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tationery
  • Writer's picture柏豪 邱











部首筆畫表

部首/筆畫

鼎部(0畫-共13畫)

注音(國語)

ㄉㄧㄥˇ(漢語拼音:dǐng)

注音(河洛話)

文讀音:ㄉㄧㄥˋ(臺羅拼音:tíng) 白讀音:ㄉㄧㆩˋ(臺羅拼音:tiánn) 

釋義

名詞 1. 二一四部首之一。 2. 代用來烹煮食物的金屬器具。圓腹、三足兩耳,亦有四足的方鼎。盛行於商、周時代。《說文解字.鼎部》:「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儀禮.士冠禮》:「若殺則特豚,載合升,離肺實於鼎。」漢.王充《論衡.譴告》:「釀酒於罌,烹肉於鼎,皆欲其氣味調得也。」 3. 古代傳國的寶器。相傳夏禹鑄九鼎以為傳受帝位的重器。夏、商、周三代以此傳天下共主之位。《左傳.宣公三年》:「鼎遷於商,載祀六百。」《禮記.祭統》:「夫鼎有銘,銘者,自名也。自名以稱揚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後世者也。」《漢書.卷二五.郊祀志上》:「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 4. 祭祀的禮器。《漢書.卷二五.郊祀志上》:「鼎宜視宗禰,臧於帝庭,以合明應。」 5. 比喻國家政權或帝位。《左傳.宣公三年》:「周雖德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五代史平話.漢史.卷上》:「惜乎天道好還,得國之後,坐席未溫,而郭威睥睨其間,已挈漢鼎而為周矣。」《儒林外史》第一回:「不數年間,吳王削平禍亂,定鼎應天,天下一統,建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6. 比喻三公、宰相、重臣等高位。《後漢書.卷三三.朱馮虞鄭周列傳.朱浮》:「即位以來,不用舊典;信刺舉之官,黜鼎輔之任。」《後漢書.陳球傳》:「公出自宗室,位登台鼎。」《北史.卷九二.恩幸列傳.序》:「若乃心利錐刀,居臺鼎之任;智昏菽麥,當機衡之重。」 7. 古代烹殺罪人的刑具。東周戰國.燕丹〈與傅麴武書〉:「故有刎喉不顧,據鼎不避者,斯豈樂死而忘生哉,其心有所守也。」宋.文天祥〈正氣歌〉:「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8. 煉丹煮藥的器具。《西遊記》第一七回:「講的是立鼎安爐,摶砂煉汞;白雪黃芽,傍門外道。」明.梅鼎祚《玉合記》第一三齣:「早除卻花魔酒病,慣聞他鶴唳猿聲,守清夜藥罏丹鼎。」 9. 《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巽(☴)下離(☲)上。去故取新之象 10. 福建方言。指鍋子、烹飪的大鍋。如稱廚房為「鼎間」,稱鍋蓋為「鼎蓋」。 11. 指烹飪時的火候。如:「鼎加冷灶」。 12. 專門用來燒紙錢的器具 13. 量詞。《管子.輕重乙》:「其有親戚者,必遺之酒四石,肉四鼎;其無親戚者,必遺其妻子酒三石,肉三鼎。」《金史.卷三○.禮志三》:「每室羊豕各一鼎,皆設扃幂。」 14. 。鼎姓來源有十說:一源於地名,出自古代鼎湖,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傳説黃帝採首山之銅,在今河南省靈寶縣閿鄉荊山鑄鼎。二源於官位,出自夏、商、周延傳的國鼎,屬於以國家象徵為氏。三源於地名,出自古代城郭鼎門,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四源於姬姓,出自東周春秋時代衞國大力士夏育,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五源於姜姓,出自戰國晚期秦武王屬下大將孟賁,屬於以歷史事件「舉鼎絕臏」為氏。六源於姬姓,出自西漢中期的重臣匡衡,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七出自隋朝創建的科舉制,屬於以官職稱號「鼎甲為氏。八源於地名,出自兩朝的鼎州,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九源於回族,出自元朝散曲家玉元鼎,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十源於滿族,出自金朝女真獨鼎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形容詞 顯赫、盛大。如:「鼎言」、「鼎臣」。晉.左思〈吳都賦〉:「高門鼎貴。」《官場現形記》第二四回:「你一到京,打聽人家,像他這樣大名鼎鼎,還怕有不曉得的?」《老殘遊記》第一七回:「弟擬拔出風塵,納為簉室,請兄鼎力維持,身價若干,如數照繳云云。」 動詞 更改、更新。《易經.雜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漢.魏伯陽《參同契.君臣御政》:「御政之首,鼎新革故。」《隋書.卷五八.列傳.許善心》引隋.許善心〈神雀頌〉:「質文鼎革,沿習因成。祥圖瑞史,赫赫明明。」 副詞 1. 鼎有三足,引申為三方並立、互相對峙。《三國志.卷六一.吳書.潘濬陸凱傳.陸凱》:「近者漢之衰末,三家鼎立。曹失綱紀,晉有其政。」《晉書.卷八七.列傳.涼武昭王李玄盛》:「昔漢運將終,三國鼎峙,鈞天之曆,數鍾皇晉。」 2. 正(正當、正在)。《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天子春秋鼎盛,行義未過。」宋.黃庭堅〈次韻子瞻武昌西山〉:「山川悠遠莫浪許,富貴崢嶸今鼎來。」 3. 。明.馮惟敏《仙子步蟾宮.十劣》曲:這兩點怕不是鼎,那一塊也欠十成。」

疑似筆誤

●《方言》卷九:「所以刺船謂之檔,維之謂之。」之「鼎」應為「」。即繫船的工具,其河洛話白讀音與「鼎」相同。


20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bottom of page