達我方,並促請中國與蘇俄成立諒解


  中、美、英、法等50國代表在舊金山會議中,簽訂《聯合國憲章》。7月,我國與美、英三國對日本提出勸降牒文。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代表同盟國於9月2日在米蘇里艦受降,我國派徐永昌先生(於民國48年歿於臺北)參加簽證。10月,美國定我國雙十節為「中國友誼日」。11月,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辭職。12月,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聲明,希望中國和平統一,實行民主憲政馬歇爾奉派來華調解國共問題


二戰後代表我國受降的徐永昌先生


  民國35年1946)5月,國民政府還都南京,美國駐華大使館亦遷至南京。7月,美國派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為駐華大使,在廬山呈遞國書,他也成為我方遷臺前最後一任駐華大使。12月,美國總統杜魯門繼續發表聲明,譴責中國共產黨(以下稱中共破壞和平商談,申明對華政策不變


  民國36年1947)1月1日,美國政府財政部宣布解除於民國30年6月凍結之中國在美資產,美財政部估計中國資產時值3.564億美元。1月3日,美國照會中蘇(俄)兩國,大連應即在中國管理之下,開放國際貿易,恢復中國長春鐵路交通


  同年1月10日,美國太平洋海軍陸戰隊司令杜納格抵華,將視察平、津地區美軍設施。1月16日,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正式通知中共代表王炳南,我方政府決派張治中(後投共,於民國58年歿於北京)赴延安商談,重啟和談之門(1月18日,中共答覆司徒,仍堅持取消「偽憲」等兩項要求,否則不能重開談判)。


我方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前的最後一位美國駐華大使:

司徒雷登(1876.06.24 - 1962.09.19)


  2月5日,國防最高委員會通過出口結滙由政府補貼100%進口貨物從價徵附加稅50%,自次日起實行;美國以此舉危害美國對華進出口利益為由,表示反對。2月12日,聯合國救濟總署副署長傑克遜抵達青島視察。2月15日,美國對華經援在考慮中。2月18日,蔣中正先生及宋子文先生要求美國國務院同意聯合國救濟總署將所餘價值2.4億美元善後救濟物資中,調換價值2億元而可由黑市出售之物品,以便取得現款。3月21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向參議院提出請求批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4月26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命令海軍部長福萊斯特:將美國海軍剩餘船隻271艘及船隻器材、浮動船塢等移交中國,並派遺海軍軍官100名士兵200名予以協助;我國將青島作為美國第七艦隊United States Seventh Fleet之海軍基地,僅許美國船艦入口。5月1日,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鄧斐爾(Louis E. Denfeld)宣布美軍將於7月1日以前全部退出中國。7月3日,我國立法院通過法案,決定將駐華美軍享有之特權延長至美軍完全撤出中國之日


  國民參政會駐會委員會舉行會議,邀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署長霍寶樹報告一年來善後救濟概況;報告稱:截至今日,聯合國救濟總署運抵中國物資逾180萬噸,尚餘七八十萬噸將陸續運來運華物資美國部分約在八九月間可全部運到英國及澳洲二部分則尚須明年始可運齊。5月7日,國民政府改組後獲美國部分信用貸款


  5月31日,國民參政會決議請政府商洽美國借款,盡力收回旅順、大連,預防日本重建軍備。7月9日,美國白宮宣佈派魏德邁Albert Coady Wedemeyer)為特別代表赴華,對中國目前及未來的政治、經濟、心理和軍事情況作一估計,以幫助美國政府「考慮對復興計劃的援助」。


  7月15日,駐美物資供應委員會美國航務委員會在華盛頓簽訂《售購戰時建造船舶合約》,美國將戰時建造之船舶159艘售給我國。7月16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特使魏德邁將軍偕顧問5人啟程到中國。7月22日,魏德邁及其率領之考察團到南京


民國36年來華調查的特使:

阿爾伯特·科蒂·魏德邁( 1897.07.09 - 1989.12.17)


  7月26日,我國外交部照會美國政府,主張對日和會在上海舉行。6月23日,中美租借法案債務談判在華盛頓舉行,談判內容為:租借債務之清理、戰時三國間財政債務、未整理之戰時剩餘物資移交問題及其他戰時財政帳目,債務總額計20億元


