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首筆畫表 | |
部首/筆畫 | 高部(0畫-共10畫) |
注音(國語) | ㄍㄠ(漢語拼音:gāo) |
注音(河洛話) | ● 文讀音:ㄍㄜ(臺羅拼音:ko) ● 白讀音:ㄍㄜ˫(臺羅拼音:kō)、ㄍㄠ(臺羅拼音:kau) |
釋義 | 名詞 1. 二一四部首之一。 2. 高度,物體直立時上下的長度(距離)。如:「身高」。《左傳.昭公三十二年》:「士彌牟營成周,計丈數,揣高卑,度厚薄。」《兒女英雄傳》第四回:「正走之間,見路旁一座大土山子,約有二十來丈高。」 3. 高處;高的地方。如:「居高臨下」、「登高望遠」。《尚書.太甲下》:「若升高,必自下;若涉遐,必自邇。」漢.枚乘《上書諫吳王》:「夫以一縷之任,系千鈞之重,上懸之無極之高,下垂之不測之淵,雖甚愚之人,猶知哀其將絕也。」宋.范仲淹《岳陽樓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4. 借指山陵。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十二》:「兩高之間,有坳在西北,即為定西嶺。」 5. 引申為擅長。明.高明《琵琶記.琴訴荷池》:「奴家久聞相公高於音樂,如何到來此間。」 6. 借指高尚的人,隱士。《南史.何胤傳》:「兄弟發跡雖異,克終皆隱,世謂何氏三高。」 7. 宗族中在最上之稱,也泛稱遠祖。漢.班固〈西都賦〉:「士食舊德之名氏,農服先疇之畎畝,商循族世之所鬻,工用高曾之規矩。」 8. 姓。如唐代有高適。該姓來源大致有七說: (1)源於姜姓,為西周城邦齊國的王室之姓。 (2)源於鮮卑族,魏晉南北朝期間,如拓拔部寔婁氏部落改為高氏、東魏重臣元景安之後裔受賜姓高、後燕皇室慕容雲改稱為高陽氏後裔,遂改姓高。 (3)源於滿族,清末民初的多囉氏、高佳氏、高爾吉氏、薩克達氏、郭囉囉氏、郭爾佳氏等族多以高氏為漢化改姓。 (4)源於羽真氏,出自漢、唐時期遼、朝鮮半島高句驪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5)源於冒姓,出自唐中葉宦官高力士(本名馮元一)。 (6)源於官位,有的出自漢代官吏高廟令,有的出自晉朝官吏高力督,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7)源於其他民族的漢化改姓,如漢朝的匈奴句王宜冠侯高不識後裔,宋金時女真人紇石烈氏、納蘭氏改高姓,回族中則有西域穆斯林入關後改姓高,南方如白族、哈尼族、京族、黎族、苗族、仡佬族、錫伯族、東鄉族、裕固族、門巴族等少數民族中的高姓。 形容詞 1. 上下距離遠的;有時借指遠的。與「低」相對。如:「山高水深」、「高樓大廈」。唐.韓愈〈同竇牟韋執中尋劉尊師不遇〉詩:「院閉青霞入,松高老鶴尋。」元.李文蔚《燕青博魚》第四摺:「咱則去那小道兒上隔斜抄,行不到半里其高,則聽的腦背後喊聲鬧。」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須發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 2. 大的;熱烈、盛大。如:「勞苦功高」。《戰國策.齊策一》:「家敦而富,志高而揚。」唐.杜甫〈湖中送敬十使君適廣陵〉詩:「秋晚岳增翠,風高湖湧波。」《史記.項羽本紀》:「乃遣其子宋襄相齊,身送之至無鹽,飲酒高會。」 3. 超越一般水準的、等級在上的。如:「高等教育」、「高級」、「高手」。《荀子.禮論》:「其理誠高矣,暴慢、恣睢、輕俗以為高之屬入焉而隊。」《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所說出於為名高者也,而說之以厚利,則見下節而遇卑賤,必棄遠矣。」唐.韓愈〈寄盧仝〉:「少室山人索價高,兩以諫官征不起。」 4. 敬辭,稱跟對方有關的事物。如:「高見」、「高論」、「高就」。《花月痕》第十回:「只見那丫鬟道:『歐老爺,這位老爺高姓?我娘回來,好給他知道。』」 動詞
|
疑似筆誤 |
|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