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豪 邱Oct 27, 20220 min read一Updated: Dec 14, 2023部首筆劃表全,0畫 ,1畫,2畫,3畫,4畫,5畫,6畫, 7畫,8畫 ,9畫,10畫,15畫,19畫部首/筆劃一部(0畫-共1畫)注音(國語)ㄧ( 漢語拼音:yī )注音(河洛話)白讀音:ㄧㄉ ( 臺羅拼音:it )文讀音:ㄐㄧㄉ (臺羅拼音:tshit ) 釋義名詞二一四部首之一 數字。自然數的開始。如:「一、二、三……。」大寫作「壹」。阿拉伯數字作「1」。姓。據《魏書》記載,南北朝時代的北魏鮮卑族有「乙弗氏」。北魏政權入主中原後,在北魏孝文帝元宏「漢化政策」的改革下,乙弗氏多改為「婁氏」但亦有人取原姓氏首音之漢字諧音改為「一氏」、「乙氏」。此外,如明代有「一炫宗」。形容詞單個。如:「一人一票」、「一物兩用」。相同的、一致。如:「一模一樣」、「整齊劃一」、「長短不一」。專注的。如:「一心一意」、「專一不移」。全部的、整個的、滿的。如:「孓然一身」、「一屋子人」、「一身是膽」。每、各。如:「一班三十人」、「一頁一百字」、「一隊一百人」。一次。如:「一而再,再而三。」《禮記.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另外的、別的。如:「狗,一名犬。」「番薯,一名地瓜。」極、最、第一的。如:「一流」、「一馬當先」。表示時間短、數量少、程度輕等。如:「一旦」、「一些」、「一下」、「一點點」。動詞統一。《孟子.梁惠王上》:「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副詞才、剛剛。如:「一聽就懂」、「天一亮,他就起床去晨跑。」偶然。如:「一不小心」、「一不留神」。表示加強的動作或突然的現象。如:「把頭一扭」、「用手一摸」、「把心一橫」。概括。如:「一般而言」。每每、每逢。如:「一看到這個人,就覺得開心。」放在二疊字動詞之間,表行為是不費力或嘗試性的。如:「手腳動一動」、「問一問」、「隨便說一說」。事物的某方面。如:「一不打架,二不鬧事。」《論語‧里仁第二十一》:「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竟、乃。表示事出意外。如:「一至於斯」。《史記.卷六八.商君傳》:「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皆、整個地、全部地。例如「一掃而空。」《荀子.勸學》:「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助詞表示程度,加強語氣。《文選.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上有絃歌聲,音響一何悲。」《戰國策.燕策一》:「因仰而弔齊王桉戈而郤曰:『此一何慶弔相隨之速也?』」連接詞或。《莊子.應帝王》:「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一」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的末尾,念陰平聲[一聲];在去聲[四聲]字前,念陽平聲[二聲];在陰平、陽平、上聲[三聲]之前,念去聲。)
部首筆劃表全,0畫 ,1畫,2畫,3畫,4畫,5畫,6畫, 7畫,8畫 ,9畫,10畫,15畫,19畫部首/筆劃一部(0畫-共1畫)注音(國語)ㄧ( 漢語拼音:yī )注音(河洛話)白讀音:ㄧㄉ ( 臺羅拼音:it )文讀音:ㄐㄧㄉ (臺羅拼音:tshit ) 釋義名詞二一四部首之一 數字。自然數的開始。如:「一、二、三……。」大寫作「壹」。阿拉伯數字作「1」。姓。據《魏書》記載,南北朝時代的北魏鮮卑族有「乙弗氏」。北魏政權入主中原後,在北魏孝文帝元宏「漢化政策」的改革下,乙弗氏多改為「婁氏」但亦有人取原姓氏首音之漢字諧音改為「一氏」、「乙氏」。此外,如明代有「一炫宗」。形容詞單個。如:「一人一票」、「一物兩用」。相同的、一致。如:「一模一樣」、「整齊劃一」、「長短不一」。專注的。如:「一心一意」、「專一不移」。全部的、整個的、滿的。如:「孓然一身」、「一屋子人」、「一身是膽」。每、各。如:「一班三十人」、「一頁一百字」、「一隊一百人」。一次。如:「一而再,再而三。」《禮記.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另外的、別的。如:「狗,一名犬。」「番薯,一名地瓜。」極、最、第一的。如:「一流」、「一馬當先」。表示時間短、數量少、程度輕等。如:「一旦」、「一些」、「一下」、「一點點」。動詞統一。《孟子.梁惠王上》:「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副詞才、剛剛。如:「一聽就懂」、「天一亮,他就起床去晨跑。」偶然。如:「一不小心」、「一不留神」。表示加強的動作或突然的現象。如:「把頭一扭」、「用手一摸」、「把心一橫」。概括。如:「一般而言」。每每、每逢。如:「一看到這個人,就覺得開心。」放在二疊字動詞之間,表行為是不費力或嘗試性的。如:「手腳動一動」、「問一問」、「隨便說一說」。事物的某方面。如:「一不打架,二不鬧事。」《論語‧里仁第二十一》:「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竟、乃。表示事出意外。如:「一至於斯」。《史記.卷六八.商君傳》:「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皆、整個地、全部地。例如「一掃而空。」《荀子.勸學》:「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助詞表示程度,加強語氣。《文選.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上有絃歌聲,音響一何悲。」《戰國策.燕策一》:「因仰而弔齊王桉戈而郤曰:『此一何慶弔相隨之速也?』」連接詞或。《莊子.應帝王》:「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一」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的末尾,念陰平聲[一聲];在去聲[四聲]字前,念陽平聲[二聲];在陰平、陽平、上聲[三聲]之前,念去聲。)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