  7月22日,美國對外清算委員會中國及東亞辦事處宣稱:自1946年8月30日至1947年5月30日美國已供給中國之剩餘物資共約1.7億美元。8月14日,美國國務院宣布美國向蘇俄提出抗議,指責蘇俄一再延宕開放大連港口。8月20日,張群內閣宣布,暫停開放大連,任何外輪駛往大連者,必須經中國政府同意,並不得從事中國沿海貿易


  7月30日,我國政府就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詢問經濟改革方案中外國資本一節提出書面答覆,聲明歡迎美商向國營及民營工業投資美國公司及私人公司對於中國各種工業,除鐵路、兵工廠及與國防有關之專營事業外均可投資


  8月29日,蔣中正先生主持國務會議,王世傑外長報告外交,就魏德邁之離華聲明作簡要説明蔣強調中國應自力更生,勵精圖治,自立自勉。12月15日,美國魏德邁將軍致函蔣,告以巴大維將出任駐華軍事顧問團團長


  民國37年1948)1月,美國第八十屆國會開會,總統杜魯門提出特別援華法案China Aid Act of 1948)。中華民國技術代表團赴美,商洽美國援華計劃之具體事宜。2月,美國國會通過合併援外法案,援華總數4億6千3百萬美元。4月,中美成立雙邊協定。4月13日,杜魯門在寫給國會報告中稱:截至本年12月31日,美國對中國提供救援物資將有5萬長噸之小麥、4.3萬長噸之白米,另撥500萬美元在暹羅等地採購援華白米等


  同年4月20日,美國太平洋司令白吉爾、美國遠東艦隊司令葛里芬至南京訪問;白吉爾由美國駐華軍事顧問組長塞柏爾陪同謁見蔣中正先生。6月29日,美國國務院照會中國駐美國大使館稱,軍事援助之1.25億美元即可提取。7月1日,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今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在南京成立,該委員會駐上辦事處同時成立沈熙瑞任秘書長;美國經濟援華團團長萊普漢亦由上海赴南京。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前身正是「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


  7月3日,外交部長王世杰與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簽訂《中美關於經濟援助之協定》,規定:美國援華四億美元,其中經濟援助2.75億美元,特種贈給予1.25億美元;美國對於中華民國政府之財政經濟有最高監督權和決定權,在中國執行監督之美國人員均享有「治外法權」待遇;美國可以在中國取得它所需要之任何戰略物資;中華民國政府允改善對外商務關係,接待美國代表團並協助其執行任務;一切執行細節須中美雙方代表協議,美方保留隨時停止援助之權


  《中美關於經濟援助之協定》於南京簽定,分為中文英文版本,其中最特別是美方代表司徒雷登以中文簽名。8月,中美雙方關於組織「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協定」在南京簽字,美方並於8月5日協助成立中國農村復興委員會,即今農業部前身。


我國農業部的前身為美國扶助成立的「中國農村復興委員會」


  8月13日,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偕美國西太平洋艦隊司令白吉爾,赴廬山與蔣中正總統秘密商談;美援運用委員會與美國經濟合作總署中國分署舉行聯席會議,討論美援物資棉、糧、油料之運用問題。8月14日,萊普漢、俞鴻鈞在上海召集各小組會議,商討美援運用問題


  10月,蔣總統接見美國記者,表示美國應重視中國局勢,無完整之東北,即無和平之東亞。11月2日,杜魯門當選連任下一屆總統,而杜魯門不支持國共戰爭,11月28日,我國第一夫人宋美齡女士前往美國遊說杜魯門,杜魯門冷漠以對。11月30日,我國政府與美國政府在南京互換《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批准書,宣稱該條約自即日起生效。12月1日,美國《外交雜誌》載文稱:自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以來,美國曾以35億美元援助中國,其中在戰勝日本以前,為14.69億美元;戰勝日本以後,達20.88億美元


  民國38年1949)1月7日,艾奇遜Dean Gooderham Acheson)繼任美國國務卿。1月21日,蔣中正先生卸任總統一職下野,由副總統李宗仁代理1月26日,艾其遜發表聲明:美國對華政策不變。1月27日,美國駐華軍事顧問團撤離中國。2月3日,美國西太平洋艦隊司令白吉爾駐於青島聲門;美國西太平洋艦隊為保護美僑,仍留在西太平洋為使整個中國沿海的美國人感到安全美國經濟合作總署停止對淪陷區(中共所佔區域)之救濟工作美國經濟合作總署中國分署長萊普漢、副署長葛里芬一行抵臺灣考察經濟建設


