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tationery
  • Writer's picture柏豪 邱

Updated: Mar 7











部首筆畫表

部首/筆畫

麻部(0部-共11畫)

注音(國語)

ㄇㄚˊ(漢語拼音:má)

注音(河洛話)

● 文讀音:ㄇㄨㄚˊ(臺羅拼音:muâ) ● 白讀音:ㄇㄨㄚˊ(臺羅拼音:muâ)、ㄇㄚˊ(臺羅拼音:mâ)、ㆠㄚˊ(臺羅拼音:bâ)

釋義

※以下國語音一致,故僅標臺語音以便區分。 (一)ㄇㄨㄚˊ 名詞 1. 二一四部首之一。 2. 桑科草本植物的統稱。一年生草本,其莖部的韌皮纖維長而堅韌,可供紡織用。其果實可為飼料或榨油用。種類甚多,有大麻、黃麻、業麻、苧麻等,我國古來即有種植,但文獻上稱「麻」,則多指大麻而言。 《詩陳風東門之池》:「東門之池,可以漚麻。」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麻》:「凡種麻,用白麻子。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地薄者糞之。」唐孟浩然〈過故人莊〉:「開筵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3. 大麻科「大麻」的別名,參見「大麻」。 4. 指麻的莖皮纖維。《詩陳風東門之枌》:「不績其麻,市也婆娑。」《水滸傳》第八回:「董超去腰里解下一雙新草鞋,耳朵並索兒卻是麻編的,叫林沖穿。」魯迅《故事新編非攻》:「絲麻米穀,都是賤人做出來的東西,大人們就都要。」 5. 喪服。如:「緦麻」、「披麻戴孝」。也可指古代喪服中的麻帶。《禮記雜記下》:「麻者不紳,執玉不麻,麻不加於采。」鄭玄注:「麻,謂绖也。」《禮記奔喪》:「免麻於序東。」鄭玄注:「麻,亦绖帶也。」 6. 芝麻。古代五穀之一。《禮記月令》:「(孟秋之月)天子居總章右個……服白玉,食麻與犬,其器廉以深。」清黃叔璥《台海使槎錄物產》:「諸邑收早麻,瓜、檨亦盛出。原注:麻,即芝麻,正月二月間種。」 7. 唐宋時詔書用黃、白麻紙書寫,故用為詔書的代稱。唐李肇《翰林志》:凡赦書、德音、立後、建儲、大誅討、免三公宰相、命將曰制,並用白麻紙……凡慰軍旅用黃麻紙。」《新唐書崔沆傳》:「乾符五年,以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昕旦告麻,大霧塞廷中。」宋周密《齊東野語昆命元龜辨證本末》:「史忠獻彌遠拜右丞相,相麻,翰林權直陳晦之筆也。」 8. 古地名,在湖北省嘉魚縣境內。《三國志吳志周瑜傳》:「(建安)十一年,督孫瑜等討麻、保二屯。」 9. 古地名,在今安徽省碭山縣東北。《左傳昭公四年》:「冬,吳伐楚,入棘、櫟、麻。」楊伯峻注:「麻,在今安徽省碭山縣東北二十五里,舊有麻城集。」 10. 。如東周春秋時代的齊國有麻嬰,明朝有麻三衡。該姓淵源有十一說: (1)源於羋姓,為楚國君主封給楚國大夫的封地麻邑,屬以封邑地名為氏。 (2)出自地名,出自戰國時代秦國麻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3)源於地名,出自漢、唐時代朝鮮半島百濟國都城固麻,屬於以居邑名稱漢化為氏。 (4)源於官位,出自唐朝時期降麻官,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5)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多取自經名首音,如麻速忽、麻合馬之後裔姓麻。 (6)源於壯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壯族方音mà,壯語本意為「」,是一支以犬為圖騰的氏族部落的標誌,源出古老的「犬戎族」,是上古戎狄民族的一個旁別分支,該氏族部落在明朝時的改土歸流運動中以諧音漢字為姓氏,漢稱就是麻氏。 (7)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如成吉思汗第十五世孫「達延汗」麻兒可兒的後裔子孫中,有在明末清初即有以先祖名字的諧音漢字冠漢姓者,稱麻氏,世代相傳至今。 (8)源於僳僳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與梓氏同族,出自一個麻氏族,麻僳語為「梓扒」,據傳麻氏族以善於種織麻而得名。 (9)源於土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土族語稱擁有一百匹馬的人為「麻錫江孔」,傳説擅長養馬,後取「麻錫江」之首音的諧音漢字為姓氏,稱麻氏、馬氏 (10)源於滿族,如薩克達氏、寇達吉氏、鄂囉氏等多以此為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11)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如今苗族、彝族、黎族、錫伯族等,均有麻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麻氏,世代相傳至今,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動詞 方言,指大膽、壯膽。周立波《山鄉巨變》上二五:「初起我有點怕,我麻著膽子趕起攏去,那家夥飄飄遊遊跑開了。」 形容詞 用麻加工製成的。如:「麻紗」、「麻鞋」。 (二)ㄇㄚˊ 名詞 面部因患天花或水痘留下的瘢痕。《水滸傳》第五四回:「李逵看那大漢時,七尺以上身材,面皮有麻。」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呂無病》:「衣服樸潔,而微黑多麻,類貧家女。」 形容詞 1. 指帶細碎斑點的。如:「麻雀」、「麻蒼蠅」。《元史五行志二》:「陳州楊家莊上牛生黃犢,火光滿室,麻頂綠角,間生綠毛,不食乳,二日而死。」 2. 煩多而瑣碎。形容眾多、紛亂。如:「密密麻麻」、「麻煩」。《水滸傳》第四十回:「遠遠望見旗幡蔽日,刀劍如麻。」清李漁《慎鸞交譎諷》:「這繁沖地,民情似麻,須念出醇龐是唐、虞、周、夏。」沙汀《淘金記》十六:「整條街都鬧麻了!」 3. 表面不平、不光滑 4. 表面有瘢痕而粗糙的。如:「麻子」、「麻臉」。魯迅《吶喊風波》:「一次是和他嘔氣的麻子阿四病了的時候。」 (三)ㆠㄚˊ 動詞 1. 知覺喪失或變得遲鈍。如:「麻醉」、「麻木」。《水滸傳》第三二回:「那三四個村漢看了,手顫腳麻,那里敢上前來。」《西遊記》第四回:「大聖輕輕輪鐵棒,著頭一下滿身麻。如:手麻;腿麻。」 2. 以藥物使人失去知覺。《水滸傳》第十六回:「多少好漢,被蒙汗藥麻翻了!」《水滸傳》第二七回:「只可惜了一個頭陀,長七八尺一條大漢,也把來麻壞了。」 形容詞 1. 聽到、看到或想到某事時,引起的不舒服感覺。如:「肉麻」、「頭皮發麻」。 2. 麻味。知覺發麻的。如:「麻辣」、「酸麻」。

周履靖《群物奇制》:「川椒麻人水能解。」羅廣斌楊益言《紅巖》第四章:「華為笑嘻嘻地說:『川北涼粉又麻又辣,來兩碗嘗嘗?』」

疑似筆誤

● 川劇《譚記兒》第四場:「混帳!剛才我是你們不懂啥;這下遇見行家,要過硬了!」沙汀《淘金記》十七:「就依你說,那一千元呢?我們就是了!哈哈!」當中的「麻」為方言,表示蒙騙、欺哄之意,該字應為「」。(「瞞」的河洛白讀音與「麻」相同)


21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