  同年2月4日,美國軍事顧問團最後一批人員由團長巴大維、海軍組長奧爾特率領離華,抵達日本東京。2月15日,美國眾議院51人為中國局勢問題致函總統杜魯門,宣稱中國局勢已使美國「感到嚴重威脅」;「共產黨在中國之勝利,將為吾人重大的及歷史性的失敗」,要求杜魯門指派一委員會研究中國問題。


  2月28日,美國國務院向國家安全委員會提交《美國對華貿易政策報告》,主張在政治上不致力於推翻中共新政權,而是「通過允許恢復與中國的正常經濟關係,大大增強這種可以使莫斯科與中共政權產生嚴重分裂的力量」;美方認為這樣,可以在經濟上使美國私人企業在中國繼續做些生意


  3月28日,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向國會提出報告並決定美國對華外交政策應採取之基本原則:一、繼續支持美國一向尊重中國領土主權完整之信條;二、希望中美兩國人民繼續正常之經濟文化交流關係;三、因經濟援華一事,於美國本身利益甚為重要,故應盡可能繼續下去


  4月4日,美國參眾兩院通過一項議案,決定將1948年4月3日所通過「援華法案」延期至1950年2月15日,以該法案撥款四億美元中尚未動用的5,400萬美元繼續援助中國政府。6月18日,美國國務院內部,已有人主張承認中共,司徒雷登大使由南京到上海,且發表其即將回國,作承認中共之建議


蔣中正總統下野
蔣中正總統下野

  4月30日,美國駐廣州領事館大使銜代辦克拉克廣西桂林與李宗仁總統會談。克拉克表示只要李代總統能繼續在華南、西南組織抵抗,美國就有可能在「未受共產黨控制的區域內,對堅持反共的力量提供援助」,並稱「美國政府今後不再援蔣」,希望李宗仁盡快赴廣州,「在廣州組織一個與蔣氏截然分開的政府,否則不易改變美國政府的態度」。並表示:「如果有一種第三勢力存在,美國必樂於出面援助。」示意李宗仁依靠「第三勢力」


  美國陸續增派軍艦、飛機和海軍陸戰隊到青島助下野的蔣中正先生內戰;4月30日,美國海軍陸戰隊400名由上海抵青島。5月5日、5月7日,美國軍艦5艘、重轟炸機4架先後增駐青島。5月11日,駐美大使顧維鈞先生(於民國74年歿於美國)會見美國國務卿艾奇遜,除乞求援助外,並提請美國考慮參加類似《北大西洋公約》之太平洋公區域協定問題,用以表明美國對共產黨在亞洲進展與世界其他地區之進展同樣關切美國贈送中國軍艦4艘,駛抵臺灣。5月14日,美國海軍陸戰隊1,500名由美國運抵青島


  5月13日,美國國務卿艾奇遜致電駐華大使司徒雷登,要司徒雷登向英、法等國駐華大使強調:「給共產黨政權以事實上的承認將從政治上鼓勵共產黨,打擊國民黨」,「我們強烈反對任何大國匆匆忙忙給予中共以無論事實上還是法律上的承認。」5月20日,美國西太平洋艦隊司令白吉爾令在上海美國海軍軍艦駛離黃浦江以外35哩處停泊;美國總統郵船公司宣布該公司輪船即日起停駛上海


民國38年至39年期間,李代總統代表我國與美國交涉
民國38年至39年期間,李代總統代表我國與美國交涉

  8月5日,美國國務院發表《中美關係白皮書》(The China White Paper,全稱《美國與中國的關係:特別著重一九四四年至一九四九年的階段 United States Relations with Chin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Period 1944-1949》)。書中表示:「中華民國在國共內戰的失敗,是國民政府本身的領導問題,與美國無關,美國在戰後中國情勢已盡力而為,最後失敗應由國民黨負起全責。」此是為「袖手旁觀」政策。美國停止對我國的軍事援助,嚴重打擊國軍的戰鬥士氣。


  9月8日,美國參議員麥卡錫Joseph Raymond "Joe" McCarthy)、勃里奇Styles Bridges)、諾蘭William Knowland)、惠里Kenneth Spicer Wherry)聯合發表「對華白皮書備忘錄」。9月9日,前經濟合作署中國分署長賴普漢促美國給予中共政府事實承認,反對再予我方政府援助。9月7日,美、英、法3國外長會議,英、法支持美國放棄中國政策,並早日締結對日和約。9月13日,美國國務卿艾奇遜、英國外相貝文於華盛頓就遠東問題舉行會談。9月14日,美國國務院答覆伊斯勃蘭公司,不允許派軍艦護送商船進入上海


  9月22日,美國經美國經濟合作總署中國分署臺灣辦事處,簽署美援肥料6萬噸使用合同,價值約400多萬美元。9月28日,美國眾議院通過《1949年共同防禦互助計劃》軍事援外;美國經濟合作總署撥給我國12.5萬美元,向美國購買肥料,截至現在,對華撥款已達2.16828億美元。10月,美國國務院發表聲明,繼續承認中華民國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12月,美國將駐臺北領事館升格為駐臺北總領事館

民國38年12月7日,我方政府遷臺
民國38年12月7日,我方政府遷臺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我方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民國39年19501月5日,美國總統杜魯門於發表「不介入臺灣海峽爭端」的聲明。3月1日,由於代總統李宗仁身在美國不返國,蔣中正總統在臺北復行視事,重新代表中國與美國交涉。到了6月,因為「韓戰」的爆發,讓美國決定把臺灣納入西太平洋防禦體系。7月29日,美國國務院指任命藍欽Karl L. Rankin)為駐華公使,成為我方遷臺後的首位美國駐華外交官


  民國42年19532月27日,美方宣布任命藍欽為美國第36任駐華大使民國43年195412月2日,我方與美國於華盛頓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Sino-American Mutual Defense Treaty),分為中文及英文版本,防止大陸地區的中共政權赤化臺灣


  民國46年19573月20日,在陽明山革命實踐研究院」擔任職員的男子劉自然,在駐臺美軍上士雷諾的住宅門前,遭雷諾連開兩槍斃命,但在兩個月後,負責審理此案的美國軍事法庭卻以「殺人罪嫌證據不足」為由,宣判雷諾無罪釋放,引發臺灣民眾反美衝突,史稱「劉自然事件」。


民國46年5月24日,因「劉自然事件」遭群眾闖入的美國大使館


  民國48年1959),美國在台新聞處遷入日據時代「台灣教育會館」,新聞處原位於臺北中山堂附近,因劉自然事件遭破壞。這是民國50年代臺灣當時獲知歐美消息重要管道,至中美斷交後,改為非官方性質美國文化中心民國54年19658月31日,我方與美國於臺北簽定《美軍在華地位協定》,因應劉自然事件,規範美軍在臺司法適用管轄範圍


  民國60年1971)5月22日,建立亞洲蔬菜研究及發展中心協議備忘錄,由韓國菲律賓泰國美國越南共和國、我國簽署。


  民國68年19791月1日,美國正式與中共政權建交,美方與我方斷絕外交關係。同時《臺灣關係法》生效,美國政府繼續維持美國人民與在臺灣人民間之商業、文化及其他關係。1月16日,美國在臺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縮寫為AIT)於臺北正式成立,其功能相當於美國大使館的館務,成為中美斷交後與中華民國成立非正式外交主要機構


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前身為美國駐華大使館)


  美國國務院提供美國在臺協會大部份經費及運作指導,美國國會擔任監督角色。設有華盛頓總部AIT/Washington)、臺北辦事處AIT/Taipei),職員超過450人,提供商業、農產品、旅遊服務、文化交流、華語學校、貿易中心、圖書館等功能,並設有高雄分處AIT/Kaohsiung)。


  3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成為對等機構。我國也在美國的華盛頓特區洛杉磯亞特蘭大波士頓芝加哥休士頓丹佛邁阿密紐約舊金山西雅圖檀香山等城市均設有辦事處,作為駐美單位實質大使館


  民國71年1982),美國政府與中共政權協商《八一七公報》(中共為了停止美國對臺灣出售武器),為了減少對臺灣的衝擊,美國總統隆納·雷根Ronald Wilson Reagan)透過美國在臺協會和我方的蔣經國總統進行同步協商,進而形成〈六項保證〉(Six Assurances),內容如下:


  1. 美國未同意設定終止對臺軍售的日期﹔(The United States has not agreed to set a date for ending arms sales to Taiwan)

  2. 美國未同意就對臺軍售議題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徵詢意見﹔(The United States has not agreed to consult with the PRC on arms sales to Taiwan)

  3. 美國不會在臺北與北京之間擔任斡旋角色﹔(The United States will not play mediation role between Taipei and Beijing)

  4. 美國未同意修訂《臺灣關係法》﹔(The United States has not agreed to revise the Taiwan Relations Act)

  5. 美國未改變關於臺灣主權的立場﹔及(The United States has not altered its position regarding sovereignty over Taiwan; and)

  6. 美國不會對臺施壓,要求臺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談判。(The United States will not exert pressure on Taiwan to enter into negotiations with the PRC.)


蔣經國總統任內與美國達成〈六項保證〉
蔣經國總統任內與美國達成〈六項保證〉

  民國83年1994)國慶日,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駐美國辦事處更名為駐美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al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the United States)。民國101年20129月1日,對內恢復「中華民國駐美大使」之名。


  民國105年20165月18日,美國眾議院通過《2017年國防授權法》,當中包含邀請臺灣參與環太平洋軍事演習,提升美臺軍事高層交流,以及明確說明對臺軍售進度等多項修正案。9月,眾議院、參議院首度提出《臺灣旅行法》(Taiwan Travel Act)的法案,旨在促進臺灣與美國間的高層級交流


  民國106年2017)1月及5月《臺灣旅行法》被重新提案,在獲得參眾兩院通過後並由總統川普Donald John Trump)於民國107年20183月16日簽署生效。民國107年4月及9月,參眾兩院提出《2018年亞洲再保證倡議法》(Asia Reassurance Initiative Act of 2018),於12月通過,並由川普總統於12月31日簽署生效。該法旨在制定美國在印太地區的長期戰略願景,並強化美國在該地區的領導地位,也強化臺灣地區的安全


  民國108年2019),美國提出《2019年台灣保證法》,該法案支持對臺軍售常態化以協助我國提升自我防衛能力,支持我國有意義參與國際組織,要求國務卿應針對國務院指導對臺關係包括「對臺交往準則」等文件進行檢視並更新準則,並就《臺灣旅行法》執行情形及因其執行產生的改變提出報告


  民國109年2020)3月4日,美國國會通過《2019年臺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Taiwan Allies 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and Enhancement Initiative (TAIPEI) Act of 2019),並在3月16日正式送出國會,由川普總統於3月26日簽署成生效,擴大中美邦交活動範圍並推動其他國家或國際組織鞏固其對臺灣地區正式及非正式關係以支持並確立臺灣在國際之地位


  同年12月21日,《2019年台灣保證法》法案條文被納入《2021年綜合撥款法》(Consolidated Appropriations Act, 2021)的第FF部第III篇B分篇,同日獲參、眾兩院通過,此篇另稱為《2020年台灣保證法》(Taiwan Assurance Act of 2020)。12月27日,由川普總統簽署生效。


  民國110年2021)1月7日,秉持反共立場的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7日發聲明表示,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Kelly Craft)將訪問臺灣,並再次肯定臺灣地區的繁榮與民主,提到:「臺灣展現出一個自由中國所能達成的成就。」(Taiwan shows what a free China could achieve.


美國開國元勳(America's Founding Fathers):

喬治·華盛頓(1732.02.22 - 1799.12.14)


美國開國元勳(America's Founding Fathers):

班傑明·富蘭克林(1706.01.17 - 1790.04.17)


美國開國元勳(America's Founding Fathers):

約翰·亞當斯(1735.10.30 - 1826.07.04)


美國開國元勳(America's Founding Fathers):

湯瑪斯·傑弗遜(1743.04.13 - 1826.07.04)


美國開國元勳(America's Founding Fathers):

小詹姆士·麥迪遜(James Madison Jr.,1751.03.16 - 1836.06.28)

留言


©2019 by 中華民國志 R.O.C. HISTORY.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